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根在雲南

作者/朱正義

據七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聯合報東京電:於民國七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聯合報第二版載,據研究人類學的日本大阪教育大學名譽教授鳥越憲三郎提出一種新的學說:日本人的根於中國雲南。

鳥越教授並以雲南及緬泰山岳地帶少數民族的嬰兒,臀部都有「蒙古斑」此一事實,作為自己新學說的佐證。鳥越教授早在一九七九年時即提出日本人的根在中國雲南的學說。他是根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以及稱作農耕方法,住宅式樣等文化特質,風俗習慣的共通性而創此新說。他認為紀元前,沿著河川,自雲南往各地移動的大約十個少數民族蒙(古人為其中之一),後來循長江而來到日本,成為古代日本的彌生人。居住在九洲、四國和本洲諸地。

鳥越教授以四年時間,先後七大探源,前往認係由雲南南下,抵達滇緬泰山區地帶的若干少數民族居住區,作實地調查,發現所有嬰兒臀部都有蒙古斑,而且鳥越教授也自傳譯處獲悉,雲南的嬰兒很多也有類似的蒙古斑,這位人類學者指出,蒙古斑此一名詞據說是西方人命名之詞,其實中國大陸南方以及中南半島各民族,西人皆稱之為蒙古利亞種人,要是在此之前勘查雲南,或滇緬泰山區的話,也許就被命名為「雲南斑」也未可知,為了進一步求證,鳥越教授再於今(七十三)年八月底,偕同卅位左右學者專家再度往雲南作責地的訪問考證。其答案是肯定的,不容質疑。

又據日本另一位人類學家,兵庫縣醫科大學教授久田早苗承認,蒙古斑只有日本和雲南附近的民族才有的體質特徵。因而斷言日本人的根,源於中國雲南,所謂蒙古斑是指嬰兒臀、腰、背、肩等處的青色斑紋,隨同年齡的增長而漸形消失。鄉人俗稱胎記。蒙古斑以蒙古利亞系人種的出現率最高,日本人嬰兒一歲之內有此胎記者達百分之九九點五,而雲南與緬泰山區兒童的胎記出現率幾達百分之百,此為遺傳及人種相同之有力佐證。

吾人有幸,衍繁優秀的大和民族,但卻不幸的是其先人移居海島一隅北寒地帶,迫於資源出生環境極度貧乏之下艱苦謀生,演變得心胸器度狹窄,事事求現實,處處損人利己,形成數典忘祖的子孫為憾,遜清以來,處心積慮,兵連禍結併吞宗祖,以至染成赤患橫流於世的無窮大禍,誠不痛心疾首呢!我們的這一支徙遷海島的子孫,實為罪魁禍首。

再據事實的查考,臺灣高山民族亦源自雲南,民四十二年吾滇緬邊區游擊健兒,奉命撒臺,改隸國防部忠貞部隊其中滇籍弟兒占百分之八十九點五,有雲南少數民族子弟隨部移防臺灣東部地區,擔任海線防務,整訓時推行克難運動,如種菜、養雞、飼畜,風行一時,各單位派官兵入山採購種猪,與山胞交談時,突然發現山地同胞語言竟與吾滇邊區少數民族的言語相通,相互交談,暢所欲言,親若家人,進一步考證山胞祭祀祖先習俗,早期耕作方式均,以刀耕火種法行之,日據時期為維護森林資源被嚴禁此習。山胞村塞路口,有以本彫人男女性器官之偶像供奉,及後政府為改進山胞習俗而廢棄,與雲南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毫無二致,據臺灣高齡山胞傳說,他們的祖先系來自中國大陸南方,至於山胞究竟於何時自中國大陸南方遷徙來臺,有待學者專家深入研究,但這些不容否認的事實佐證與鳥越憲三郎教授提出的學說,筆者咸認不謀而合。

