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加常德會戰的蔣公恩源行誼簡述

蔣少良 

先叔思源諱潔初,大西鳳邑人,今馬站三聯(祖籍湖南湘陰)。民六年生(1917),出身於清皇誥封之奉政大夫,五品同知州之清正世家。滇湘賢達,無不欽崇。父為清之廩生,名國恩諱佐丞,清末宣統元年迄民國五年曾兩任省諮議員(省議員),宣統二年(1910)雲貴總督李經羲奏調蔡鍔來滇任職,並攜其留日同學前攜蔣方震(百里)之介紹佐公之函,其間有讚譽佐公之言曰:「此公,此公,革命先鋒…」其後但凡蔡公時有急需,佐公均予實質助之,諸如護國及赴東京就醫等然!亦為我騰衝五屬聯中重要創辦人之一。民十六年病逝,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之蔣公中正曾撰贈佐丞前輩之墓讚曰:「浩浩乎神州萬里,浸浸乎德化日以蔽,惟佐丞公兮,忠貞可為師表,使其在兮,吾願為之驅御。」碑銘記載(在),並指派其宗弟蔣鼎文將軍,不遠萬里,專程來奠。此情此誼,可謂慎與榮焉!母為和順鄉劉氏(為前雲南省致公黨主席暨全國政協委員劉富興先生之姑祖母是也。)

民廿六年(1937)結婚,妻乃茶子園李公明順之長女,芳名翠芝。婚後育有一女,乳名菊花,學名家蘭(其後裔現仍住三聯蔣一社)。

源叔兄弟五人,時人稱之為「蔣氏五傑」,各有卓成。長兄名恩洲,諱濟武為騰衝辛亥九六革命德化社負責人,革命時曾任參謀長,兼保衛團團長,士林軍大隊長(餘見李春綱、董詩凡兩先生合著的《火山魂》有首歌是這樣的:「九月裡來是金秋,騰越豪傑蔣恩洲,辛亥革命舉大旗,烽烽火火復神州…」)。民十年任省議員,抗日戰爭時曾屈就第四區區長預二師少將高參並親自指揮雙山戰鬥,抗戰勝利後任兩湖同鄉會會長,創辦中正中學並兼任校長迄1950年5月1日遭中共迫害。次兄恩淮字匯武,國立北京法政大學畢業,因參加五四運動積勞成疾,赴上海治療而不起,逝後葬於萬國公墓(宋慶齡墓後側,1966文革時遭破壞)。源行第五,素性忠誠,聰慧敏實。幼承庭訓,孝親敬老,深厚教養。立身有本,方向明確,節守謹嚴。起心動念,皆以國族為軸。且智信兼備,仁勇均衡。遠見胸懷,大開大闔。擇善固執,磊落正直。處變不驚,從容不迫。五屬聯中畢業後,暫返鄉就教(愛國愛鄉,捐資興學,廣行善業之邵公應壬,亦曾受教於其門下);並準備赴緬甸仰光大學就讀之際;民廿六年(1937)七七事變倭寇侵華;抗日軍興;源叔感於國族有難,士子有責。且幼懷壯志,不敢忘日偷歲,苟安度時。議及時事,每予倭寇暴行及歷史深仇之例舉,旨在激發其族人親友,學生故人,使其熱血沸騰。棄商棄學,報效國族!源叔且身先示眾,割捨親情,別妻離女,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實現其愛國情懷與至誠為國之抱負。毅然赴昆投考中央軍校。獲錄取後分發於四川同梁分校十七期二總隊受訓,迄民廿九年(1940)元月畢業。因致影響所及,鄉梓愛國青年,風起雲湧,起而傚尤者有;族弟蔣恩祺(報考中央軍校成都本校十八期步科,來台後逝於台灣嘉義)、蔣恩任、蔣恩湘(他倆為蔣恩丞諱雲峰大叔上海交通大學畢業之親兄弟,報考大理幹訓團,恩任叔於反攻騰城時於拐角樓腿部受傷而退伍,逝於緬甸木邦。恩湘叔現居泰國曼谷為泰皇家御醫)、表弟孫學文(中央軍校十六期特科︱化學兵,逝於緬甸)、表弟寸品蔭(官校某期畢曾任營長;彼為堅守中條山達四年之久,拒敵廿萬之眾的第十二師中將師長,革命先烈寸性奇之孫;其忠靈現奉安於台北大直忠烈祠。其父為寸仕傑為良等之四姑公,曾任國軍上校團長,二戰勝利後復原返鄉任鳳山實驗小學校長,良於該校畢業︱原址為縣商會及火力發電廠舊址)。以上乃略舉大端,尚有不知英名之前輩先賢,報國從軍之英烈事蹟者眾,因資料缺乏,無法詳作舉述,深為歉憾!

