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八十五年護國行憲紀念獻辭
作者/簡漢生
雲南護國紀念與行憲紀念同為十二月二十五日,就兩件大事而論,先有雲南起義,再造共和之因,方能續有實行憲政之果,關係密切,值今雲南起義屆八十一週年,當追述起義行憲之往事,使全滇海內外同胞深切體念先烈先賢維護國體,所創造之光榮,共同努力維護艱辛締造之中華民國。
雲南起義亦稱之為護國之役,乃由於民國四年袁世凱圖謀篡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以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唐繼堯與蔡鍔、李烈鈞諸先烈,共謀起義於雲南,於民國四年九月十一日,舉行首義之第一次會議,秘密研究發難時機,至十二月廿二日發表參加首義人員宣言,二十三日,以雲南都督唐繼堯,巡按使任可澄名義電請袁世凱取銷帝制,並限二十四小時內答覆,但因回覆未得要領,雲南遂於十二月廿五日正式宣佈獨立,並組織軍隊從事討伐,所組之軍隊,名曰「中華民國護國軍」,竭盡雲南全省之人力、物力,組成三個軍,第一軍總司令是蔡鍔,率軍入川,第二軍總司令是李烈鈞,率軍經黔入廣西,唐繼堯率領第三軍坐鎮昆明,並負責第一、二兩軍後勤之支援及籌劃,貴州聞雲南倒袁之訊立刻響應,亦宣佈獨立,因而亦有雲貴起義之說,由於師出有名,所以進展神速。入川之軍下瀘州,據納溪、川軍傷亡慘重,使護國軍士氣大振,響應倒袁者日眾,民國五年三月廣西督軍陸榮廷宣佈廣西獨立,四月呂公望宣布浙江獨立,袁氏見勢不佳,於三月二十一日,撤銷帝制,但湘、鄂、贛、蘇等省均相繼宣佈獨立,護國軍堅持袁氏退位,袁氏在眾叛親離聲中,於六月六日憂憤而亡,雲南護國之大功遂告完成,而再造共和更使「雲南起義」與「護國之役」昭耀史冊,永垂不朽。
中華民國行憲始於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廿五日,但行憲運動與國民革命軍之發軔,同具久遠歷史,以三民主義為目的,歷經軍政、訓政、憲政三時期而完成我國之行憲史,亦即國民之奮鬥史,國父曾昭示「憲法之成立,唯在列強及軍法之勢力顛覆之後」,而雲南起義,推翻帝制即在為憲政排除障礙,培養人民護憲之力量,使能恢宏憲政的功能,建立了民主政治的軌道。
雲南起義與行憲紀念同時舉行,不僅是歷史上的巧合,實具有重大意義,因無雲南之起義,則自民國五年起,中國又恢復成為帝制,人民則又成專制政治下的奴隸。因此,如何能促使憲政改革具體實現,落實憲法明定「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共和國」的理想,實應為全國人民一致的奮鬥目標。今日適值雲南起義紀念日,深盼我雲南海內外鄉親,步隨先烈先賢之後,本護國之精神,拓展行憲大業,完成三民主義國家建設,方不負先烈護國之苦心。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6期;民國85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