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起義真相

作者/邱開基

旅美學人青年史學家鄧元忠博士研究中國近代史,頗有心得。他認為現代中國有三個省區,對於中國革命和創建中華民國,關係至為重大,他說:「廣東為國民革命的大本營,也是中國國民革命的聖地。湖北為中華民國的誕生地,也是中華民國的助產士。雲南為中國自由民主革命的『監護人』,也是埋葬袁世凱帝制自為的急先鋒。」

鄧元忠博士他把雲南指認為中國自由民主的「監護人」,埋葬帝制的急先鋒,平心而論,不無道理。

唐繼堯起義第一功

雲南起義,聲討袁世凱帝制自為而擁護民國,雲南同胞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他們為護法而毀家紆難;為擁護民國,反對帝制而慷慨奮戰;為打倒袁世凱竊國做皇帝而犧性生命。但是「雲南起義」,蔡鍔(松坡)將軍因為和小鳳仙有一段風流韻事,出盡了風頭,搶盡了鏡頭,使這場法治對專制,民主對獨裁的偉大勝利,一切功勞榮譽,都集聚於蔡鍔將軍一人身上。把維護民國,粉碎袁世凱八十三天皇令夢的不朽勛業、硬往「進步黨」臉上貼金。使梁啟超、蔡鍔等搖身一變而成為維護民國的主角,「進步黨」成了護國倒袁的重鎮。而雲南起義的主角都督唐繼堯則敬陪末座,令人不平者事小。史事記載失實,不足以教忠教戰於千年萬世之後;這種規失,就不小哪!

查袁世凱帝制,於民國四年十二月十二日,由參政院以「國民代表大會」名義,推戴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接受勸進,允僭帝位,揭開序幕。反對帝制健將的李烈鈞十七日到達昆明,蔡鍔十九日到達昆明,二十五日(即雲南起義)唐繼堯、蔡鍔、李烈鈞、戴戡、任可澄發動護國軍,聲討袁世凱。以蔡鍔為第一軍總司令進攻四川,李烈鈞為第二軍總司令出滇南攻粵境。

如果雲南起義以蔡鍔為主,他十九日到達昆明,到二十五日不過六天時間,能準備好一切聲討行動嗎?蔡鍔一個人封了雲南,他任第一軍總司令,這些軍除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嗎?明明都是雲甫的部隊,雲南的子弟,蔡鍔祇任總司令而巳。唐繼堯和李烈鈞都是日本士官第六期畢業(一九○七──一九○八),蔡鍔是日本士官第三期畢業(一九○三──一九○四),基於都是反對國賊袁世凱,蔡是老大哥,才把第一軍交給他統率,進攻四川。再說,槍砲械彈與乎糧秣給養,如非預為之儲,六天何處張羅?

因為蔡鍔逃出北京,中間又夾上義妓小鳳仙,極富戲劇性與傳奇性,再經過梁啟超大筆渲染,描寫的有聲有色,因而掩蓋了雲南起義的真實情況,實在是一件最為遺憾的事。

李烈鈞說出公道話

關於雲南起義,李烈鈞將軍答客問,曾說:「幹大事的,恥言功利。不過是非真假,不可不明。想當年雲南起義,如果不是唐先生(唐繼堯)主動,他就不會讓松坡和我進雲南。就算我們貿貿然闖進去,他也可以把我們縛而囚之,獻給袁世凱。唐先生祇要肯這樣做,他立刻可以發大財(袁世凱懸賞三百萬兩),封親王。

「所以,我必須強調,設若當時不是唐先生早下決心,預有準備,松坡和我到達昆明,前後祇有六、七天:馬上就能大軍陸續進發,草檄討袁,布露天下,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就算演文明戲,以一週的時間排演,也嫌急促,何況是真刀真槍的幹起來,一週的準備時間,夠嗎?世間那有這種便宜事!所以我說,即使再愚蠢的人,也能把當時真實情形判斷的十分清楚明白。

