倮黑山與倮黑族
作者/平凡
倮黑山是雲南瀾滄縣的別稱,據清光緒雲貴總督岑毓英奏摺稱:「倮黑大山,界處極邊,外接耿馬,孟連兩宣撫司地,西達緬境,內與順寧,普洱兩府毗連,縱橫二千餘里(注一),可見昔日倮黑山範圍,遠較今之瀾滄縣為廣,足有兩個臺灣大,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顧名思義,倮黑山自然是以倮黑族聚居而得名,正如卡瓦山也是由於卡瓦族聚居而叫卡瓦山,是同樣的道理。
倮黑族是雲南四十八種少數民族之一,根據雲南省政府資料,該族人口約為五萬多人(注二),事實上此一官方資料,並不正確,筆者因身為倮黑族若摩(注一),對本族人文情況,自信有相當了解和認識,據筆者估計,本族人口約為五十萬左右,而其中百分之六十是遷居於緬、越、高、寮、泰等中南半島國家,在我國境內者,除百分之六十居於瀾滄縣外,其他則散居於雙江、淦源、耿馬、雲州、緬寧、景東、景谷各縣。
倮黑族原來並無文字,民國十年,始有美國傳教士永為理其人,以拉丁字母拼寫為倮黑文,但僅在教徒間流行,該族因缺乏文字史籍,教其歷史,無從查考,僅能從口傳及歌謠中,略知梗概。根據傳說,該族原居我國塞外,不知從何時起,逐漸遷居於黃河流域,也在北京平原住過一段時間,然後又遷居於西南川、黔、滇一帶,而今四川西部大小涼山之彛族,從其語言習俗,比較分析,實亦屬於倮黑族之一支系也。
南詔建國於大理,是由白蠻與烏蠻兩主要部落所構成,白蠻即今之擺夷,民家,烏蠻則包括倮儸,倮黑,栗所,窩尼……等族,南詔後為大理段氏所滅,建大理國。大理後又為忽必烈所滅,因漢族人口日增,加以開化成熟較早,生存競爭自較他族佔優勢,故白烏各族,紛紛相繼他遷,前者主要遷居於滇西緬北一帶,後者則向南遷移,散居於滇中,滇南各縣,其南遷最遠者,有遠達中南半島及泰國南部者,倮黑即為其中之一,所謂「漢到夷滅」,毋寧是一幕幕的歷史悲劇。
倮黑族秉性忠厚善良,其愛好和平有如信奉佛教之擺夷族,但驍勇善戰,則又類似野蠻之卡瓦族,自雲南淪陷後,少數民族中抗暴最劇烈者,首數倮黑族,如瀾滄募乃土司地及黑山之倮黑族,在反共鬪爭中,均有極為壯烈之表現,其義不帝秦,死而後已之忠勇事績,實足使一些只知喊口號的人們,感到慚愧!如果說雲南省民間有旗幟鮮明的反共鬪爭,而鬪爭時間又最先最持久,鬪爭事實行動又最慘烈著,筆者敢斷言?那就捨倮黑族莫屬!但不知何故,該族此種可歌可泣的英勇事績,竟煙沒無聞。共匪因鑒於邊疆民族抗暴之劇烈,竟一反其清算鬪爭之本質,對邊疆民族盡量採取懷柔統戰政策,尤其對於倮黑族及卡瓦族,更是百般攏絡,極盡其懷柔之能事,滇緬邊區反共局勢之惡化,主要原因除主管該區負責官員,根本缺乏一套足以對抗共匪之民族政策外,而予敵人各種藉口及可乘之機,盡量挑撥利用該兩民族離間之結果。
倮黑族均務農為生,農閒時亦從事漁獵,亦有極少數兼營商業者,其農耕技術已相當進步,如募乃土司屬地之茨竹河,翁拐等地之梯田,規模之大及其壯觀,筆者足跡遍及中國三分之二,尚未發現過比募乃土司屬地之梯田,更為宏大壯觀者。倮黑族服裝,真是青一色綻墨黑,倮黑族之得名,即由於此。該族女裝頗似旗袍,兩側飾以紅白相間之方格或菱形彩飾,背肩及胸前則綴飾無數銀質泡釘及墜子,專供慶典時穿著,行走時但聞一片清脆的銀鈴聲,煞是逗人注目,此外婦女均喜載銀質項圈及手鐲,項圈每支有重大一斤似上者,富有之家的婦女,每人載項圈多至五六圈,每逢年節及婚嫁,均盛裝赴會,尤其過農曆年時,更是他們最歡樂的時節,大年初一家家均閉戶不出,但從初二到十五,則天天都飲宴跳舞,最初三天,各村各寨,均傾家而出,到土司衙門拜年跳舞,每天自上午八時左右開始,一直跳到日落天黑才休止。男女老幼均參加,手拉手圍成多層圓圈,最內一圈則是吹打樂器之樂隊兼舞者,大家均隨樂隊奏出音樂而變化步伐,有極其猛烈的「三腳舞」,雙腳跳起二三尺高,然後猛力向地面前後左右蹬踏,土司衙門天井舖著五寸厚的城磚,都被跳得四分五裂,面目全非,另外還有「蒼蠅舞」,「格蛋舞」,「鵪鶉舞」,「猴子舞」,……等,比起今天盛行於文明社會的什麼「美魂舞」,「恰恰舞」,格調雖不同,但仍具有他特殊的民族風味。樂器則以葫蘆笙為主,佐以鼓、鑼、鈸等多種,土司家則從上午十一時起,開始免費供應酒席,一直到舞終人散為止,始終供應不停,所以稱為「流水席」,每天供應約千人以上,花費不下數千半開龍銀,其熱鬧狂歡情景,已可概見。待日落舞轉終時,所有未婚的青年男女,均顯露刺激、緊張的狀態,因為在整日的共舞中,他(她)們都已各自暗下選好了追求的對象,待舞會一散揚,所有未婚的少女都奪路而逃,而青年男子,則緊隨追逐,爭搶少女的頭巾,如頭巾到手,即視為女已允婚,如女方堅決不放棄其頭巾,而男方亦只好知難而退。一般說來,該族男女關係上較為保守,所以在倮黑族社會中,根本不有離婚這同事,也絕無花柳病這一病例。
倮黑族婚禮很簡單,新郎新婦雙雙跪在宴客席前,先由伙頭(注四)致祝詞,繼由族中長者勉以處世為人的道理,然後在新郎新娘項上繫以紅線,即告完成,婚後男方須住岳家三年,代其耕作,以為報償。喪葬則無任何儀式,概以一焚了事,倒也乾爭利落。
瀾滄等縣之倮黑族,因不斷與共匪奮鬪,生活艱難,多已整村整寨逃至緬泰邊區一帶,但不料今緬北一帶又為緬共盤踞蹂躪,真是方脫虎口,又陷狼羣,其處境至為艱困!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抗暴鬪士,反共義民,但又有誰關懷他們呢?照顧過他們呢?每言念及此,常感錐心泣血之痛!但盼有關方面,能稍加救濟,或派人宣慰,相信對滇邊反共工作,當有所裨益。
(注一)見方國瑜著滇西邊區考察記光緒廿年修雲南通誌卷一一四頁。
(注二)見雲南省邊民分佈下篇9倮黑。
(注三)「若摩」,倮黑語義是王子之意思,例如他們對蜂天,亦稱「若摩」,對其他官員,雖大如省主席他們亦口稱「控弄」而已,至於皇帝則稱曰「俄」,故並非不論大小官員均稱「若摩」,是不可隨便亂叫的。
(注四)伙頭等於今之甲長。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七期;民國66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