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瘁邊事之柯績丞先生

作者/李拂一

先生名樹勳,字績丞,清同治元年壬戍九月十三日,誕生于廣西之柳州。其先本福建人。父子林公,由閩宦遊粵西,咸豐間,太平軍起,帶福字營會援柳州,遂家焉。七年,城陷,全家殉難,子林公突圍出,負長孫祥和奔梧州。續娶姚夫人生先生。姚夫人早逝,先生生而穎悟,自幼即好交遊,喜技擊、鬥雞、走馬,不屑屑於文墨。子林公故後,繼母趙夫人督之嚴。先生晨則挾書出,而藏諸草叢,別尋鬥雞走馬之徒為戲。暮仍挾書歸,習以為常,趙夫人不覺也。久之,族中人以告,夫人大慟,喚先生至,泣告之曰:爾父僅汝一人,爾父在時,余固知汝之不勤於學也,故為覓嚴師,期汝有成。不謂汝之不改,而必自誤乃爾,欲待重責,則人將謂繼母虐!但人必有志,乃可以立,汝既不願習文,其就武乎?於是,遂為先生另覓師教騎射技擊之術,先生樂之。旋應試選武庠生。然先生好交遊如故,且慷慨性成,遇有緩急,無不盡力以赴,家道因之中落。年十九,值越南戰起,投岑襄勤部,襄勤一見奇之,授右營幫帶,隸總兵何元鳳部下。光緒十年,我軍克復臨洮廣威不拔等府,先生與有力焉。和議成,保千總。嗣以維西協會帶,調駐開廣營幫帶,防守紅河。管帶李旭初頗惜其才,勉之曰:孔武不文,不足語治道,君欲獻身邊疆,利民衛國,當究心經史,成就乃大,先生韙之。時先生年已二十有八。乃發憤為學,兵戎之餘,除究治經史而外,書算測繪土木工程醫藥,以至絲竹堪輿占卜星相末技,無不潛心研習。故先生不惟於詩文書道在所擅長,且復多藝,尤擅長道路橋樑及房屋建設工程。厥後測修由車里至思茅大道之工程隊,以及行政總局衙署之設計建築,皆先生躬親訓練,躬親作圖,而躬督以成者也。先生居常語人曰:蘇老泉二十七歲,始發憤讀書,余則尚遲老泉一歲,蓋即指此。嗣奉委箇蒙釐務,以剛直忤上被議,旋得直,委勘建築鐵路營碉地點工程,及中越定立界牌,測量改道南溪鐵路等差,皆以邊情熟習,復多材藝,而荷重任。及滇越鐵路成,帶鐵路巡防第四營駐防阿白,獲刧殺法員要犯,法人德之,報請法國政府,贈給二等金質寶星。法人有虐待華工者,先生復抗爭不遺餘力。時革命軍陷河口,先生奉檄往援,卒克復之,滇督錫良,荐准以知縣任用。宣統二年,猛遮土千總刀正經,糾合頂真猛阿各土酋為變,勢甚張,上命鎮邊廳(今瀾滄縣)丞劉成良、思茅廳丞費從光及已革知縣黎肇元等,督師會勦,師久無功,乃檄調先生于河口。蓋以先生熟習邊情,且所部多兩粵籍,能耐煙瘴,故遠調增援。先生于酷暑瘴盛之時,星馳至猛遮,度地形,勵士氣,身先士卒,卒擒斬渠魁,平定邊亂。滇督李經羲嘉先生忠勇,保獎直隸州,仍督帶第五營,留戍沿邊,參贊改流。三年九月,奉命往緬甸孟艮,迎提逃犯叭康亮,因就而考查英之所以治孟艮者。隨滇省光復,思普震動,迤南道方鴻綸,以先生信孚一方,調署思茅廳篆兼南防副營務處。先生適由孟艮歸至猛板,奉命後,即馳赴思茅新任,隨帶第五營隊軍,保衛地方,全境以謐。民國元年一月,逃犯叭康亮散佈謠言,聲稱即將入邊報仇,邊民驚恐。迤南道方鴻綸、巡按使劉鈞,以伏患未除,非威信素著,不足以資鎮攝,電准都督府,復命先生至邊,督帶各營,主辦善後改流事宜。七月,各區編查戶口完竣,先生乃斟酌邊地情形,並參以英人之所以治孟艮者,上治邊十二條陳。存土司、蠲繁苛,規劃十二版納全境為八行政區,設總分各局,作將來改縣之地步。政府納其議,即任先生為普思沿邊行政總局局長,兼第一區。二年一月,開辦總局于車里宣慰街之莊董佛寺,並與各土司商定章程十三條,互相遵守。每戶年征戶捐一元六角,以半數作行政經費,以半數作各土司養贍;另折工四角,作修路造橋及興建各區衙署之專款。嚴禁土司苛派,與民休息。三年,建總局于宣慰街西北約十里之景德而移治焉。