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人」「論」雲南

作者/林子

前言

筆者在「雲南文獻」的創刊號中撰寫了「新史學觀點論中國近(現)代史中有關雲南的兩個問題」;接著在第二期撰寫了「論雲南人的性格」。而今又提筆編寫第三篇「『外省人』『論』雲南」,其目的在於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正確而客觀地表現出雲南的瑰麗景色與雲南人的「本色」,讓人們來暸解。同時也期望能促進當代雲南人的「自我」暸解,以及為若干年後代的雲南人留下一點「歷史的痕跡」。

吳訥孫(筆名「鹿橋」)教授「未央歌」中的描述

「起居誦弦於美麗的昆明及淳厚古樸的昆明人中。」

「昆明的九月正是雨季的尾巴,雨季的尾巴就是孔雀的尾巴,是最富於色彩美麗的。……一泓水,一棵樹,偶然飛過的一隻鳥,一雙蝴蝶,皆在這明亮、華麗的景色裡竭盡本份地增上一分靈活人的秀氣,甚至田野一條小徑,農舍草棚的姿勢,及田場上東西散著的家禽,犬馬,也都將合適地配上一點顏色。一切色彩原本皆是因光明而來,而老在昆明的九月又是特別盡心地工作了。』

『夕陽倚著了西邊碧雞山巔了。天空一下變成了一個配色碟。這個畫家的天才是多麼雄厚而作風又是多麼輕狂喲―他們這些快樂的王子們躺在地上,見許許多多奇形怪狀的雲霞在迅速地更換衣裳。方才被山尖撕破了衣裙的白雲,為了離山近,先變成了紫的。高高在天空中間的一小朵,倒像日光下一株金盞花。這兩朵雲之間灑開一片看碎玉,整齊、小巧、圓滑、光潤,如金色鯉魚的鱗,平鋪過去,一片片直接到天邊。金色的光線在其中閃燦著。天邊上,橫衝過來的是疾捲著,趨走著的龍蛇猛獸,正張牙舞爪眩耀他們的毛色。濃黑的大斑點,滾在金紫色的底子上,那些金色魚鱗若是工筆細描的地方;這裡則是寫意大落墨處了。靠江落日處的長條晚霞。就把刺目的金針投到驚嘆的眼睛裡叫人俯首,慢慢地一切變暗,那些魚鱗也變成金紅色然後再消失了。晚景可愛的晴空是一抹蔚藍的天幕,均勻地圓整地蓋了四周的景物。一切都呈現得糢糊了。只有黧黑古老的城牆與牆根成行的大樹,及天空沙啞飛叫著的鴉陣更顯得清楚,成為鑲在藍天上的鏤空黑紙剪影。……』

『碧雞山也從淺綠變成深藍,終於攙進了墨,成了深灰色……那麼石壁下的昆明湖呢?湖上的風帆漁舟呢?是不是湖水別離了陽光,換卻了明淨的水波而映著漁火,閃著一條條金色的飄帶了呢?漁船也藉著紅布燈籠一點點微光,照著汊港蘆葦間的水路纜到老柳提下了?人也上岸到村店去飲三杯解乏的酒去了罷?

透過了蒼鬱的古木枝條,看見天色寧靜極了。晚霞,山水,花草,一切因日光而得的顏色又都極及時歸還了夕陽。什麼全變得清清淡淡極為素雅的天青色。西天上那些不許人逼視的金色彩霞完全不見了。他們幻為一串日落紫色的葡萄也溶在朦朧的一片中了。這醉人的一切是昆明雨季末尾時每晚可得一杯酒。為它而沉醉的人們會悄立在空曠的地方,直到亮晶晶的星兒們瞇著眼來笑他的時候才能突然驚醒,摸著山徑小路,漆黑的夜色裡,蹌蹌踉踉的回家。』(十三―十五頁)

『這地方人情自來多麼厚道。』(一一七頁)

(「未央歌」,臺北商務印書館出版)


陳兆譁光生底「清盧隨筆」:

『雲南土地肥沃,山川秀麗』,『滇池湖面遼廣,堤柳依依,樓臺亭閣,煙波漁舟,比之杭州,應無遜色。』

『滇省農家,黃泥土圍,環以翠竹,屋簷庭院軒敝雅麗,我國西南文物,似宜以雲南為代表,即從歷史文物與資源豐富的綜合研究,亦應如是論斷。』

(「新中國評論」,十卷九期)