「雲南起義這一個重要的革命行動,誰也不能否認,應該是唐先生居首功,擔重任。至於松坡和我,只不過時逢其會,遠道而去,承唐先生不棄,對我們推心置腹,肝膽相照,讓我們協助他共襄義舉而已。認真說起來,『雲南起義』,在中華民國的功勞簿上,唐先生應居第一,松坡次之,至於我,確實是毫無功績可言。」

李烈鈞將軍不愧是「幹大事的」,所以他一開口就說:「幹大事的,恥言功利。」而結論中自謙的說:「至於我,確實是毫無功續可言。」可是幹大事的李將軍,雖然恥(實功利,卻能辨明「是非真假」,和盤托出雲南起義的真實情景;而把功勞與榮譽,原壁奉還給雲南人和都督唐繼堯將軍。可見公道自在人心!

雲南人雖然忠肝義膽,仁心俠骨,為護法倒袁,流血犧牲。可是如果沒有領袖羣倫的人,出來組織他們,領導他們,指揮他們,烏合之眾,終必鳥獸散,與一盤散沙有何區別?此所以都督唐繼堯將軍為李烈鈞將軍所推重,為史家所稱頌,就是因為他是羣龍之首啊!

唐繼堯祖母教忠教孝

唐都督所以能光照青史,追本溯源,他的曾祖母羅太夫人教忠教孝,功不可沒。每於庭訓,羅太夫人即以忠孝仁義為教,並特別勉勵嚴守老子之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尤貴功成而弗居。時當滿清末年,政治腐敗,外患益急,國勢危殆。羅太夫人將種種喪權辱國的故事告訴他,勉勵他立志洗雪國恥,救我同胞於水深火熱之中。唐都督所以能留學日本,也是羅太夫人高膽遠矚,獨排眾議,一票決定,促成他日本之行,遂他留學之願。孟母三遷,岳母刺背,時到如今,我們還是稱頌不已。唐母羅太夫人不讓孟母、岳母專美於前,怎麼能不大書特書,藉以紀念,而為後世法呢?

鑄塑唐都餐完美人格的人,除了羅太夫人以外, 國父孫中山先生對唐繼堯的影響也非常之大,唐都督留學日本士官學校時,加入同盟會,因緣得親 國父風範,得聆 國父訓誨,乃能立志把生命獻給黨國,以孫中山先生為終身師表。因此造成他但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偉大人格。

詩以言志見其抱員

要認識唐都督的抱負,了解他的志節,請欣賞他早年的四首詩:

遊韓感賦(民前二年作)

其一

悲水愁山幾斷腸,天公何獨罪東方?

蒼生苦惱人相食,猶自笙歌祝虎狼。

其二

衣冠猶是漢威儀,對此如何不淚垂!

大陸龍騰三萬里,快分霖雨潤藩雞。

 

歸途遣懷(民前二年作)

其一

磊落襟懷唱大同,昆池水淺且藏龍。

願銷天下蒼生苦,都入堯雲舜雨中。

其二

雄才幾單傲崙華,千古功名未足誇;

蔓草他日收拾盡,江山遍栽自由花。

 

唐都督的抱負,不僅要「江山遍栽自由花」,對於被日本統治的韓國,也寄以唇亡齒寒的同情,矢志「快分霖雨潤藩籬」。像這樣偉大高潔的志趣,完全是忠孝仁義的昇華,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擴張。所以唐都督默默地負起「願銷天下蒼生苦」的革命十字架,祇顧高歌「大同」,「收拾蔓草」,而不誇耀功名。正因「千古功名未足誇」,所以他能一柱擎天,以雲南一省的力量,為衛護民國,實現 國父革命的理想,而向勢凌全國,一心要做皇帝的民國敵人袁世凱挑戰,實踐他「江山遍植自由花」的革命宏願,藉銷天下蒼生的痛苦,讓全國人民,「都入堯雲舜雨中」。