景德為車里故都,舊有戶萬餘,自經緬暹大掠之後,已無居民,惟遺佛寺殘址十數于叢莽而已。先生披荊斬棘,墾闢荒萊,築市場,徠商旅,蓋頗費經營焉。又以猛遮界連緬屬大猛養,為國防衝要;同時緊接瀾滄縣之倮黑山,附近村落,時遭倮黑刧掠,乃劃為行政第二區,即首先建築營碉,屯兵鎮攝。其他各區分局及滇越邊界應建營堡,均計劃按年興建。當先生在思茅廳任內,即注意邊民教化問題。其時李曰垓光生,在省倡辦土民教育,先生即請准設立普思治邊土民學堂于思茅之大佛寺,以造就邊地師資。分區設治後,更于各區設立初等小學多校,強迫土民入學,優待學生家庭;並特設勸學所,主持各區學務。維時邊荒初闢,經費奇絀,所有取之于民者甚微,在每戶歲征之行政經費八角中,教育經費僅居十六分之一,亦即戶不過五分,全年僅一千五六百元,以之舉辦八個行政區之教育事業,自難求進展。與徐為光改縣獨立後,可以不遵守民國二年,行政總局與各猛土司頭目釐定之章程,各新設縣府,可任意作量出為入之加徵者,實不可同日而語!民國七年二月,瀾滄倮黑叛變,先生奉令進勦,星夜出發,至班發,與倮黑鏖戰一晝夜,振作士氣,奮勇爭先,竟獲全勝。收復整控新渡兩江口,普防陸軍統領馬文仲及思茅縣知事謝栻兩軍,始渡江會勦。瀾境初定,餘孽未殲,奉調回局。翌年,匪勢復張,蔓及猛阿猛遮,光生復奉命會勦,親督兵團,奪蠻紅、克永龍,擒匪首李學增及詔麻哈播二人斃之,招撫流亡,瀾滄之亂,始告平定。十一年,緬寧蔡教練春暄肇亂,踞城拘官,先生又奉命充緬瀾景三屬勦匪督辦,督率兵團,馳赴緬寧。會同省委陳少將光保,馬指揮健剛,三路兜勦,平之。十二年,普洱道尹蕭瑞麟,以先生久寄邊庭,威望日重,恐養成尾大不掉之勢為詞,密電唐省長,請以蕭學智前往接替;又恐原駐猛遮之陸軍普防第三連為先生所用,或有抗不交代情事,借點驗為名,將第三連全部調至思茅,盡收繳其武器而解散之,仍責先生以十二版納之治安全責。如有風吹草動,惟先生是罪,先生處境,斯為最劣。好在先生深得民心,邊民願為盡力維持治安,幸無意外。先生得聞瓜代者將至,一面準備移交,一面親率局中員工,趕修衙署未完工程,以臻妥善。謂署中職員曰:行政總局報告完工,經上峯派員驗收,亦已多年,尚有花圃臺榭等不甚重要部份,為惜物力,故遲未予完成,今瓜代在即,不得不勞闔署同人之助,短期完成之,庶蕭君到後,知吾儕作事,有始有終云。唐省長以先生任職沿邊十餘年,政簡刑清漢夷和睦,邊境又安,政府無南顧之憂,不宜輕易生手,未允蕭道尹之請,蕭學智遂未至。於是蕭道尹又呈請省公署請將普思治邊八行政分局,改制為縣,直隸道尹公署而撤銷普思治邊行政總局,省公署下其議,先生乃呈覆省公署:治邊分區設治,原即為改縣之張本。惟成事有序,先後緩急,應有斟酌。第六區行政分局所轄倚邦易武兩土司地區,漢人增加,商務興盛,為八區之冠,地方教育亦辦有成效,請由道尹公署派員先行將第六區行政分局改設為縣,如辦理有效,嗣後再將其他七行政區改制。省公署據呈,即令交道尹公署審議辦理。道署資深高級佐治人員,僉以為玆事體大,倚邦易武兩土司地區,雖然漢人增加,商務教育等較其他各區為發達,但如改設縣治,則必須依照縣組織法擴大編組。組織擴大,人員設置增多,則開支隨之而增,照原有之微末歲收,不敷極巨。如增收民戶戶捐以為彌補,則與道署歷年嚴禁不准妄增民戶戶捐之指示相抵觸,同時又恐人民不堪負荷而反對。道署既乏專款以助改縣後不敷之行政經費,又無別途以籌。改縣案雖倡自道署,應予審慎,不宜操切,審議結果,於是此項原由道署提議之改縣案,仍不得不由道署自我加以擱置也。是年冬,奉令往勘滇緬段界牌,至南雅河,患病甚劇。其南雅河瀝入瀾滄江處之界牌為第六十二號,遂以讖兆為不祥。病中語左右曰:此段滇緬界牌最後一號之數為六十二,而余今年亦正六十二歲,其將不起乎?左右寬慰之。後雖病愈返署,而六十二為止之讖,終不能去懷。