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起義,再造共和

作者/譚家祿

國父辭職 世凱繼任

清帝退位後,國父為謀國家統一,於民國元年二月十三日向參議院提出辭職,推荐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咨請參議院復議,十五日參議院決議:「國都設於南京」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黎元洪再度膺選副總統。

袁世凱取得大權後卻拒絕到南京就職,國父為此一面去電促駕南行,一面派教育總長蔡元培,法制總長朱教仁等前往北京歡迎,而袁世凱為蔡元培等舉行盛大招待會,實際上卻悄悄地進行製造拒絕南下的陰謀,指使曹錕於二月二十九日製造「北京兵變」,并且秘密策動各省都督、巡撫製造反對袁世凱南下就任,情勢的發展終於使蔡元培等人不得不放棄要求袁世凱南下的念頭,而致電孫大總統建議同意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將臨時政府設於北京,國父從無私利觀念接納建議。咨請參議院認可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任命唐紹儀任國務總理,(在組閣時加入同盟會)提名陸徵祥為外交總長、趙秉鈞內政總長,唐紹儀兼長交通後由施肇基任交通總長、王寵惠司法總長、蔡元培教育總長、宋教仁農林總長、陳其美工商總長(以上四人為同盟會員),財政總長熊希齡、陸軍總長段其瑞、海軍總長劉冠雄,到了這個階段,中華民國的大權,已經落入袁世凱的掌握之中,其竊國野心而悄悄地展開了活動,厲行暴政摧毀了中華民國的立國精神,因之而使政局有失安定,國務總理唐紹儀因抗議袁世凱的專橫,而於六月二十七日正式提出辭呈,相繼的有王寵惠、蔡元培、宋教仁、陳其美等同盟會的閣僚也都對袁世凱第一次整垮內閣之後,同月二十九日提名由外交總長陸徵祥繼任國務總理,在一波三折的衝擊之下,陸內閣不到一個月的八月二十日便由內務總長趙秉均取代國務總理。

政黨林立 組國民黨

辛亥革命之後,政黨林立,其中最大的是領導辛亥革命的「同盟會」以國父為總理、黃興、黎元洪為協理、胡漢民、宋教仁、張繼、田桐等人為幹事,亞於同盟會的政黨是「統一黨」與「統一共和黨」,統一黨由章炳麟和張謇領導組成。「統一共和黨」由雲南都督蔡鍔和廣西副都督王芝祥等領導組成,多數黨員為同盟會員。黎元洪協理不久之後便出賣同志,倒向袁世凱陣營,以統一黨、民社、國民協進會、民國公會等於五月九日合組成「共和黨」,以黎元洪為理事長、張謇、章炳麟、程德全等人為理事,主張加強國家權力,黨員中頗多是立憲派人士及官僚分子,因贊同以「共和」為黨名而參加,是一個反同盟會組織,故共和黨對於唐紹儀的繼任人選推選陸徵祥繼任組閣,但不到一個月之後,袁世凱發表由內務總長趙秉鈞代理國務總理,在同盟會來說,由於反對勢力共和黨所組成的超然內閣之出現所受打擊頗為不輕,故主張一黨組閣,實行「責任內閣制」的同盟會,於八月間合併由蔡鍔領導的第三黨「統一共和黨」及「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四個黨派合組成「國民黨」,推舉國父任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王寵惠為理事,在臨時參議院增加到六十議席,佔半數勢力,已經達到袁世凱所不能忽視的程度,袁世凱為謀安定自己的政治地位,當然有必要獲得孫先生與黃興等人的合作,再三邀請孫先生於八月二十四日到達北京,北京市民都懸旗結綵熱烈歡迎,給予最盛大的接待這是國父和袁世凱初次見面,關於代理內閣總理趙秉鈞的真除,而袁氏故意先探詢國父意向,國父首推黃興,袁世凱表示同意,但黃興力辭不就,國父便改推朱教仁,袁氏雖表同意但內心深為不滿,因為宋教仁極力主張「責任內閣制」,而宋教仁有表示辭意,似致人選問題延擱難決,最後產生了一個不得已的妥協辦法,總理人選由袁世凱決定,但總理與閣僚預定加入國民黨,趙內閣成立遵照協商決定參加了國民黨,而司法、農林、工商、交通各總長也都向國民黨填了入黨申請書,由國民黨組成的「責任內閣制」於焉成立,從相反的一面看來,黨的實質產生了相當的變化,頗多國會議員、閣僚、各省代表、各省長官都成了國民黨員,其中不適宜做一個黨員的人物為數不少,內閣便落入袁世凱的掌握,連內閣的國務會議也移動總統府由袁世凱親自主持。

