畹町橋記事

作者/李寒 

畹町橋架設在中緬邊境的界河上,橋的一側是中國邊境小鎮畹町,另一側是緬甸邊境小鎮棒賽。

畹町橋由鋼架連接而成,橋面上鋪有十四塊鋼板,中緬雙方各擁有七塊,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數字,對中國和緬甸兩個主權國家而言,畹町橋上這鋼板是國家主權的象徵。

界河不寬,橋也不寬,僅能通過一輛汽車。旱季水淺,邊民捲褲腳涉水過河出國易如反掌。絕大多數知青是不敢捲褲腳涉水去外國的,對於他們來說,外面的世界真凶險。看來,孟子所說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知青只讀了字面,而邊民更注重實踐。

畹町是著名的「血線」,滇緬公路和史迪威公路的交匯點,抗日戰爭時期,美國的援華物資就是經過畹町橋運至中國,中國遠征軍的金戈鐵馬,也是經過畹町橋進入緬甸去抗擊日本法西斯的軍隊,而後來侵入中國雲南的日本軍隊,就是被中國軍隊從這座橋上趕出了中國國土。

畹町橋見證了太多的歷史,橋也就出名了。我在緬甸,當緬共人民軍時,常常會到棒賽小住幾日,百無聊賴之際,會過橋到畹町逛一逛,卻從不購物。那年頭物資緊缺,而我的口袋裡是錢緊缺。

在畹町橋過往的都是緬甸人,我從未見過中國人過橋出國。

出棒賽,沿滇緬公路步行不久,即可到達橋頭,這時你就會看見,畹町那方距離橋不遠處有一堵大牆,牆上端端正正的寫著一條毛澤東語錄,即那時的最高指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語錄上方有紅太陽的巨幅照片,依照我當時的理解,寫這條語錄的用意是:中國雖為一貧窮大國,卻能虛懷若谷,以平等友好的禮儀,對待緬甸這個貧窮的小國,對待被稱為「胞波」的緬甸各族人民。

緬甸人民過橋入遠的程序是這樣的:過橋──進入橋左側的聯合檢查站──接受中方邊防、海關的詢問和檢查──領到一張不太大的紙條──從檢查站的另一道門出去。走到寫有語錄的大牆前肅立,行鞠躬禮,行完禮後方可繼續前行。返回時,也得先到大牆前肅立,行鞠躬禮,進入檢查站,交上小紙條,接受詢問和檢查,出檢查站門步行過橋。

緬甸各族人民,凡從橋上入境的,都得對紅太陽像行鞠躬禮,形成了畹町橋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曾多次站立在遠處,看著這邊境口岸上滑稽的一幕。

我的一位戰友,成家後住棒賽,經常要從畹町橋上往來,一天這位戰友走出檢查站後,不知是心煩滑稽,還是心煩檢查人員那些莫名其妙的問題,招手讓一名檢查人員出來,待檢查人員走到他身邊時,戰友用手指著:「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語錄問:「那上面是說些什麼」?這位工作人員無語,臉嘴變得相當難看,而面對友黨友軍人員又不便發作,呆呆的站著,我的戰友徑自走了。

那天晚上,這位戰友對大家談及此事,引得一屋子人哄堂大笑。

畹町橋頭那道獨特的風景線當然是早已看不到了,作為一個特殊年代的特定產物,它成了過去。如今知青已成為歷史,緬共人民軍也已終結,中緬界河上建起了寬敞的新大橋,老畹町橋作為歷史文物依舊被保留著。

畹町橋,你是那麼安靜,又是那麼平常,也許是見證了太多的歷史,所以你懂得了,歷史不僅有輝煌和悲壯也有滑稽和荒唐。

注:胞波(緬語)──兄弟

李寒(胡光祖)2011年7月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41期;民國100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