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實,不容顛倒
──雲南首義護國紀念感言
作者/宋彬、陳起麟、沈永曦、朱家修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我們參加雲南省、昆明市各界在昆明國防劇院舉行的雲南首義護國七十週年紀念大會。在護國將領蔡鍔之子蔡端講話後,護國元勛李烈鈞之子李贛騮發言。當他說到他父親遺作載有「…護國首功,當然屬於唐(繼堯)公」…時,全場掌聲雷,經久不息。
這樣表現,並不是偶然的。
在那「揚蔡抑唐」的鼓吹下,說蔡鍔發動護國起義,把他列為「民族英雄」。對唐繼堯則攻其一點,不計其餘,對他護國首功,竟一筆抹煞,不予肯定。昆明的護國路,正義路雖然存在,但因建設需要,近日樓前的「雲南擁護共和紀念標」和「護國門」已經拆除;大觀樓內唐繼堯銅像已經卸下棄置。說要擇地恢復紀念標和銅像,都尚待落實。南屏街──太和街交會點盤龍江上的南太橋改名「護國橋」,楚圖南先生寫的碑記,寫的「…蔡鍔、唐繼堯、李烈鈞」領導護國起義的唐繼堯名諱,卻被無聊的人鑿毀。電影《知音》,烘托英雄美人,沖淡史實,唐繼堯、李烈鈞的型像也少見了。歷史人物唐繼堯更處於低潮。
眾所周知,辛亥光復,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可是,竊國大盜袁世凱帚制自為,下令改元「洪憲」,準備次年元旦登基;民主共和,即將毀於一旦,國脈民運,危如壘卵。是雲南督軍唐繼堯大局在胸,激於正義,在各方志士及廣大官兵支持下,迎護接來李烈鈞,蔡鍔到昆明。在李烈鈞、蔡鍔未到之前三個月、兩個月、一個月,唐繼堯就已召集心腹,密商起義,並釐定作戰方案,部署軍隊。昆明創辦《義聲報》,唐繼堯題詞是
「有聲來自西南,是集義所主者;
何物敢竊神器,當折擊以笞之。」
指斥袁賊,意向顯明。
是督軍唐繼堯,巡披使任可澄發電斥袁,並於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通電全國,宣布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出師討袁。電文不見蔡鍔具名,何來主要領導?護國出師,節節勝利,袁逆取消帝制,共和制度,得以確保。
國父孫中山於一九一六年自上海致電當時的大總統黎元洪曰:
「溯自清帝退位,五族共和,國基已定,四萬萬人方想望太平;不圖秉政者野心未除,誕生帝孽,籌安稱制,民國幾亡。雖其時義士仁人奮取相爭,期以身殉,然首先宣布獨立,誓師申討者,實惟滇省,遂使西南嚮應,舉國普從,以有今日。方之武昌首義,一則民國開創之功,一則為民國中興之業,皆我五族人民人人所宜永留紀念者也。伏乞總統、國務院主持,將雲南起義日,定為國慶日外,更予唐督軍暨起事諸人以楙賞,以彰勛勞,昭示來茲。臨電無任盼禱!」
孫中山對雲南和唐繼堯首義擁護共和,作了全面明確的評價。袁嘉谷撰,陳榮昌書的《雲南會城護國碑記》也說
…「此門名曰護國,將以表一省任事之艱,祝民國萬年之福也。…」
成事在人,代表一省人民任事,是督軍唐繼堯領導全省人民艱苦從事,無所懷疑。我們都是護國起義時代的同齡人,清楚地記得,過去政府把雲南攡護共和紀念日,訂為國家紀念日,放假一天;政府機關還祭祀忠烈,以表緬懷。
不是為了正義事業,過去也一樣「槍桿子裏出政權」。蔡鍔現在赤手空拳,前來雲南,一下子要掌握到軍權,還是不可能的。蔡鍔統率的部隊,人槍齊全,是雲南的精銳。以後形勢推移,出發滇軍割據一方,就地攤派。蔡鍔不是入川不久,喉疾發作,赴日醫治無效逝世,如果繼續在川統治,能否保全晚節,還是不堪設想的。
歷史事實,不容顛倒。唐繼堯率領雲南人民首義擁護共和的史實,多少年來,不少護國老人周鍾嶽、由雲龍、白被松、李日垓、馬伯菴、李伯英、張維翰等鄉先達,親參其事,紛紛述說,現在,護國元勛李烈鈞承嗣李贛騮口述乃父遺著精神,更為有力,贏得群眾鼓掌歡迎,理所當然。
護國事業彪炳,昆明被定為祖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八十週年紀念,又將屆臨,歷史光榮,值得分外珍護。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5期;民國84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