殘害黨人 二次革命

民國元年八月八日武昌兵變,黎元洪派兵鎮壓之後,報請袁世凱下令將鄂省軍務司副長張振武(武昌起義時與孫武、蔣翊武共有三武之稱)及湖北將校團長方維處死刑,事實上張、方二人是日不在武昌,為調查蒙古邊境而到北京被捕,黨人為張,方呼寃無結果不了了之。九月二十八日國民黨總務部幹事于德昆奉黨本部令前往貴州擔任組織黔省支部任務,遭貴州軍務處長劉顯世,以間謀罪名就地正法,總算難得的是貴州都督唐繼堯大為震驚,即致電國民黨本部,詭稱于德坤在湖南境內遭強盜襲擊殺害,將慘案罪責推諉鄰省,矇敝過去,繼之這兩件暗殺之後,袁世凱突然變了一副猙獰面目,正面下令彈壓革命分子,於十一月十六日通令各省都督,民政長官,指出凡有倡言革命分子,都是「國民公敵」,應即「按法嚴懲,以寒匪膽」,儘管袁世凱如何彈壓在新國會選舉國民黨大勝,在眾議院的五九六席中,佔二六九席,在參議院的二七四席中佔一二三席,仍是第一大黨,次為共和黨,而引導國民黨在選舉中獲壓倒性勝利的是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

宋教仁主張施行政黨政治的「責任內閣制」,國務總理應該由眾議院選出,對宋教仁的活力、辯才、聲望,任何方面都是袁世凱的政敵,故袁世凱起先考慮收買不成,最後對付他的手段,終於在民國二年三月二十日晚間發生在滬寧鐵路的上海車站「中槍倒地」,送進醫院之初神志清楚的向黃興、于右任說:「我為南北和解的苦心,被人誤解,真是死不瞑目」,被刺逝世時年僅三十三歲,在此相同時期袁世凱與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大借款,不經議院議決,擅自簽訂作為私財運用,故在民間造成了充滿反袁氣氛。宋教仁被刺,而由日本趕回國的國父再度在上海召集各地同志會商採取軍事行動,七月十二日李烈鈞在江西湖口發難討袁,十五日黃興在南京舉兵,十六日上海滬軍都督陳其美宣佈獨立之後,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同月十八日通電討袁,最初在江西的李烈鈞遭受失敗,在安徽方面的討袁軍相繼戰敗,至八月十三日上海討袁軍也因裝備居於劣勢失敗而結束。

組革命黨 通緝國父

在二次革命高潮時期,袁氏對於國民黨籍的議員加似收買,不為金錢所動的人馬上逮捕暗殺。八月國父抵達東京後立即著手重建革命組織,以「中華革命黨」為新黨名稱,依據辛亥革命到二次革命失敗過程的檢討結果,九月制訂「革命方略」,創設「中華革命軍」,決定以「服從總理」、「嚴密組織」,「排除不純分子」三原則為立黨的基本精神。

十月十五日袁世凱以北京總檢察廳名義布告全國通緝國父、黃興、陳其美、張繼、李烈鈞、柏文蔚等人,民國三年一月十日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三月十八日制訂「新約法」,五月一日廢止「臨時約法」,公佈「新約法」施行,并將參、眾兩院改設為「參政院」集大權於大總統一身,足以和專制時代的皇帝匹敵。

次年一月十八日袁世凱向日本帝國主義提出二十一條的國恥條約簽訂之後,并提出交換條約遣送革命黨員離開日本,當時在歐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爆發,歐美列強無暇顧及中國問題,這是袁氏實現帝制的最好時機。

世凱稱帝 雲南護國

民國四年十二月十一日上午九時,參政院彙查「國民代表大會」的投票結果,在總投票的一九九三票中,出現了沒有一票反對值得驚異的一致現象,旋即據似向袁世凱上達推戴書如下:「敬謹推戴大總統為『中華帝國』皇帝,奉獻國家至高無上主權」,袁世初表謙辭姿態,實則到傍晚再度推戴,便欣然接受,同月十二日袁世凱召集高級官員二百多人,舉行接受推戴賀禮,發表演講說:「大位在身,永無息肩之日,故皇帝實為憂勤惕勵之地位,決不可以安富尊榮視之,余為救國救民計,犧牲子孫又不敢避」。

