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功勛──小記『南僑機工』

作者/鄭千山 

動脈的作用是為了給機體輸送營養物質,以維持鮮活的生命,而運送營養物質的載體就是紅細胞。抗日戰爭時期奔忙和戰鬥在滇緬公路上的三二○○多名『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即『南僑機工』,又稱『南洋機工』),就是這條抗戰主動脈中最生動的紅細胞。

滇緬路修通,大量的軍用物資和補給需要運輸,抗日兵員需要運輸,而能夠在雲南西部深溝峽谷和險峻山路上熟練駕駛的人員和汽車機修人員卻嚴重匱乏。於是,歷史造就了一段動人的章節──

在抗日的洪流中,『外禦其侮』幾個字幾乎成了每一位華夏子孫的義務和職責,因此,當華僑領袖陳嘉庚的一聲號召,數千名僑居南洋各國的南洋海外赤子們便聚集到了他的旗幟下,共紓國難,『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成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支持抗戰』,民族危難的關頭,歷史檢測著人心。三二○○多名南僑機工從此與滇緬路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和路同呼吸,和路同悲歡,用汗水、鮮血和生命闡揚了『中華民族的正氣,證明了我中華民族,是決不會做亡國賤奴的民族。』(郁達夫《送峇華機工回國服務》)

九批共三二○○多名的勇士,英勇地行駛在了滇緬路這抗日的不屈的血線之上,他們中間有的是放棄了國外優裕生活的,有的離棄了親愛的妻子毅然踏上征程的……,『八千里路雲和月』,幾年間,在日機的狂轟濫炸以及饑餓、勞累和疾病等的折磨下,大約三分之一還強的南僑機工們長眠在了滇緬公路畔,山河嗚咽,丹心永在,正是他們,同所有抗日勇士們一道,撐起了中華民族抗戰的堅硬脊梁!

我曾在下關採訪過今年已九十六歲高齡的李偉慶老人,當年就是作為南洋華僑救護隊的車隊領隊隨第五批華僑機工回國的,他深情地回憶說:『南僑機工不僅撐起了駕駛、機修的任務,還負責了大量的傷員、難民的接送、救治以及培訓新的機工人員,那可是團結戰鬥、同仇敵愾的歲月啊!』 他用顫抖的雙手展示著一件件他精心保存下來的歷史照片和實物,眼圈濕潤著。

就在前幾天,我有幸聆聽著羅開瑚老人生動地敘述當年拋棄優裕生活參加南僑機工的故事,怎樣同仇敵愾,怎樣齊心協力,怎樣在艱苦的環境中尋找樂趣,他說:為了祖國的抗日,大家見面後打招呼說『華僑通通有』 ,意思是,為了抵禦侵略,我們華僑都走到一起來了!││平實的語言裡包容著民族不屈的精神。

現代『花木蘭』 李月美女士的故事已是廣為人知。一九三九年才及笄出閣的她,卻決心做一個南僑機工,參加到抗日實踐中去,因是女兒身,她被拒絕了。報國心切的她靈機一動,毅然女扮男裝,居然如願成為了一個南僑機工。當駕駛著汽車行駛在滇緬路上,可以想見她當時是多麼地自豪!一趟又一趟……直到有一天日寇的飛機炸彈炸翻了她的汽車,當後面的一位戰友楊維銓前去搶救受了重傷的她時,擦去她滿臉血漬才驚訝地發現,這竟然是一位女子!他們一同戰鬥,後來結成夫妻……

曾居住在昆明的老機工韓利豐有一段催人淚下的經歷:抗戰爆發,他從新加坡離開了年輕的妻子周正妹,回國參加抗日,抗戰勝利,他因音訊杳無以為妻子已不在人世而在國內另外成了家。五十年後卻意外得知周正妹仍在人世,並為他整整守了五十年的寡,那些年還因為是抗日嫌疑犯家屬,飽受日寇迫害,如今生活艱苦……聽到這一切,韓利豐羞愧難當,痛苦不已。當細心的老伴李瑞瑩得知這一情況後,堅決主張並敦促他到新加坡接回了已老態龍鍾的前妻……就這樣,三位老人從此相依為命,組成了一個特殊的家庭……

南僑機工們為祖國獻身的感人故事數不勝數,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事跡,很多年來,鮮為人知。好在今天,這些拋灑了鮮血和青春的民族英雄們,重新在歷史的天空中展現了他們不朽的英姿,正如昆明西山與瑞麗畹町聳立著的為紀念他們而修建的紀念碑上銘刻著的無聲的話那樣:凡是為民族正義而英勇獻身的人,祖國將永遠不會忘記他們永垂青史的『赤子功勛』!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8期;民國97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