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在對日抗戰中的任務
作者/譚家祿
一、資源豐富 四季如春
雲南位於我國西南部,雲嶺之南,故稱「雲南」為古「滇」,省會昆明市,全省面積四十萬餘方公里,當時人口約為一千九百餘萬人,現在人口為三千八百多萬人,境內水力「資源豐富」,地勢位於雲貴高原和滇西縱谷,氣候「四季如春」,地扼西南國防要衝,南鄰越、遼,西接印、緬,種族複雜「夷漢雜居」,但在歷史上,遠在西漢元帝時代,聞名的大學問家孟孝琚、名遊,學行載於簡策,就出生於滇東昭通縣,現尚有其碑可辨,三國時代,諸葛武候,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目的是「思惟北征、宜先入南」,乃得確立蜀漢基業,明成祖承襲了諸葛武候的戰略原則,先派沐晨平雲南,服交陸,方得以堅定北伐之信念。
滿清入關之後,先有吳三桂西據有雲南,繼有乾隆帝數番征緬,始確實的穩固了愛新覺羅王朝一統中國之根基。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建立民國,雲南護國推翻帝制民國再建,凡此種種,在在都足以說明雲南這一個地區,攸關著國家興隆大計。
雲南山川壯麗,風物菁華,省區滇海、龍潭、石林、麗水、點蒼、洱海、雞足、雲山與東川紅銅、箇舊鎢錫、大理花岡、普洱春茶,尤以許多歷史性的重大事件,足以史記可證。
二、七七事變 出征抗日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佔領中國,獨霸亞洲的目的,詭稱他們住在蘆溝橋的駐軍中一名士兵失蹤,悍然發動對我守軍進攻,這就是日本侵略中國的「蘆溝橋事變」,二十七日,日寇增調了二十萬大軍和十八個空軍中隊飛機二百架、兵艦數十艘,於二十八日深夜向平、津兩大城市大舉進犯,平津失守。
八月十三日,又發動對上海大規模進攻,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調集兵力二十萬人、大砲三百門、戰車二百輛、飛機二百架、兵艦數十艘,八月十四日,我政府宣佈對日抗戰,同日我空軍在上海首建戰功,首次出擊,就炸傷了日寇旗艦「出雲號」,擊落日機二十七架,在杭州上空擊落日機六架,我政府訂「八一四」為空軍節,以資紀念。
這是全面抗戰的開始,在這次的勝利中,我國軍隊同仇敵愾,英勇抗敵,遏制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計劃,有始作戰區的工商業界及淪陷區的民眾離開上海,向遠後方撤退。
八月中旬,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出席南京「國防會議」,堅決擁護中央抗日主張,全力支援長期抗戰,九月九日,編組陸軍第六十軍,任盧漢為軍長,出征抗日,經過了五個多月的徒步行軍到達漢口,由軍部副官長邱關基將軍陪同盧軍長,晉謁 蔣委員長,受到嘉獎,六十軍進駐隴海路,四月七日「台兒莊」會戰大捷,又轉戰「徐州會戰」勝利,粉碎了日本軍閥「速戰速決」的戰略計劃。
六十軍因戰功奉令整編「第三十兵團」晉升盧漢為總司令,龍主席又編第五十八軍,任孫渡為軍長,新編第三軍任張沖為軍長,出征抗日。
三、前方勝利 後方補給
抗戰軍興,雲南健兒,凡年在二十歲之役男,均被征入新兵訓練營接受三個月之入伍期訓練後,撥編補充團隊繼續整訓,幹部由中央軍校昆明「第五」分校學生及幹部擔任,整編後補充第一集團軍兵力,滇省人民,團結一致,全力擁護中央,支持長期抗戰,此時沿海各重要城市均為日軍攻佔,對大後方之「滇越鐵路」和「滇緬公路」運補工作,達成任務。
我蒙財政廳長陸崇仁保送入第五(昆明)分校,當時我任財政廳清丈處外業組「三等二級」測量技士,二十八年四月一日,第十四期學員大隊畢業,頒發畢業證書和黨證(28)國登字四○六四號至今已六十一年。
我以少尉軍階分發:「滇黔綏靖公署」第三獨立大隊任少尉附員,見習半年,我大隊整編為步兵第六團,任機槍連排長,調駐保山縣,擔負惠通橋至下關段「滇緬公路」護路工作,機槍排戍守功果橋的防守任務。