「大典籌備處」最初工作將前清的「太和殿」改名「承運殿」,殿內八大柱漆成朱紅色加髹赤金,皇帝的「御座」、扶手、靠背及黃緞椅套,椅墊等一律雕龍繡鳳、御座前有雕龍御案,案前排列三座古鼎、三座古爐、御座後陳列九面雕龍嵌寶石屏風,左右兩邊有日月寶扇一對,皇帝龍袍用赤金線盤龍袞、通體綴以明珠、嵌似鑽石、有祭天用和即位用兩襲,迷於皇帝夢的袁世凱制訂:「中華帝國之璽」及「皇帝」之寶的御璽,又在「五色旗」上加紅日一輪,表示「五族共戴一君」,更以袁世凱肖像為圖案鑄造銀幣,凡自全國趕來的帝制請願人士由籌備處發給每人五○○至一○○○元大洋,加以收買,在實施帝制「登極」之一切準備就緒之後,袁世凱下令:在民國五年元旦改國號為「洪憲」元年。

雲南人民在唐繼堯將軍領導下,全力反袁稱帝,組雲南護國軍,護國軍中心人物之一的蔡鍔,於十一月十一日夜晚避過了袁世凱的監視耳目,由北京被軟禁的地方脫出,一度稱病住進天津日本共和醫院,在院中換穿和服,化名乘日本輪船「山東丸」東渡日本,繞道台灣、香港、河內,於十二月十九日到達雲南省會昆明,在昆明已有二次革命主角的李烈鈞趕先一步到達,當二次革命失敗後,李烈鈞亡命日本轉新加坡居留,因國父的敦促,前來雲南,由於蔡、李二人抵步,起義的態勢為之齊備,即由唐繼堯將軍於十二月二十三日電請袁世凱取消帝制,并要求策劃帝制的親信楊度等十三人即日明正典刑,限在二十四小時內如無圓滿答覆,則訴諸武力以謀最後解決,袁氏本人則佯作不知,接到「護國軍」發難報告,立即下令解除唐繼堯等人職務,即任命雲南第一師長張子貞代理將軍,但張子貞拒不受命,十二月二十五日唐繼堯將軍終於宣告獨立,廢去將軍,恢復都督名義,就任都督,即與蔡鍔、李烈鈞等舉兵護國起義。

護國軍編成三軍,第一軍總司令蔡鍔率趙又新、顧品珍兩梯團出永寧取瀘州為中路主軍,并以第一梯團劉雲峰部出昭通取敘府。在貴州方面所有貴州軍官為唐繼堯督黔舊部,一月二十七日貴州宣佈獨立,加入滇軍由戴戡為滇黔護國軍右翼總司令,攻綦江規重慶,二月二十三日蔡總司令由永寗馳赴納溪前敵指揮與士卒共甘苦,護國軍聲勢浩大,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五月二十二日四川宣佈獨立,川亂逐平,蔡公以喉病力辭督川之命,由總參謀長羅佩金取代。

護國第二軍總司令李烈鈞率師出開廣入桂境,廣東將軍龍濟光(雲南人)督兵假道桂境進屯百色與護國軍發生激戰六日龍軍大敗,龍濟光不聽忠告,反忍加害桑梓,從袁偽令其兄龍覲光率兵由桂攻滇,復潛遣其子龍體乾等回滇勾結土匪擾亂滇南三月九日匪眾攻陷箇舊分撲臨安蒙自。

護國軍第三軍總司令唐繼堯坐鎮雲南支援各路補給,第二師長劉祖武對滇南之亂先有準備,唐公即派蔣光亮支隊援蒙、箇,馬為麟,鄧長緝各率兵一支隊支援臨安(現在建水縣),并晉升劉祖武為南防剿匪軍司令,激戰數日逐克復箇舊,我軍乘勝欲渡江直搗龍氏巢穴「逢春嶺」諸地,唐公則引其愛國愛鄉之誠意,致電廣東龍濟光將軍等勸速舉義護國,并分電南防部隊司令保護其龍部家屬。

三月十五日廣西宣佈獨立,推陸榮廷為都督,梁啟超為總參謀,加入護國軍陣營,袁氏大出意外,二十日在江蘇的馮國璋、張勳、江西的李純、浙江的朱瑞、山東的斬雲龍等五將軍聯名密電袁世凱,請從速取銷帝制,陝西眾舉呂鎮守使公望為都督宣佈獨立,自任陝西護國軍總司令,湖南自滇黔護國軍入湘連捷唐公委派程潛、陳強為招撫使,以周駐代將軍宣告獨立,改稱都督。

由於護國軍的聲勢浩大,袁世凱宣告改元「洪憲」預定在民國五年元旦的「登極」大典延期舉行,并於三月二十二日宣告取銷帝制,結果只有八十三天的帝制醜劇,便勿勿謝幕結束,六月六日袁世凱長辭人世,享年五十八歲。

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建立民國,雲南護國推翻帝制民國再造。


謹按原文題為「辛亥革命與雲南護國」惟限於篇幅僅刊其後段與雲南有關者,請原諒。

               編者謹識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十七期;民國76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