李雁蓀先生底「花都昆明」:

花 都 雅 號

昆明乃雲南交通要衝,抗戰時為打通滇緬公路,阻滯日軍南進,成為軍政會萃之地。昆明位於東經一○二‧四度,北緯二五‧四度,屬於亞熱帶。它的緯度和臺北差不多,可是因為地理環境不同,它的氣候和臺北相差很大。它是位於雲貴高原的盆地,海拔近一千九百公尺,受印度洋暖流的影響,和雲嶺橫斷山脈與湖風調節的關係,構成一種涼爽舒適的溫和氣候。既沒有嚴寒,也沒有酷暑。冬天用不著厚大衣,夏天用不著扇子,連公共娛樂場所都用不著裝電扇,香港衫更無用武之地。普通人有一套單衣和一件毛衣,就可以適應全年的氣溫變化,最怕冷的人也不過加件薄大衣而已。自然你也許會在昆明看見穿得臃腫和穿得特別少的人,那祇是「二四八月亂穿衣」的心理作祟,根本和氣候無關。

昆明的雨季是每年五月到九月,這一個時期中,時時有陣雨,有時候甚至於一天落幾場陣雨。但因為地勢高,雲霧不易停滯,雨過天青,又是晴朗天氣。在昆明,雨祇是清潔使者,把山川樹木沖洗乾淨,呈現出一片清新氣象,它絕不會淅淅瀝瀝,連綿不斷,弄得道路泥濘,空氣沉悶,使人厭煩。冬天很少下雪,有一年積雪盈寸,大家都認為是奇蹟。

昆明氣候和煦,四季如春,極宜於花卉培植,因此終年花團錦簇,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也給昆明帶來「花都」的雅號。在許多花卉中,又以茶花最著聲譽,夙有雲南花后之稱。樹木高大,經冬不凋,茶花的品種據說達七十幾種之多,顏色以紅白為主,但深淺不同。花朵大,著花多,花季又長,朵朵像小碗口,碩大艷麗。春季盛開時,一片燦爛,宛如錦繡,雖然尚不及大理縣屬的上關茶花之盛,但在我這個外鄉人眼中看來,已經嘆為觀止了。

昆明花市在近日樓附近,近日樓是昆明的大南門,有北平大前門的格調,是全市商業中心,已闢為「近日公園」。昆明城郊有很多花圃,朝曦微露的時候,許多婉麗的少女挽著花籃到這裡來賣花,有妖艷的玫瑰,芬芳的白蘭和茉莉、夜來香、波斯菊、石竹等,一片姹紫嫣紅,令人愛不忍釋。她們還替你配置好,有的供你插瓶,有的供你簪鬢,你可以任意挑選,索價也很便宜。也有少數女郎攜著鮮花,沿街喚賣,那清脆的賣花聲,會把你從甜夢中喚醒,趕出去買她一枝。有時碰上你睡意方濃,瀝瀝鶯聲,隔牆飄入耳鼓,會讓你勾起「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此身猶在江南的幻覺。

城 內 湖 山

昆明城並不很大,可是城裡卻有山有湖,這是一般城市,尤其是都會的城市所罕見的。加上近郊許多古蹟名勝,湖光山色之美,奇花異卉之盛,與氣候和煦,其明媚壯麗,實不亞於馳名世界的日內瓦。它城裡不但有山,而且是兩座山,一座就是五華山,由螺峯疊巒而下,土赤色,山勢挺拔秀麗。登山遠眺,左山右湖,山上古柏參天,蒼翠欲滴;湖面汪徉浩渺,一望無際。

因為沿湖各街原來都是菜園,所以俗稱菜海子。湖裡遍植藕蓮岸上都是垂楊,一片碧綠,真不負翠湖之名,其中兩道湖堤,縱橫貫串,把湖面分成四個區域。夏上設有茶座,遊人可以在此品茗,吃松子,聽樹梢蟬鳴,看湖中游魚,讓時光悄悄地溜過去。坐久了,起來沿湖散步,也非常清靜。尤其是在月夜,許多情侶在這裡蹓躂,喁喁談心。這裡也已經開闢為公園,叫做「翠湖公園」。