當時在滇緬公路上,大約有一萬多部卡車,由仰光運進滇境的軍火物資三萬多公頓,致使道路兩旁物資軍火堆積如山,從未聞有所意外,滇越鐵路運進大型軍火物資,西南運輸處達成任務,前方的勝利,全仰賴後方的補給。
四、日軍南進 攻佔越南
二十八年八月二十六日,日本提出南進政策:「不攻重慶,先取滇越」,以截斷「滇緬公路」及「滇越鐵路」運輸補給線,以實現其所謂:「東亞新秩序」,製造:「大陸帝國」、「亞洲帝國」,進而世界帝國。二十九年二月十日,日軍台灣混成旅團與海軍陸戰隊,在其第三縱隊及飛機的支援下,突然在海南島的海口登陸,為達成南進政策,先攻佔荷屬印尼,取得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的攻擊計
劃,六月十二日,日本與泰國簽訂「互相中立協定」,借道泰境北上企圖進攻緬甸以截斷運輸補給線,十九日,復對法國駐日大使安里提出抗議,禁止將武器、彈藥、汽油、卡車等物資經滇越鐵路及滇緬公路運往中國,二十四日,又向英國要求封鎖滇緬公路三個月。
八月一日,日本外相又向安里提出:「日軍在越南過境及使用越南機場」,二十六日,日軍登陸海防,截斷滇越鐵路,佔領越南滇越鐵路河口至大樹塘段,我方主動破壞拆除,自此滇省境內連日來遭受到日機轟炸及航空掃射,尤以重慶方面,連日來不分晝夜遭受日機反復空襲轟炸。
步兵第五、六兩團整編為第三旅,安純三晉升少將旅長我奉調團直屬破擊砲排長,第五團進駐屏邊,第六團進駐金平,第一旅長盧濬泉部進駐文山至大樹塘之線。
為加強滇南防務,滇黔綏靖公署申調第一集團軍率六十軍一八二師及一八四師回滇加強南防,十月十日,雙十國慶,旅長安純三召集金平縣地方首長和民眾千餘人,開慶祝大會,命我發射八二破擊砲給民眾參觀,我以兩門砲一門直接射擊另一門間接射擊,在兩山對岸一千五百多公尺處設置目標,發彈十二發均命中目標,參觀民眾群舉右手大姆指叫「好」,第二天我升任中尉排長。
五、襲珍珠港 長沙大捷
三十年十二月八日,下午四時,日本海軍機動部隊的艦載飛機,自航空母艦起飛,突然偷襲「珍珠港」,致使停在港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艦八艘,炸沉三艘,炸傷三艘,英國駐新加坡主力艦「威爾斯親王」及「卻敵號」二艘同日被日機炸沉,太平洋、英、美海軍消耗十分之八。
第二天(九日)下午七時,中華民國政府主席林森,發佈文告,正式對日、德、義三國宣戰,實際是自「九一八」中日開戰以來忍耐了十年之久才對日宣戰,自此開始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同盟國對軸心國戰爭,二十二日,美國軍事代表勃蘭德及英國代表印度軍司令長官魏菲爾都抵達重慶與蔣委員長舉行會議:「保衛緬甸」。
三十一日元旦,聯合國發表共同宣言:「中、美、英、蘇列為四強,蔣委員長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越、泰、印、緬列入中國戰區,美國推荐史迪威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同月九日,日軍發動十多萬人的大部隊進犯長沙,由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所率「第三十兵團」參與長沙大會戰,經三次長沙會戰大捷,受到盟國讚揚,揚名於世。
六、中印公路 提前完成
五月九日,八莫、密支那相繼失陷,截斷我在緬遠征軍的退路,轉進印度、騰衝、龍陵、芒市等地相繼失守,三十二年是我國在長期抗日戰爭中,最艱苦的一年,日軍在春季發動了「一號作戰」,又稱「打通大陸作戰」的大攻勢平漢路,四月十四日,攻陷鄭州、洛陽後,六月十四日長沙淪陷,但在滇緬方面,五月十七日,中美混合突擊密支那飛機場成功,經激戰二月,奪回密支那,我遠征軍也配合出動支援反攻,先後光復騰衝、龍陵、芒市等地,於是由印度經緬北到雲南的「中印公路」,在雲南人民雙手萬能的毅力堅苦奮鬥中,只有一年的時光提前通車。
七、組飛虎隊 在昆成立
美國退役上校陳納德,召集美國退伍軍人員所組織的「志願飛虎隊」在昆明成立後,所使用的40號改良戰鬥機與日本O式機作戰,一經遭遇,日機即被擊潰,自此日機很少出現滇境上空,七月四日,美國政府改編志願飛虎隊為:「美國駐華空軍」,陳納德恢復現役晉升准將。
