炮火中築成的史迪威公路

紀念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六周年

作者/畢世銑 

史迪威公路,原名中印公路,一九四五年三月改名史迪威公路。

一九四五年三月二十一日,由公路總指揮美國皮可將軍主持,在昆明舉行了中印公路盛大的通車典禮。為了紀念史迪威將軍在滇緬抗戰中殲滅日軍,開闢中印公路的歷史功績。蔣介石先生在廣播講話中,特別提出將中印公路命名為史迪威公路。騰衝縣遂將公路穿近縣城的原萬壽路(今翡翠西路)更名為史迪威路,以玆紀念。

公路的誕生:一九四二年春,日軍占領緬甸,截斷了中國抗戰時期陸上唯一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外援物資斷絕,抗戰陷入困境。於是,盟國決定另辟新的通道。一九四二年十月,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訪問印度、視察蘭姆加期間,史迪威將軍與之會商後,印督魏菲爾同意,由美國負建築之主要責任,開闢中印公路。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五日開工,歷時四百八十五天(十五個月),至一九四五年元月二十八日全線通車。

公路走向:由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雷多開始,至緬甸新平洋,穿越胡康、孟拱兩河谷,到密支那後分為南北兩線:南線經八募、南坎至中國畹町與滇緬公路銜接;北線越伊洛瓦底江,經騰衝至龍陵與滇緬公路銜接。南線為印緬路之幹線,北線為中印公路。

築路情況:據歷史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畫史》載:「它(公路)的勝利完成,簡直是一首悲壯的史詩」,是二戰中地球上一項劃時代的偉大工程。啟動的民工有印度人、尼泊爾人、緬甸人、美國人、中國人。中國人中又有藏族人、景頗人、傈僳人、漢人等等。在行進的道路上,前邊打著仗,這些人在後面跟著搶修,他們肩扛鋤頭、十字鎬,手持斧頭和鋸子,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是築路的前哨。當翻越野人山原始叢林於無路可走的情勢下,只好聘請大象作嚮導為先鋒,被戲稱為「土坦克」。接著是中國的工程師團,然後是由美國皮可少將指揮的開路機、碎石機、平路機、空氣壓縮機等機械化工程部隊。

公路推進的方法:由史迪威將軍親自訓練指揮的中國駐印軍,以新一軍(軍長孫立人)為前鋒,正面攻擊敵人,逼日軍一步步往後退。兩側又派有新一軍的巡邏隊(約一個營),與美軍梅里爾「強盜」(番號)突擊隊(約一個營),潛入山區搜索消滅日軍。戰線展開之後,中國駐印軍六個師在美軍梅里爾「強盜」突擊隊與英國長程突擊隊協助下,由北向南。英國溫蓋特將軍的敵後空運部隊由南向北,發動攻勢,挾擊日軍。六月二十六日陷孟拱,八月三日攻克密支那,十一月五日克八墓,一九四五年元月二十日會師中緬邊境芒友,二十八日中印公路乃告銜接。部隊打到哪裡,公路就鋪築到哪裡。

北線的修築:一九四四年九月,騰衝攻城戰役正處於決勝衝刺階段,炮火硝煙正濃。然而美國築路工程兵團已進抵密支那,亟待騰衝方面盡快開挖毛路,在極為艱難的情勢之下,縣政府動員派出了四千餘名民工,投入甘稗地、一勾田等路段開挖毛路。但由於投放的民工數量太少,適應不了機械化推進的速度。十月,縣長劉楚湘又竭盡全力,向各鄉(鎮)曉喻大義(築路之重大意義),經過動員再動員,民工增至一萬五千人,才保證了公路的順利完成。

北線的修築成功,也決不是一帆風順的。期間,有美國工程師狄霖因岩壁坍塌不幸被掩埋以身殉職;中國工程人員被日軍機槍掃射致死三十餘人;在檳榔江上架設橋樑的美工程兵,亦曾遭日軍圍殲,幸得當地僳少年蔡文伯的求助才幸免一難。據不完全統計,民工死亡一百八十餘人。這些死去的民工多數是在檳榔江西岸「高良公」山樑上因凍餓而死去的。幸好他們遇上了講文明、講科學、為人厚道的美國工程兵。他們給每一位死者都壘了墳,他們讓死者平躺在地上,蓋上竹笆,壘上土,兩手伸展在土丘外,好讓家屬認領。

公路修通了,逝去的美國人、中國人的忠魂卻與這條公路永遠相依為伴。騰衝民國元老、雲貴監察使李根源先生在狄工程師殉職之地的岩壁上書寫了「滴霖岩」三個大字,以茲紀念。

一九四五年元月十七日,是騰衝人永遠也不會忘記的一個好日子。這一天,中印公路(北線)通車了,滿載援華物資的大卡車、工程車、吉普車,吉普車上還鋪著中、美兩國國旗,浩浩蕩蕩進入騰衝縣城。頓時全城萬人空巷,民眾欣喜若狂,歡呼雀躍,豎起拇指對著盟軍高喊「OK」,興奮不已的美國盟友則按照他們西方狂歡節的習俗,向歡呼的人群撒了一卡車的糖果、飲料……。

通車以後月運送各類作戰物資四萬五千噸,比原滇緬公路增三萬噸,對國內抗日各戰場起到了繼續輸血的作用;對戰後騰衝的經濟復蘇,恢復原氣亦起到了積極的摧化作用。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40期;民國99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