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先民遷山東半島考
作者/趙政績
本文係國立工業技術學院趙教授「山東蓬萊趙氏由來」論文的一部分。近兩年編者亦頗留戀於這一問題。據我所接觸的山東人士中,多係明永樂年間或清初遷往。惟今年光復節,余遇一計程車司機陳先生煙台人,五十九歲據告其祖先相傳,係唐朝遷往,幼時知其父每年均須參加聯誼會,且有雲南同宗派代表前往云云。 編者 謹識 十、卅一、
趙氏自趙宋以來,趙氏均攀附趙宋之趙氏祖系。而山東半島之趙氏如何?山東各姓氏,如魯西、北、南之姓氏大部份是來自山西,以至河南,而魯東,陝義之膠東各姓氏;據云是來自雲南,這種說法不管是販夫走卒,一提起山東半島之人氏,均云是來自雲南,如查史書,很少有明文記載,如明清實錄,明清史,亦如所言。
山東半島人民俱云來自雲南,其理由安在,茲分述如下:
雲南人民亦如山東半島蓬萊福山、萊夷、東牟(平),蓬萊又稱芝罘,其族系來自月氏昭武之異譯芝罘,蓬萊出自蒲類海(Lopnai)。而雲南人民,昆侖為萬山(氏)之祖,鄯善為支脈(氏),都善為其稱,而自稱為玀淖(Lopnoi),即今稱玀玀或倮倮及羅羅。(白鳥庫吉著大月氏西域史的新研究,塞外史地論文譯叢,頁六三)僰蒲類海人南遷至雲南,仍稱濮僚,即南詔人,羅羅人遷至雲南,「自稱羅羅人,共稱擺夷,或稱苗人」(李拂大著十二版納誌,頁四十二)
趙氏有東夷之趙氏,有匈奴之趙氏;有屠何(即大賀)趙氏,及黔滇趙氏。(姚薇元著:北朝胡姓考頁二八二│三)趙氏善走(史記五,秦本紀,百納木葉三下)趙氏俗稱泥姓趙乾了就掉,此意即是行部邑國,善於遷徙,易於安居,山東半島人民,移遷自雲南,可自族譜與方志證之:
萊陽初姓族譜(初金發撰)萊陽東里居之民十之八九遷自雲南。(初民族譜頁三│四)
張氏:貢士澤之族,其先雲南大理人。(萊陽縣志卷三之二,葉四三上)
王氏之孝子寧之族,其先雲南人,明初由文登斥山徙,始居二區于家崖,繼遷興旺莊。(同上,葉四十七下)
鄧氏:明中葉由雲南遜居萊陽六區蒲里村(同上葉五二下)
萬氏:傳遷自雲南居六區馬家泊村(同上)
山東登州趙氏自明初遷入山東萊陽縣,黃縣,蓬萊縣,趙氏為何於明初遷移山東半島,其理由如下:
⒈山東半島屬於直隸,蒙人甚多,故蒙人多於元末明初退出山東半島故地廣人稀。(明太祖實錄卷廿四、頁三四),適於移民。
⒉山東殘留蒙人多改從姓,以從事漢人生活。(滄縣西趙河莊劉氏放譜序。民國廿四年修,共八冊。)
⒊元明以來遷族以防亂,明初加發族聚,人繁往遜散處,以削弱之,民心日離,民氣日消,而亂事日增,故遷民以疏導之。(京口順江州王氏家乘頁二上,光緒十九年,二四卷)
⒋明初徙民,一方為析大族之聚居,二方為移民實邊(楚黃中和里士墩頭楊氏放譜首序)
⒌山東半島人民之左小姆腳趾有一道痕,以示自雲南遷至蓬萊大趙家(祖先世代相傳)
⒍山東半島人民每逢大祭均朝西南(雲)南拜,祭以示不忘根本。(傳言)
⒎牯臟(倒牛)是苗族「祭天大典」裏緊張場面。而擺夷自稱歹(泰、台)雅,三年一小祭,九年一大祭的「猛海」祭,便須總巫師(瑪猛)躬臨參加,祭用的水牛,經瑪猛先鑿刺牛後,方與祭祀的人用亂鑿將牛刺死,全部落的休咎,都視牛身倒地的牛首所向,為占卜的專業。(胡耐安著中國民族族系統類概述頁十四、二十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一冊)牯臟是苗族擺夷祭天大典的禮品,而山東半島祭天與祖先的餃子則稱牯臟。