大 觀 公 園

滇池在昆明西郊,有運河可通舟楫。湖面烟水茫茫,浩無邊際,周圍號稱五百里,鄰接四縣,實際據說約為一百五十公里。其水發源於附近山脈,北流注入金沙江,水清而碧。鄰接各縣都依賴它灌溉,田連阡陌,濱湖而行,目之所及,全屬沃野,對滇中區的農田水利有很大的貢獻。東岸的大觀樓,是昆明近郊名勝之一,為春秋佳日遊人必到之處。滇池實際上是兩部分,靠近大觀樓前一部份水較淺,呈淡綠色,水底多海草,所以叫做草海。前面有一天然堤防,介滇池為二,另一部份範圍較大,水也較深,呈深藍色,這一部份又名昆陽海。

大觀樓舊名簇錦樓,茶花盛開時四面簇擁,一片錦繡,因而得名。樓係明代建築,清時歷經修葺。正面懸對聯三,一二兩層所懸聯語均為「昆明邑人孫髯翁撰」,孫氏為康熙年間隱士,已佚其名。他所撰的大觀樓聯,長達一百八十字,為聯語中之最長者。

唐 梅 宋 柏

昆明近郊勝蹟頗多,西山亦多寺宇,本文篇幅有限,無法一一述及,這裡再談兩個郊遊必到的地方。

先說「金殿」,本來是吳三桂故宮,現在已或道觀。殿門軒櫺以及碑瓦,都是用銅澆鑄,階墀欄杆,都是用大理石鋪成。銅和大理石都是雲南的特產,就地取材,鏤刻均極精緻。階下左右,遍植紫薇,古榦搓枒,花色紅艷。殿外圍以城牆,殿前垣門額曰「太和宮」。由山麓到寺區,有第一、二、三,三天門,每門相距數十石級。

距金殿數里有黑龍潭,深不可測。潭旁有龍泉觀,又名黑水祠。寺創於漢,今觀建於明洪武間,康熙二十九年重修,山門額曰「紫極玄都」。門內有大丹墀,中有大銅鼎,古柏。四株,分植左右,柏高四五丈,聞為宋代古柏。門內懸「雲際真笙」扁額,前後三殿,最後一進為三清殿,有唐梅一株,鐵榦虬枝,狀極古老。有謂唐梅已枯,此為其再生芽,但觀其蒼老之態,至少亦有數百年歷史,而其一萼九瓣,更與常梅花皆五瓣者不同。左廊額曰逍樓,內有唐張度觀梅圖,石刻崁壁,另壁嵌有各朝名士觀梅詩。

小 吃 特 產

昆明的小吃,最令人懷念的是米線和餌塊,物美價廉。吃米線,最好到三牌坊轉角藩臺衙門前一帶,那裡以小鍋米線馳名。小小炭爐,帶柄的小銅鍋,一鍋米線,剛好一碗,不管去多少客人,都是個別的一鍋一鍋煮,不興用大鍋煮了分裝,別有風味。這裡還有破酥包子,它的外皮是像做蘇式月餅一般把豬油調在麵粉裡起酥,蒸了以後,包子皮都裂開,所以有破酥包子的名稱。這種包子皮薄餡大,甜鹹都有,油而不膩,非常可口。

餌塊是用米蒸熟搗爛,做成年糕狀,卻不像年糕那樣糯。餌塊吃法很多,最普通的是切成小方塊,放入原湯煮熟,加入各種佐料,最後再加配料。配料有炒雞丁、碎肉屑、(叫做汆肉)和炸焦了的肉丁(叫脆哨),可以任選一種,如果你不喜歡喝湯,可以叫滷餌塊,就是多煮一會兒,把湯收乾,讓鮮味吸到餌塊裡面,味道比較濃厚。

比較經濟的小吃,是燒餌塊。賣燒餌塊的擔子,一頭是泥爐上面放個鐵架子,一頭是佐料。餌塊做成薄薄的圓餅形狀,放在炭火上兩面烤得焦黃,塗上芝麻醬、醬油,(大都再加些油辣椒)捲起來吃,這是昆明價廉物美的點心的一種。另外還有一種廉價的早點叫稀豆粉,用豌豆磨成粉後煮粥,加薑汁、辣椒和鹽,再把烤黃的餌塊撕碎浸在裡面,非常鮮美。早晨吃一碗,可以維持到中午。