又以宣慰使及各猛土弁,不時以『兩廣熟與車里大』為詢,蓋先生來自柳州,而部屬多兩廣籍,故宣慰土弁夷民等,時舉以詢。雖經解譬多端,而詢者不止,其不能心折也至明。兼之駐防陸軍,遭忌遣散,整個沿邊,已無一兵一卒。臨時組成之常備隊全為土人,無作戰經驗,有事難為國用。誠恐一旦物化,見聞錮蔽,眼光短小之宣慰土弁等,設不幸為奸人利用,致有變亂,則不惟十餘年來慘淡經營之成果,將化為烏有;而此可愛之邊地民眾,又將遭受刧難。既非邊民之福,亦國家之大不幸也。乃決趁一息尚存之際,躬率各土司叭目等赴省垣觀光,使彼等開拓眼界,增進見識,知中國之偉大,以泯其夜郎之念,而奠沿邊于磐石之安,則死當無憾。先集局中科長職員會商,咸認此舉為不可少,且不可緩。乃電請省長唐繼堯請示,得復報可,遂于十三年夏,躬率宣慰世襲暨各上司叭目團首等,晉省謁見唐省長,並參觀各機關學校,年底返治,各土司叭目由昆明歸來後,乃漸體會中國幅員之廣大,民物之眾庶,並深感各機關長官對邊民之一視同仁,優禮有加,不復作『兩廣熟與車里大』之問難,亦不再作驅逐漢人之想,而唯共存共榮,為最高之標的矣。十四年五月三十日,上海發生五卅慘案,英捕槍殺市民四五千人;六月二十三日,廣州又發生沙基慘案,沙面英法軍槍殺同胞二百餘人,消息傳來,先生大憤,電請政府,應取強硬外交,否則不惜一戰,必要時願統率所部以及沿邊丁壯,聽候差遣,與敵週旋。省公署復電嘉勉,並諭知政府當循外交途徑解決。不料事為英方偵悉,紛調部隊,集中孟艮,以為防備;猛拉方面,並運到大砲機槍等輕重武器,先生亦盡知之。會病燒熱,一夜,忽撲地斷門齒二枚,唇亦破。病未愈而雙方約定會修界樁之期已迫,部屬有勸請照會英方改期,或委員代表會修者,先生持不可,謂恐示人以弱,且失國家信用,生死良非所重,卒携衣衾力疾成行,如期至打洛邊界,與英員會晤。會修結果,頗為完滿。其間因界牌位置不當而有遷移者,較諸往昔,英方且有讓步焉。先生自晉謁唐省長歸來,對於沿邊,本欲作進一步之努力,以期充實邊彊,鞏固國防,乃呈准上峯,于是年元月,將行政總局改組為普思殖邊總辦公署。唯是積勞過度,歷年以來,皆不獲休息:如民七八年勦辦倮黑之役;民十一年督辦緬瀾景軍務之役;民十三年,又于雨水盛發,瘴癘流行之際,躬率各猛土司頭目,晉省觀光,及歷次抱病會勘界務。體魄原不甚健強,年事又高,歷次辛勞,皆在病中,雅口之役,以處境阽危,焦思曾嘔數升血;兼之邊地醫藥不備,而車里又為著名煙瘴之區。十五年入春以來,病勢不減,三月轉為增劇,延至五月二十九日,竟以積勞過度,卒于任。年六十五歲。同年九月二十一日中秋,政府矜恤賢勞,撥資公葬于瀾滄江東北岸白花山之陽,乃先生生前自行擇定者。先生服官邊彊十餘年,潔己奉公,性行耿介,而樂於助人,生前求助者殊眾,無不盡其力之所能及以應,以是身後異常蕭條!先生最服膺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之說,索主均富。當民國十二年秋,提倡籌組開發猛板銀礦公司時,特為定名『普利』,並為詩紀之,有『桂花八月好,香味共分收』之句,蓋即寓均富之意也。嘗謂部屬曰:設余而厚有所積者,余死而諸君儘可分取之。當彌留之際,命總務科長陳祖培、第二區行政委員王承義、第三區行政委員胡人劍,眼同闔署員工及先生家屬,公開清點箱櫃,共得七千餘元,陳祖培大聲報之,先生僅曰:內有二千元係車里富滇分銀行所寄存,又若干千為公款,應即取出歸還,遂瞑目不語,不及於私。思茅翰林艘劉鍾華先生曰:『公不負其職,亦無歉其心』論者以為確評。先生遺著有普思沿邊志略及龍江詩稿,志略已出版,詩稿尚未刊行。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03期;民國62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