中山先生領導討袁

有些人善鼓如簧之舌,花言巧語動人心弦,儼然正人君子;看他的行為,卻是言不顧行,壞事做絕。又有些人憑其生華妙筆,錦繡文章,好像聖賢再世;但細察其用意,不過欺世盜名而已。讓我們看唐都督吧!是不是言行相副?詩如其人?我們可從昆明各界追悼蔡松坡將軍大會上,唐都督所發表的演說,了解雲南起義的真正內幕,和他個人的立場。他說:「……松坡為國盡瘁,病歿日本,實為國家之一重大損失。雲南起義,係由孫中山先生提倡,吾滇自主為之。外間不察,有謂為松坡主動……此一不符事實的說法,今日願在松坡的靈前,有以料正……雲南起義之前, 孫先生即已選派呂志伊、丁石僧、董福開等先後來滇,有所策劃。……因此,討袁護國之役,主動者為 孫中山先生,毋庸置梁。……斷不能奪孫先生發縱指示之功。……是非毀譽,吾人實不必縈之於心。」

雖然,唐都督宣佈了雲南起義,是 孫中山先生發縱指示,出於雲南人自主,並不是蔡松坡主動的。但蔡為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指揮滇軍進攻四川,苦戰川南,唐都督為崇功報德,在演說中,對蔡松坡:「非常哀悼,並願為之立祠,以示崇坊報德,永誌不忘。」其胸懷光明磊落;對朋友可說仁至義盡了。

國父 孫中山先生發縱指示討袁護國,迭派呂志伊、丁石僧、董福開先後到雲南策劃,因屬絕對機密,唐都督不曾向人提及。迨洪憲取消,袁世凱差憤而死,為蔡松坡開追悼會,才公開出來。這樣高風亮節,怎不教人肅然起敬。「千古功名未足誇」信誓旦旦,言行一致。千秋典型,萬世模範,莊周再世,「大宗師」也少不了唐繼堯的大名吧?

唐繼堯非進步黨徒

有人厚誣唐都督為進步黛黨徒,更是莫名其妙。唐繼堯留學日本,入士官學校第六期,和閻錫山、李烈鈞等加入同盟會,成為 國父的信徒,是大家所共知的。如果他是進步黨黨徒,在反袁世凱帝制聲中,康有為致梁啟超的信裏,就不會有「唯有依附繼堯,乃能有所作為」的語句。因為既是同黨,何依附之有?康有為乃有名的學者,又是政治家,斷不會用「依附」之詞於同黨黨人。唐都督「磊落胸懷唱大同」,深知中興以人才為本的至理。祇要對倒袁護國有利,志同道合,不計黨派,不分省籍,同心協力,集中力量,以完成大事。他量才任事,心如明鏡,不著一粒微塵,不存半點偏私。所以,蔡鍔和李烈鈞二將軍到昆明以後,乃能擔重任,負重責,得在反帝制,中興民國史冊上,立下千古不朽的大功。

唐都督奉國父 孫中山先生之命,以雲南一省的力量,首倡倒袁護國,進步黨不過是響應起義而已,亦如其他人士、社團與省分之響應然,絕不是梁啟超和蔡鍔發動指揮的。民國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也就是蔡鍔到昆明的第三天,雲南起義前的第四次會議(前三次會議,蔡鍔還在北京),唐都督慷慨陳詞:「袁氏盜國之野心,不自今日始。今則叛跡昭著,國命垂危,苟聽其所為,不唯無以慰締造民國賭先烈之英靈,行且亡吾國,滅吾種,陷我神州大陸於萬劫不復之境,此繼堯所以有申罪致討之決心。今幸天祐中國,各處同志咸起響應,催促起義。事機已熟,四方豪傑翩然來助,拯救民國之危亡,而不使元惡謀殺者,胥於是乎攸賴。頃梁公啟超來電,謂『外交緊急,袁將賣國;請即發動。』是宣布舉義日期不可再緩。」即為明證。唐都督既下「申罪致討之決心」,於二十五日春雷乍起,揭開中興民國光輝燦爛的史篇。因為梁啟超係提倡新學的學者,名滿全國,乃於起義前最後一次會議上,宣布他的來電,使其列名而光耀史冊。但絕不能因此厚誣唐都督為進步黨黨人,更不能把 孫中山先生發動維護民國的義舉,由梁啟超和蔡鍔所掠奪。

唐繼堯蔡松坡對比

唐都督上 國父書:「……繼堯自入同盟會以來,受我公革命之薰陶,始終無貳。……我公撐天一柱,領袖羣倫,竊盼登高一呼,俾眾山皆應。片言仗義,重九鼎以何殊……翹詹偉畫,無任殷拳。」他的態度光明磊落。再看蔡松坡又是怎樣的態度?