源叔在校期間,品學兼優,表達與論述,戰技與戰術精湛。畢業成績優異,獲留校以隊職任用;但與源叔盡忠報國之初願相違,立即親書報告,逕向師、長及其人管部門提出堅定請求,願能親體戰場,領略戰況,提升磨練,驗證所學…等。由於陳述具體,校方有感於所請言之有理,言之有義,令人感動非常!再簽奉核可後,改分發據守前敵之第九戰區司令官薛岳上將之歐震兵團第卅集團軍所屬之第五十八軍(軍長為我滇西昌寧之名將魯道源中將,與先父係知己,來台後任國大代表及戰略顧問;逝於台北)所屬之新編第十一師(師長原為魯道源將軍兼,後繼者為侯鎮邦將軍)任排、連長,因表現優異、作戰勇敢,累功超擢至少校營長,參加名震全國及國際的湖南常德會戰(民卅二年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常德因遭敵強大之陸、空聯合攻擊而陷入敵手;我五十八軍奉命星夜兼程馳援,新十一師首先到達戰場後,與敵往復衝殺,殺聲震天,血肉橫飛,屍橫遍野,其戰況之慘烈,實無法描述。源叔身先士卒,血戰肉搏,適於此時右肩頰骨受重傷,但負傷不退,仍指揮作戰迄至不支倒地。此時倭寇亦倉皇撤退,源叔始獲救治,在其昏迷中仍喊著衝、衝…的戰鬥口令,聞者無不奮勇殺敵!源叔經戰地醫院診治處理後,認為必須後送治療,但血戰仍烈,戰況不明,後送延時,至昆時不數日吾叔即壯志未酬,賚志而歿,源叔視死如歸,英勇事蹟,筆拙難述!

源叔逝後未及旬日,噩告即由軍電(郵)系統通告駐騰之預備二師師長,顧葆裕將軍即指派一李姓中校及隨護士兵數人持顧師長之親筆信函,送抵小店後山之︱戰時流動區公所所在地。先父得知源叔已逝之噩告後,面色凝重,哀嘆無言!少頃即召來自衛隊隊長曹興傳,飭其派遣自衛隊數名,護送李中校等返防。逾週先父出公務處理外,鮮少言語,沉思寡言,可見其頓失手足之情,與道遠敵迫不能親自處理善後之痛!再約旬日,顧師長又來電邀父至界頭師部戰時機動指揮部開會。除少數留置人員外,其他人員,一起隨從前往,至時顧師長面告先父源叔之逝,層峰重視;諸如省主席龍雲之慰問電,及集團軍司令薛上將之褒揚令,軍長魯中將致先父之慰問電及追贈少校令,師長侯將軍之慰問電文與遺物清單等;期間以校長蔣公中正所賜之銀白色「軍魂劍」一把最具價值。軍常服一套,生活戎裝照數幀,日記一本,其他雜物一包,先父睹物思弟,悲從中來,悽然拭淚,除長官來電留作紀念外,其他遺物統交翠嬸留作紀念!但所有遺物,經清算鬥爭掃地出門後已掠奪一空,蕩然無存,流落何家何人手上,已無所知?其源叔之家庭追悼會亦於騰城收復後,在城郊兩湖(湖南、湖北)會館所在地麻神寺︱李根源先生故居後方與家鄉木水河朝陽寺作佛教式之追悼法會(近家之三元宮及燃燈寺已為倭毀)。

顧師長以追悼會為主,月會為輔,合併舉行;並召集師一級主官主管(敵前者除外)及直屬部隊官兵地方行政主官近數百人,在其嚴密戒備下舉行簡單而隆重之追悼會,會中除宣達各級長官之褒揚令及重要電悼文外,並特別針對源叔如何別妻離女,投筆從戎,導致有為青年蜂擁從軍報國;及在校在軍之英勇事蹟一一表彰外,其沉重與激昂之講話,致使與會人員聞聲而頻頻拭淚者眾,大會結束後各級主官及地方行政首長亦個別向先父表達致哀節衷之意!

源叔大體,由在昆之軍方後勤單位火化後葬於昆明近郊之歸化寺旁。六年後,出人意外,暴風來襲,忠骸無辜波及,被全部剷平,屍骨無存,淬不忍賭!壯哉;「頭經刀砍方為貴,屍不泥封骨始香!」源叔您老地下有知自古「忠臣烈士無下場」,古之殘酷,國族之恥,今昔亦然!勇士嚮往沙場,源叔您如願了!忠魂思念故鄉;但故鄉大夫第宅已被倭寇給焚了!復舊無望,且被侵佔了!中共騰衝地方政府供銷社佔用迄今,雖申請多次請求歸還而仍未歸還,令人頓生日本人殘暴乎?還是我們亦然?徒呼奈何!繼之則暴風驟起,復遭無情摧殘,千年古梅,古桂,古茶花;經營百餘年,所種植之松樹、雜木…近數百公頃,馳名滇、緬之趣園山房及紀念恩淮叔所建之三孔拱門,由李督辦曰垓(共產理論專家艾思奇之父)所題之「思淮門」吾鄉之英傑也!全部蕩然(良師邵公應壬亦深切了解上述之人、事、時、地、物…等)。清算鬥爭,人倫喪盡,政治災難,家破人亡,肅殺悚然!風雨無情,萬般悽惻!魂兮歸來,無倚無祭!大悲大慟,血淚交流,觸目感傷!歷史悲劇,千載猶記!臨風悲泣,徒呼奈何!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45期;民國104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