據地學通論查證,亞洲大陸與西太平洋島嶼,北起堪察加、千島羣島、庫頁島、北海道、日本羣島、琉球、臺灣、澎湖、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羣島,均與大陸相連,後因冰河時期地殼的演變,漸形分裂,遂成海峽,尤其雲南與臺灣又位與地球的同一緯度,由於地面狀態的改變,其改變的力量和生物力,來自太陽的輻射光熱,地殼的收縮,可改變地面的狀態。假定地球在若干億年以前,由某種高溫的物質逐漸冷卻而成,那麼,已經團結的堅硬地殼,必須繼續收縮,其結果必使剛性地殼外部發生歪級。由於剛性地殼外部發生歪扭,各部分岩層必然破裂,發生節理,或變位而生斷層。地下岩漿流動,可改變地面狀態,地殼以下的物質,溫度很高,仍為半液體狀態,在漫長的歲月裹,緩緩流動,其結果可使地殼外部發生破裂,造成斷層,或不斷發生斷層而生褶曲,地殼某一部分失去平衡,亦可引起地面狀態的改變,地殼外部受空氣:雨水、冰河、河流等作用,侵蝕破壞,運搬沉積,經過悠久的時間,使某一區域負荷量減輕,另一區域負荷加大,地殼失去平衡,其結果可引起地殼的局部昇降運動,這種昇降運動,範圍廣大,包括大陸的一部或全部,因此太平洋西岸的島嶼是大陸分裂部份應無疑慮。

又據考古學家最近在臺養南部鵝鑾鼻公園發現若干臺灣地區首次出現的罕見史前文化遺留,而且遺址保存相當良好,這是臺灣考古學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此項發現,填補了臺灣考古學研究上若千空白,其中在器物組合秩序的研究上尤其重要,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接受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剛完成「鵝鑾鼻公園考古調查報告」。報告中指出,這次調查,發現了東亞大陸更新世晚期類型的文化遺留,如各種炊器、刮器、骨尖器、獸骨、龜甲等,這是繼臺東八仙洞之後,第二次發現臺灣地區最早人類活動文化遺留,對於認識舊石器時代晚期以後的史前文化地域性發展,至為重要。

調查所獲,除了發現鵝鑾鼻第二史前遺址外,還發現第三第四史前遺址,在第二史前遺址,並且發現四個史前文化相,不僅有垂直上下堆積秩序,也有平面空間分佈,報告中強調為臺灣地區所罕見,此一史前文化遺址,由於自然環境特殊,文化持續的時間長達數千年。考古專家認為,對史前文化的長期變遷和適應,可提供極珍貴的研究資料,報告中指出,此次調查,進一步證實臺灣與中國大陸史前文化的淵源關係;同時鵝鑾鼻第二史前遺址亦是了解東亞大陸與太平洋島嶼間放羣移動的關鏈遺址。

我們再以一項有力的佐證,說明臺灣地理的淵源,武斷的說阿里山是從海底冒出的山岳,在姊妹潭有石可證,本省喜愛搜集奇石人士洪東發先生,會告訴筆者去年春夏他陪同日本地質學、古生物學專家尾崎博士,一行到阿里山考察,當他們行至姊妹潭畔時,尾崎博士發現一塊約二公尺大的石塊,走近詳細察看,石塊表面有波紋,他名曰「漣痕」,由此可以證明這塊石頭是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當時的阿里山顯然是浸在海底,或大池沼中,尾崎博士喟然而嘆表示,這塊石頭若是在日本,必然受到政府當局的重視,保存為文化財產,永久予以維護,並加標本,而贏得遊客的寵愛,進而認識歷史的文物。筆者亦在洪東發先生的陪同下前往阿里山遊覽,再到姊妹潭畔,發現這塊石頭依然靜際的躺在小徑旁,亦未加標示保護,希望有關單位應予以維護,當做文化財產加以保存,藉供史證,增廣遊人見聞。

雲南路南石林,瀾滄寡廼,廣西桂林朔陽,臺灣高雄縣的旗山等地形地貌之錦繡,是其他地區的山岳絕無僅有,此類地形,地質學家稱之為喀斯特地型(Karst district),由於等溫線的緯度同一位置與地形的相類似,臺大考古學系歷年在臺灣東部出土的動物化石,古代象齒,劍齒虎等,與戰時徙遷昆明西南聯大考古學系,在滇省祿豐出土的動物化石同屬類型,這些強有力的佐證與人類文化遺跡相同之處,不但日本人的根在雲南,即臺灣山胞之根亦頭於雲南。

十月廿九日於臺中港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十四期;民國73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