三十二年三月三日,陳納德的空軍編為「第十四航空隊」,晉升陳納德為少將司令,美政府使十四航空隊充實力量,握有五百架飛機,支援前線向日空軍挑戰。
八月一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九月六日經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中,修改國民政府組織法,九月十三日,選舉蔣委員長為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肩負政、軍方面的最高責任。
十二月二十五日由何應欽上將擔任總司令的「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在昆明成立,駐防滇南的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奉令擴編為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部。
三十四年元月二十八日滿載物資軍火的五百輛大卡車由中印公路,經過滇北開入雲南省境,駛向昆明,凡經過各縣市城鎮,公路站滿了歡迎的人群,一個個臉上的表情,表現出十分快樂的心境笑容滿面,手拿國旗,歡欣鼓舞的鑼鼓聲,高歌聲,炮竹聲和歡笑聲預祝著抗日戰爭勝利的早日來臨,我政府為紀念史迪威將軍的功勛,並將中印公路,更名為「史迪威公路」。
八、投原子彈 日本投降
三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波茨坦宣言」,促使日本投降,八月六日清晨,由泰里安島起飛的美國第二十航空隊,B29飛機,在日本廣島上空投了第一顆原子彈,杜魯門總統對日本發出警告,如果不立即投降,即將會投下第二顆原子彈,日本沒有回答,於是九日又在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蘇聯看著日本就要崩潰,即於八日晚間對日本宣戰,參加了宣言的行列,蘇軍蜂湧進入東北,十日日本對國際廣播表明附有條件維持「天皇體制」接受「波茨坦宣言」,十四日決定無條件投降,十五日天皇向其國民廣播正式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的一小時之前,先總統 蔣公在重慶親臨中央廣播電台,對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廣播演說:「不念舊惡」及「與人為善」的「以德報怨」宣言,希望日本作為一個獨立、自由的弟兄之國,擔負戰後世界安定的一份任務。
綜上各節雲南在抗戰先後出兵五個軍;兵員達三十餘萬人,發動民工,如期完成「滇緬公路」及「中印公路」,和長期的運輸補給前線作戰物資和維修工作,出錢出力,安定大後方,全力擁護中央,支持長期抗戰,日軍南進,攻佔越南,侵入泰緬,駐滇南第一方面軍的兵力達二十萬人,駐滇西的遠征軍兵力達四十萬人,糧食補給,取之於滇,雲南人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犧牲奮鬥,是堅苦的,我們生在這八年抗戰的第一代,應為雲南抗戰的歷史作見證,也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我們更希望我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全力擁護中央,效忠政府英明領導,認清共產主義是經濟現代化的最大障礙,全力完成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歷史任務。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9期;民國88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