早晨小吃,還有一個好去處,就是小西門月城的牛肉館,那裡的原盅牛肉,黎明三、四點鐘就供應。白切肥嫩的黃牛肉,蘸著芝麻醬、甜醬油吃,味極鮮美。

「過橋米線」是米線吃法中較為考究的,在大飯館裡供應,三牌坊的「人和園」就是以過橋米線出名。一大碗雞湯,看上去毫無熱氣,其實是剛剛煮沸的,上面一層厚厚的雞油把熱氣燜在裡面。另外還有切得極薄的小盤生片,像雞片、雞肫肝、豬或牛的裡肌肉、豬肝等,還有已經煮熟的青菜和豆腐,再就是米線。像吃涮鍋一樣,先將生片放入雞湯,燜一會就熟了,慢慢的吃。生片吃得差不多了,湯的味道也更鮮了,再把米線倒進去,加上青菜和豆腐,油被蔬菜吸收了,吃起來非常可口。

火腿、大頭菜和雞樅,是雲南食品中三種特產。雲南宣威火腿浙江金華火腿齊名,兩者不同的地方,是南腿比較肥而浙腿比較瘦。雲腿後來還切片做成罐頭,行銷更遠。一個罐頭裡面,火腿油浸著肥瘦火腿各半,油而不膩,還保存新鮮火腿風味。談到火腿,又聯帶想起昆明的火腿月餅。當地人管它叫「四兩沱」,大得像個山東大饅頭,每個足重四兩,絕不短秤。料子大部份是火腿屑,略加糖和其他作料,甜鹹適中,非常可口。這種月餅,新鮮時自然很好吃,如果放久了,不夠酥脆時,另有兩種吃法。一種是把它再烤一次,恢復香脆;另一種是把它隔水蒸一蒸,軟棉棉地。嚼起來另有一番滋味。

雞樅是雲南名蕈,柄很長:下端像雞歛足的形狀,也叫做「雞腳菌」。每年農曆六月到九月之間生長,而以七八月為最盛,成群成片的生長在山坡野外。初出土的時候,像一個錘,顏色灰白,過了兩三天,開放像傘形,這是最好的採摘時候,過時便會生蟲腐爛。新鮮的雞樅有一種特別的香味,拿來炒肉或燒雞,味道之美,不是一般香菌所能及,所以全國聞名。據說明熹宗非常喜歡吃雞樅,湘潭張紫峴詩詠其事:「翠籬飛擎騎驛遙,中貂飛賜笑前朝,金盤玉筋成何事,只為山廚伴寂寥。」

(「中國地方自治」第二十五卷第九期)


孟南先生「憶昆明」:

昆 明 的 氣 候

昆明的氣候是一絕,夏天是雨季,每天要下雨,可也下不長。太陽光晒在身上熱烘烘地,但走入沒有陽光的陰影地,便又覺得有點涼意,所以當地人多半是牛皮背心一襲,常穿身上,既可擋雨,又可禦寒。臨到天高氣爽的時候,晴空萬里,一碧如洗,偶然有一朵白雲飛過,會突然顯現絢爛瑰麗的彩色,像一片織錦偶緞懸掛空際。有時在大白天裡,天空竟會出現一顆亮晶晶的星,這些景象,在別的地方確不易見到。

昆 明 的 居 民

如果都市也像女人那樣,分為內在美和外在美的話,昆明是兼而有之。城廂內外蔥綠一片,每日清晨,「近日樓」下的花市,排列著各種待售的鮮花,美艷動人,芳香撲鼻。郊區則水道縱橫,昆明居民大多質樸無華,身上穿的,大半是皂藍土布的短衫褲,腳上登的是布襪布鞋,鞋上不分男女都有一根帶子橫過腳背,連雲南軍人都是這樣。手裡一根粗竹做的水煙筒,呼盧呼盧的吸個不住。第二是性格率直,說話不拐彎,沒有禁忌,也沒有保留。