據閻錫山早年回憶錄第四章「袁世凱稱帝過程中我的處境與觀感」說:「馮國璋乃於四月十八日提出八項條件,以圖息爭。這八項條件是:㈠袁大總統仍居其位,實行責任內閣制度……據馮的巧電中說:這八項條件未向各省電問以前,他已秘密商得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以及蔡鍔的同意,於是大多數省份均覆電表示贊成。」

雲南起義,流血犧牲,無論如何,斷不能接受袁世凱仍居大總統的職位。蔡鍔將軍身為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未與起義袍澤商量,居然接受馮國璋的主張,讓袁世凱仍居大總統職位,殊屬荒唐。於是唐都督以三事正告全國,以糾正其謬誤:一、袁氏取銷帝制,仍不能免叛國之罪。二、除非袁氏退位,我國政治社會,必永無刷新改進之望。三、無論自對內對外關係而言,袁氏必不得復為總統。除此而外,唐都督又提出正大光明,大義凜然的三項主張,以示天下:一、袁氏即時退位,聽侯組織特別法庭裁判,二、援照約法,要請副總統黎公繼任大總統。三、從速召集袁氏非法解散之國會議員,重謀建設。

蔡鍔將軍逃出袁世凱的樊籠,千里迢迢投奔昆明唐都督,統率滇軍護國第一軍,進軍四川,作討袁護國的敢死隊,其忠勇豪俠,令人崇敬。乃於成功指日可期的時候,竟同意馮國璋所提條件,「袁大總統仍居其位」,違背討袁初衷,不知居心何在?

蔡鍔將軍另外的失策是,當袁世凱羞愧而死,副總統黎元洪遵照約法,於民國五年七月六日正式就任總統,而蔡將軍卻與北洋軍閥張敬堯等聯名,發表庚電(七月八日),主張以段祺瑞出任總統,如同兒戲。

唐都督則賞徹始終,以維護國體而流血奮戰。為維持法統而效命沙場。當袁世凱接受勸進,允僭帝位時,唐都督乃以護國軍四省聯合軍政府名義,宣言袁世凱已喪失總統資格,根據大總統選舉法:「大總統缺位時,由副總統繼任。」擁護副總統黎元洪為總統。因黎在北京,不能甫下執行總統職權,為對外對內計,暫設「軍務院」權行其事。軍務院設置撫軍,唐都督被推為撫軍長。迨討袁護國成功,根據軍務院組織條例規定,即行通電撤銷軍務院。

我們比較蔡鍔將軍及唐繼堯都督的言行以後,則雲南起義之真實情況更為明顯。

策動陳宦幕後人物

當蔡鍔將軍苦戰於納溪、瀘縣、敍府之間時,派人與張敬堯密商停戰;其條件是,倒袁之後,蔡將軍必須贊成袁世凱繼續留任大總統。王伯羣、劉顯世、劉存厚、熊克武等堅絕反對,乃與唐繼堯共商策反陳宦之策。陳宦為北洋軍西南統帥,與袁世凱為兄女親家;張敬堯、曹錕等均為其部屬而受其節制,有舉足輕重之勢,袁世凱倚為左右手。如陳宦能不助桀為虐,則大事定矣。商議結果,由劉顯世會同庾恩暘執行;王伯羣、劉存厚、熊克武等則陰為之助。天祐民國!陳宦果然宣言反對袁世凱而停止對護國軍之戰鬪。袁世凱因兒女親家陳宦之叛而步入窮途末路絕境,見大勢已去,悔恨交集,竟爾氣急攻心而亡。故氣死袁世凱者,陳宦之叛袁也。陳宦之所以叛袁,則又為王伯羣、劉顯世、劉存厚、熊克武等促勸陳宦表明反袁態度成其大功。

唐繼堯發動雲南起義真相,現仍健在年已九十,雲南起義時年二十四歲的雲南耆宿李時先生,親見親聞,知之甚詳,可為歷史作見證。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12期;民國71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