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縣概況
作者/楊德明
一、沿革:民國以前原稱鎮邊廳,至民國後始改為今名,因瀾滄江(即湄公河)流經本縣從北至東南邊境約三百公里,故以取名。
二、面積:本縣原轄有今之雙江縣、滄源及臨江兩設治局,因幅員過於遼濶,不便治理,故過去曾於縣下設有上改心與下改心兩個縣座,其性質屬於縣的派出機關,代表縣政府辦理一切政務工作,至民國十五年後始將西北地區劃出(即上改心)分別改設為雙江縣與滄源設治局,又將東部一大片土地劃出,改設臨江設治局,現全境面積廣約二、五○○○方公里,約相當於臺灣的四分之三大小。
三、民族及人口:全境居民約三十五萬人,其中拉祜族約佔百分之五十,其他依序為擺夷族約佔百分之十,佧佤族約佔百分之十,漢族百分之二十,其餘為阿佧族,老忨族,栗梭族共約佔百分之十。
四、地理特徵:全境多高山,間有少數盆地(壩子),每年四──九月為雨季,雨量豐沛,全年氣溫適中,從無酷暑嚴冬之苦,西南部與緬甸接壤,國境綿延綿長達百餘公里,境內除地震外,從無任伺嚴重之自然災害。
五、物產:境內除農產品外,過去並無任何工業存在,農產品以稻米、包谷、洋竽、小米等為主,募迺附近之茨竹河梯田,極為壯觀,水菓種類眾多,品質亦佳,因限於銷路,故產量不豐,鑛藏金、銀、銅、鐵、水晶、煤、鹽等均有蘊藏,著名之募迺老廠,為明清時最主要之白銀出產地,其最盛時,據順寧縣記誌載,明代永樂年間工商人士聚集已達八十萬之眾。其興盛情形可以概見,今墓迺及老廠一帶,處處存有昔時先民拓殖之遺跡,地下發現之磁器,全屬精緻產品,從未見陶器斷片存乎其間,由老廠向外延伸之數條大道,全為石板舖築,寬三──四公尺,長達百餘華里。該廠何以中落,原因不詳,但猜想不外為鑛藏枯竭及部落民族叛亂兩大原因。
六、交通:過去全境並無可供機動車輛行駛之公路,交通全賴騾馬牛等獸力之運輸,據聞現已由匪築成公路數條,可以和昆明及佛海一帶連接。
七、民情風俗:本縣因係多民族雜居,因族別不同,民情風俗亦異,一般說來擺夷族皆信佛教,居家必近河流平原,男女皆愛清潔,有自己的文字,性情溫和,並富於羅曼蒂克情調,文化程度較高,拉祜族除部份信基督教外,皆迷信鬼神,民族性較強悍,過年時男女老幼皆日夜盡情歌舞,但所謂樂而不淫,他們男女間的道德觀念,遠較今天的文明人強得多。
佧佤族最原始,部份尚停留在獵取人頭,聚族而居,全族共耕共織的原始部落形態,民族性最強悍,好勇狠鬪,一向以種植鴉片為換取生活物資的手段,該族人極崇拜水牛頭,家庭是否富有,以家內供奉之水牛頭多寡為決定標準,有些家庭內供奉的水牛頭達數百具之多,各族都行一夫一妻制,結婚離婚,亦皆自由。阿卡族的特徵為勵行優生學,新生子女如發現先天有缺陷者,立即扼殺,故該族決無肢體殘缺或生理缺憾的成人。
八、本縣歷史的片斷回顧:瀾滄縣過去向有「九反之地」綽號,所謂「九反」就是每隔九年地方民眾,就會造反。光緒十七年,本縣各土著民族,因不滿漢族經濟與政治力量之日逾增大,故全面起而叛亂,叛眾首先圍攻縣府所在地圈糯城,是年普洱道台尺寸甫及參將五大人(名不祥)亦來本縣巡邊靖亂,雙雙被圍困於募迺老廠達數月之久,但兩地之圍,先後皆由大山及賢官土司石氏兄弟率部所解救,但被圍於老廠之參將五大人卻不幸陣亡,賢官土司石庭子因戰功被清庭正式封建為賢官募迺土司,至民國七年全縣拉祜族又再次造反,僅募迺土司地得以保持平靜,鄰近各地全皆淪陷,各地官吏商民漢人等,均紛紛逃至募迺避難,圈糯、酒房等地皆遭圍攻,酒房土司楊有龍、楊有光兄弟雙雙陣亡,楊有光之長女,亦中流彈殉難,圈糯之圍再次由大山土司率部解救,至今尚流傳民謠曰「風一層層雨一層,拉祜造反圈糯城,大山土司來接應,打死不少拉祜人」。