靠近昆明的呈貢,雖是小小縣份,出產果品卻極為豐富,尤以寶珠梨和桃子為最有名。寶珠梨柄粗,皮也粗,其貌不揚,但脆、甜、香、汁,兼而有之,不小心掉在地上時,會即刻變成幾片。桃子的個兒不小,顏色紅潤,只是嫌硬了點。桃與梨差不多同時上市,取價極廉,任何人都可以大享口福。

昆 明 的 大 學

抗戰期間,昆明的大學有三所:一是原有的雲南大學;一是由北平的北大、清華和天津的南開等三校合併而成的西南聯大;另一個則是由北平遷來的中法大學。中法人數最少,聯大人數最大,雲大人數居中。雲大是磚造的房子,聯大是竹筋茅舍;雲大校園內花木扶疏,綠葉成蔭;聯大校舍內光禿禿,赤地一片。雲大的女生也比聯大的漂亮。一在北門裡,一在大西門外。那時雲大的校長是熊慶來先生,聯大的校長卻有三位,大家一般大,所以改稱為常委,他們是張伯苓校長,梅貽琦校長,和蔣夢麟校長。三位現在均已作古,但當初在昆明蓽路藍褸,把原來江浙義塚的荒墳,變為校舍,在極度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辦學,為國家培植下一代,能不令人欽佩?國人中首獲諾貝爾物理獎的楊振寧和李政道,便是在這裹遇到吳大猷博士,再跟著研究的。(華報)


林藜先生底「碧雞啼徹西山曉」:

西 山 與 滇 池

昆明景色,以西山為最勝。西山,是一個總名目,廣泛的說來,五百甲滇池靠西的一邊,都可以叫作西山,有西岸碧雞、高嶢、華亭、太華、羅漢諸山皆是。綿亙數十里,峭峰插雲、僻洞苔封、幽篁冷趣,俗塵滌盡,實在值得人們來這兒清遊一番呀!

於是、我們在小西門外篆塘邊上船,打從小河涌往西南蕩去,那時正風日明薺,水天映徹,此身已隱鳧鵠搖曳而進。明朝尹伸文道:「洲渚隱見,蘆檉不時開合,棹行頗澀,漁家拍浮,根株不定,土人所謂草海者也。南盼洪源,杳波澎湃。」小艇容與其間,令人寵辱偕忘。

這時我們一行已置身於滇池之中了。池水清明,山巒滴翠。這池一名昆明池,在昆明市西南,長六十九公里,廣約二十公里,周圍約一百五十公里,與昆明、呈貢、昆陽、晉寧四縣市相連。每當夏秋水漲,一如洞庭湖,常有江水倒灌之象。池周平地肥饒,農產豐碩、池水澄清,兩岸金馬,碧雞峭立形勢極為雄壯。明儒楊升庵詠「昆明湖」詩道:

「昆明波濤南紀雄,金碧滉漾銀河通。

平吞萬里象馬開,直下千仞蛟龍宮。

天外幽巒分點綴,雲閣海樹入空濛。

乘搓破浪非吾事,已斬漁竿作釣翁。」

滇池天生麗質,且冬無嚴寒,夏無炎暑,一年四季花團錦簇,四外群山環抱,長空彩雲如蓋,由於居民耽於園藝,故湖周到處都是奇花異卉,遍地萬紫千紅,加以山青水碧,又有「花都」的雅號。這兒的花木,以茶花特著盛名,種類繁多,花樹高可數丈,經冬不凋,初春盛開之際,一枝數千朵,五色繽紛、燦爛如錦。

船抵高嶢,這兒距昆明十五公里,在滇緬公路的側邊,因有船隻往來,交通非常方便。有名的碧雞關就在這裡。它活像一隻雞正蹲著縮頸,拍翼長鳴,唱徹朝霞共曙色,詩趣盎然。附近田疇萬頃,綠柳成陰,遊人在這覽盡風帆片片,白鷗飛翔,風景佳絕。

高嶢山麓有一所古色古香的建築,那就是明朝楊慎的升庵祠。進門處有一大彌勒佛,旁刻一寓意極深的對聯。

聯語道: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萬事付之一笑;