⒏饅頭:亦是祭天與祖先之禮品,相傳是渚萬亮自西南夷滇傳之山東,故稱山東大饅頭。(傳聞)
⒐四世祖宗孔公始行開基,由元及明寖熾繁昌,漸同百族,遂擬遷離,以析其族。(清溪趙氏樓譜,新建龍溪鄉序)
⒑靖康之時,金虜入汴,商業南來,人各播遷,自汴而杭自杭而閩,自閩而入東粵者,子清生是也。(清溪趙氏修譜,報本堂案譜舊序)
⒒新昌(交州)浮石、船頭石,足跡所經自粵、桂林、湘、川、黔、滇各村落及長江大河各鄉鎮。少帝厓山殉國時次生子良鈴,託林光山公撫養,其後良鈴以與光山公長子桂芳起兵思復宋室,為元所害,趙氏居睦州,二世告昌,林姓浮公始復趙姓,洪武十一年再遷於冲姜,至十三年始遷居浮石,是為趙姓始組,洪武廿七年居復以避地而遷。(廠東浮石趙氏族譜卷首,頁四十上下)
⒓明永樂甲午(十二年)八世孫仲怡翁處士自滇南之永昌歸錄祖譜以歸,永樂乙未(十三年)之譜。(大陸(江蘇鎮江)趙氏族譜序)
⒔趙雲居成都府江花市內,至元末明初宦遊東萊(頁八),東萊趙氏望著明代,遐想趙氏西蜀望族延及先高祖宦遊東萊。(東萊趙琪編:東萊趙民家乘序頁一上下)趙氏自蜀居萊,迄今已五百有餘歲(同上序頁六下)
⒕趙氏武舉常後居鳳棲里,有金植格兄弟,明清最盛,有進士文燿,士驥,米彤及孝廉,曾散居縣內各村,而均用明興,後隱居今海陽趙疃,遂別自為族,清初有維旗、凡散居三區濯村、灣頭、廒子、×家莊。六區石格莊、南岩。七區河莊。八區莊扶等村,皆自彼出也。(同下葉四一上)
趙氏居六區姜山姜山鎮者,其先四川成都人,永樂時徙居九區百戶屯者,系出海陽城裏。他若居七區西館者,散布其西北一帶,居小森格莊者清有孝廉通一。散布其東山各村及居一區趙家埠子者,亦皆各別為族,皆為明徙。(萊陽縣志卷三之二葉四四上)
四川成都戰國時莊蹻主滇為滇國,漢武帝開為益州郡,治滇池,東漢亦然,三國蜀改為建寧鄧。五代改成都置益州,治成都,宋復故。(劉君任著:中國地名大辭典,午三五,頁六九一一)。
山東蓬萊縣城東大趙村第三支第一代祖趙悅為永樂年間舉人,因之知趙氏是明初永樂年遷入此地。(趙氏祖冊葉一上)
山東蓬萊縣城東九區大趙村(鄉)第三代祖趙秉倫係明孝宗弘治十二年三中四十一名進士,軍籍,御史。(明清進士題名碑錄頁一七八八)
趙秉倫為弘治十六年雲南道御史七年,武宗正德四年江西道御史,(蘭台法鑑卷十三,頁五十二)
趙秉倫為御史時會彈劾嚴嵩奸道誤國,嚴嵩係孝宗中弘治十八年進士出身,因巧害全邑,鮮於仁,因之奸道當國;違害國民(明史奸臣傳嚴嵩)朝士側目,無敢迎其鋒,而吾祖秉倫不顧身家性命彈之致死。(趙氏祖冊祖制傳言)
綜上所山東半島人民,自族譜傳言及方志,俱云徙自雲南地區,且在元末明初改朝換代之際。而山東半島東萊及蓬萊趙氏,據趙琪(山東大學校長)修趙氏家乘及萊陽縣志及本人祖冊俱云自明成祖永樂年間遷自四川成都府,成都來前稱益州,益州含今之雲南,故吾祖傳言,趙氏亦徙自雲南,從祭天與祖先之禮俗看稱餃子為牯臟,餑餑(饃)為饅頭,故稱山東大饅頭,這兩種稱呼,皆傳自雲南。而趙氏自靖康南渡,皆流落在廣東、桂林、雲南一帶,況雲南一帶亦有南蠻之趙氏,趙氏祖譜與方志明言徙自四川成都,可能是大的益州,包含今之雲南在內,故東萊趙氏之徙地,不能排除遷自雲南之可能,況吾族皆言趙氏徙自雲南,而山東半島人民一口同聲云是來自雲南可能令人相信。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十四期;民國73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