在民七事變之前,有民國五年佧佤族之變,該族因經常出獵人頭,搶劫商旅及鄰近居民,故雲南都督府派遣正規軍五○○人,由一姓沈之司令官率領,偕同地方民團數千人,征討中課邦欠之野佧部落,該沈司令自恃武力雄厚,不聽各土司之意見,輕敵冒進,結果在中課附近中敵埋伏,陷入重圍,沈司令本人陣亡,官兵傷亡過半,潰敗而終。
民國二十五年該中課邦欠之野卡因至募迺土司地搶劫,土司之弟石炳麟時年方二十一歲親率二百餘名民兵,深入野卡區追擊,並將中課邦欠佔領,與五千野卡族部隊對壘,強弱之勢極為顯然,若非野卡族深為石炳麟部之勇敢行動所震撼,心生敬畏,主動要求締盟構和,否則後果將不難想象,是役以後野卡族人多能以鄰近各族居民和平相處,民國三十八年後該族仍與募迺土司密切聯合從事轟轟烈烈的反共抗暴戰鬪,反共志士犧牲固然慘重,但所給予匪軍之打擊及戰果也是很輝煌的。
本縣十八土司概述
本縣在民國前因幅員遼濶,境內共由十八土司治理,在明清之季,十八土司中以孟連宣撫使官階最高,土地及人民也最廣最多,其次則為石姓家族之大山土司,賢官墓迺土司及蠻海土司等三家。
十八土司依官階大小排列如下表:
⒈孟連宣撫使
⒉大山土司(土守備)
⒊賢官募迺土司(土千總)
⒋蠻海土司
⒌上允土司 ⒍下允土司
⒎吉座土司 ⒏西盟土司
⒐東干土司 ⒑千糯土司
⒒邦中土司
⒓東河土司(以下為里目、糧目)
⒔黃草領土司 ⒕酒房土司
⒖東主土司 ⒗富永土司
民國三十七年共產黨的魔掌就已悄悄地伸到瀾滄縣來了,其頭目即為縣參議會副議長傳曉樓及李曉春,他們與景谷縣的土共頭目羅正明勾結,在地方上製造矛盾挑撥是非,很多人都被其蒙蔽,誤上了賊船而不自知,當時只有募迺土司石炳鈞兄弟及酒房土司楊德明等少數地方士紳,堅持立場,不為匪黨所利誘脅迫,毅然起而反抗,其中尤以石氏三家土司與匪黨鬪爭最烈,雙方短兵相接,纏鬪歷時數年,根據民國四十年雲南反共救國軍第十一支隊在瀾滄擄獲之匪黨文件顯示,匪軍單止在與募迺土西部於茨竹河戰役中陣亡人數即達四○○人以上,可見該土司地與匪軍戰鬪劇烈之一般。民國三十七年底,滇南二十餘縣,不旋踵間,即為土共所席捲,最初敢於堂堂正正起而擁護政府,反抗共匪的就只有石氏各土司,其後景谷李希哲、臨江許雨蒼等雖亦起而奮戰,但因各方反共力量缺乏連繫配合,致遭各個擊破,滇南半壁河山,也就從此陷入魔掌矣!
補誌:募迺銀廠概述:募迺銀廠現通稱募迺老廠,傳說係明永樂年間石屏縣寶秀人吳善賢所發現,該廠位於募迺西北,距募迺約四十華里,銀鑛品質佳,稱為方鉛鑛,平均一○○公斤可提煉十公斤白銀,所剩下之鑛渣含有百分之三十五的純鉛,後人就是利用這種鑛渣來提煉鉛,據估計從堆集的鑛渣中,可以提煉約一百萬噸純鉛,募迺一帶居民多用鉛板代替屋瓦,過去因交通不便,至銷路不暢,抗戰勝利後本地商民用騾馬、駝運至緬甸,可獲利一百倍以上。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六期;民國65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