大腹能容,容天容地,人間無所不容。」

由高嶢循公路可抵華亭寺,又稱栖雲寺,披阪松杉,干霄合抱,一路綠陰遍佈,非常涼翳。山上四時彩雲籠罩,華亭峰頂浮突在上,遠睇宛若雲中一亭,山峰由此得名。華亭峰左枕太華之麓,右帶碧雞之岫,為昆明西山名勝的中心。峰上有一古剎華亭寺,創建於元延祐七平(西元一三二○年)。這寺前俯昆明湖,遙對金馬山,建築壯麗,規模宏偉,為西山諸寺之冠。寺中大殿供毗盧佛塑像,左右列供十二圓覺,都是些元代的精心傑作。明代天順間,英宗敕賜為「大圓覺寺」,歷代均由高僧主持,香火鼎盛。寺周花木扶疏,殿楹瑰偉。這寺每年均有受戒大典舉行,儀式極為隆重。

由華亭再上便抵太華寺,寺大,雖不而幽雅則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寺中築有飄渺樓,登樓可以眺遠,由此再往三清閣,可以鳥瞰昆明全景,一望似幻似真,令人神往。三清閣建在岩壁之上。閣為元梁王避暑離宮,有飛仙閣、醉夢間、逍遙遊三所,均建於崖壁之上。飛簷雕欄,刻石畫壁,無一不見工緻。

西山風景之美,要算由太華寺出去一里許,到達三清閣的路上。遊人在這段路上行走,眼界極寬,所謂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附近省桓的呈貢、晉寧、昆陽各縣也歷歷在目,看滇池裡的朝暉夕陰,風雲變幻,真令人感到氣象萬千。又在三清閣附近,路旁的一塊大石上,正刻著「一望澄清」四個大字,上款寫著「民國三十四年雙十節」,下款落的是「杜聿明題書」,餘切情景。這兒俗名羅漢壁。志書載道:「奇峰怪石,崔萃欲墜,拾級以登,高入雲表」,所以三清閣、玉皇閣、真武殿、老君殿、靈官殿等均建在岩壁之上,其中最懸絕的是「龍門」,它更高高在上,下臨百丈懸岩,遊人來此,每感腳踝顫抖,而且路徑曲折,穴洞連綿,行來也頗不易。那兒有聯道:

「高山仰止疑無路;曲徑通幽別有天。」

總之,昆明西山,山水兼備。遊客每於拂曉登臨,憑欄遠眺,但是彩霞半天,旭日由對岸的金馬山頂跳躍而起,沒一會,光芒萬丈,倒映在滇池中,湖光躍金,雲海浮絮,這時水天一色,風帆片渡,成就了一幅人間無比的畫圖,正是:

「萬頃滇池來眼底,勞人草草此登臨。碧雞啼徹西山曉,喚醒人間處處砧。」

(「自立晚報」六十二年九月十四日)


李霖燦先生底「白水台凝水奇觀」

『民國三十年的春天,我為中央博物院調查麼些族的象形文字,由麗江城出發,取正北的方向渡過金沙江,要到多巴教聖地的北地去考察。許多朋友都知道我愛奇山異水若命,便競相走告,這回您家可以過一過癮了,白水臺確是奇絕,真的是白水成臺!―先探一探他們的形容,有的說如鹽如雪,有的說似玉似砂,有的說似雲似霧,有的說邊流邊凝,有的說如溢如注。總之,描寫不同,形容各異,他們描寫的似夢似幻,我也只能將信將疑。

『那麼,我怎樣向諸位報導這項奇景呢?且從山頭上那泓清澈入骨的泉源說起,正像麼些經典上的開場白:話說洪荒太古時代,這裏地脈好的地方,住有一位白水龍王,她不分晝夜地由地下湧出這股瓊汁玉漿,肉眼看去,清徹無纖塵,但在空氣中流注一久,就有一種白色的層粒層沉澱凝結,不久就形成了白玉的河床。水底漸積漸高,河床不能容納,於是這一大股神奈之水,就四漫流溢。恰巧在這兩座雪峰之間,有幾百尺的臺地層疊而下,這股白水就在這裏表現了她的鬼斧神工。記得和才一上得平臺,便沖口讚美了一句,「呵!遍地都是雲彩!」―真是最好的形容。

凡是有水流過的地方,玉層在水底結成了螺旋細紋,由圖片上可以看出一點點,真是細入亳髮,無端使人想起有籮有斗的纖手指紋,這種細紋層層堆積,不久便把水流處的河面墊高,於是原在左臺面潺潺而流的清泉,自然而然地挪移到了右面,如此周而復始,亦不知其幾千萬年,幾千萬回,使幾百尺闊的平臺,不但一律換上了白玉新裝,而且層層疊疊連連綿綿,一直延伸有數華里之遙。由遠處看去,森林之中,一片白雪倒垂而下,還不又是一派黃菓樹的大瀑布來了嗎?

由瀑身中順著樓臺,你雖非洛神仙子,亦不妨凌波微步,因為水底玉屑螺紋異常堅實,決無苔滑之厄。等您下降瀑底,仰臉看去的時候,真似銀河之水天上來,好大的一條水銀瀑布!而且隨流婉曲,筆路清晰可指,既無奮鬃褐鬣的噴珠濺玉,又無雷霆萬鈞的震耳欲聾,真可支起畫架,面對啞靜的白玉慢瀑成年成月盡興地細描。

(「名家散文百篇」臺北文化圖書公司)


劉振華先生「憶騰獨」

『騰衝是一盆地,在草山下,山明水秀,鳥語花香,枯落稀疏,風景絕美,四季和暖如春,人民勤儉樸實,市街狹小,但甚整潔,市區近郊,居漢人,多農、工、商、為業,較遠山地居夷人,以打獸及替漢人做工為生。

『夷人多忠厚誠實,對人不喜取巧詐騙,漢人以商品交付夷人背負,雖長途不與同行,到目的地,清點數目不少其一,誠實如此,漢人則不然,不乏刁狡性情的人與夷人以物易物,常用劣物換夷人好物,得其高利,夷人黎灼族性情和善,對卑劣漢人,還能容忍。山頭人性情橫蠻,吃漢人虧,必言報復,暗中殺害卑劣漢人。又夷人婦女重貞操,不隨意與人苟合,有苟合事告到撫夷署,那情況是嚴重的。男女有被殺的可能。

『山中夷人,都很貧窮,但他們很是快活屋,笑臉常開,不引為苦,他們居自建的茅,穿自織的布衣。終年不換,生活簡單,食小米、水果、獵物,魚、豬肉、白米,一年難得一嚐,視為珍品,家中捨人,獵狗、獵具,簡單炊具外,家徒四壁而已,青年男女結合,多憑山歌為媒介,彼此唱得合意,男方告訴女家父母帶女回家同居,算是結婚完成,夷人生活山地,身體強壯,爬山越嶺,如履平地,射箭發槍彈,至為準確,百步可以穿楊因平時鍛鍊純熟,才有這樣本領,抗戰時期,夷人為爭自由生存,曾在山中與日人作殊死戰,並為中國遠征軍嚮導,流血流汗出力甚多,為日軍引為痛恨者。

(「古今談」第八十五期)


尾語

在上面的引述中,可以說分為兩大類:對於雲南的山川風物及雲南人的特性,而這些描述中,可說絕大多數是讚揚的。

對於山川風物來言,大多是描寫「美麗而四季如春的昆明」。無疑問的,昆明終有一天,將會成為「全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

對於「雲南人」來言,仍然是以「淳厚古樸」的讚語為多。然而筆者在此卻想提出兩個問題,即是這種「淳厚古樸」的特性如何來「現代化」―來適應今天這一個複雜而變動迅速的時代與社會。―性格富有彈性,不故步自封,可以接受新思想、新觀念。

另一個則是筆者在前文中引述過的拙文「論雲南人的性格」中所提出過的問題:『所謂的「氣度狹窄」來言,可說是任何一個多山地區居民們的共同「問題」,各自處在山巒的懷抱中,往往在潛意識中固守著『自己的獨立王國』,缺乏大力幫助別人,提拔後進的胸襟。也難以向外作大的發展和開拓。但所謂『見大量大』,可用「後天」的多讀書,多「體驗」來改變,身為雲南人者,對此實值得特別警惕。』生命的意義便在於開展、發皇―自我的,也是幫助別人的,特別是雲南的年輕知識份子們,期望能「以天下為己任」來擴大自己的胸襟和抱負,來防止和消除如上所述可能產生的『任何一個多山地區居民們的共同問題』。

六二、一二、一一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三期;民國62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