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聶耳名歌「義勇軍進行曲」
曾永介
第七屆世界雲南同鄉聯誼大會,於二○一二年九月六、七日在中國雲南玉溪召開,旅台雲南同鄉會由台北雲南同鄉會藺斯邦理事長,率團員三十人應邀參加,在同樂晚會中,隊友黎順發先生高歌一曲《我們都是一家人》,歌詞:『你的家鄉在對岸大陸,我的家鄉在寶島台灣,從前的時候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手牽著手,肩併著肩,盡情的唱出,我們的歌聲,團結起來,相親相愛,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唱兩遍)』,因歌詞附合兩岸的實情,激起了現場如雷的掌聲,也拉近了兩岸同胞之間的距離;八十三歲高齡的隊友宋將軍清唱《畢業歌》,田漢作詞,聶耳譜曲,歌詞:『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聽吧,滿耳是大眾的嗟傷!看吧,一年年國土的淪喪!我們要選擇「戰」還是「降」?我們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場,我們不願做奴隸而青雲直上!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會的棟樑;我們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斷的增漲!同學們!同學們!快拿出力量,擔負起天下的興亡!』。
宋將軍竟能一字不差、字正腔圓、音韻準確、同仇敵愾、中氣十足地唱完這首旋律優美的名歌,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也勾起酷愛音樂的筆者,對一代音樂天才「聶耳先生」特別仰慕,進而參觀玉溪聶耳公園與聶耳紀念館,探討名人的歷史真相。
音樂天賦 耳朵特別靈敏
聶耳原名聶守信,是雲南玉溪人,民國元年二月十四日,生於玉溪一個貧苦的中醫家庭,故鄉秀麗的山水,純樸的民風,培育了他善良的天性,花燈之鄉玉溪的音樂民歌,生活習俗與風土人情給了聶耳最濃郁的熏陶,豁達的母親、博學的良師、普通的民間藝人給了他美的啟蒙,國父與革命先驅推翻滿清專治政體,建立亞洲第一個自由民主共和國,指引了他尋求真理走上革命救中國的光明大道,激發了他的音樂天賦,他從小就好學上進,記憶力超強,在小學和中學時代學習成績都名列前茅,他的耳朵特別靈敏,接受音樂有特殊的天賦,大自然的各種音響,各種樂器奏出的韻律,各種民間音樂的調子,都對他有神奇的吸引力,因此,特別喜愛音樂。
少年時代 天才音樂神童
聶耳六歲就讀昆明師範附屬小學,常利用課餘時間,向民間藝人學習與音樂朋友切磋,在名師的指點下,刻苦學習各種樂器,小學時代學會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樂器的演奏 ,並擔任該校「兒童樂隊」的指揮,民國十年聶耳進入求實小學高級部,民國十四年考取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插班生。由於他虛心、勤奮、好學,少年時代就為他成為一個天才的音樂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民國十六年初中畢業,並進入雲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在校期間參加了學生組織「讀書會」的活動,並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外的演出活動,被譽為神童天才音樂家。
上海求知 務實尋求真理
聶耳從雲南省立師範學校畢業,這是聶耳步入社會,獨立謀生,徬徨苦鬥的階段,民國十七年聶耳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因參加了反政府活動而被列入「黑名單」,因此而離開雲南到上海。初抵上海的聶耳進入昆明雲豐商行所設的「雲豐申庄」擔任店員,負責採購、寄發香菸回昆明的工作,整日在外奔波與算盤帳簿打交道,工資低微,居住環境與生活條件很差,但聶耳求知欲望很強烈,工作之餘人仍堅持學習英文、日文,閱讀各種革命報刊,把省下的工資買了一把廉價的小提琴,每天堅持勤加練習,自學小提琴和鋼琴演奏的各種琴藝技能。
民國二十年春,「雲豐申庄」關閉,同年四月聶耳以聶紫藝之名報考黎錦暉主辦的「明月歌舞社」,幸被錄取而擔任小提琴手,次年夏天他以黑天使筆名發表了幾篇文章《中國歌舞短論》,尖銳地批評了「明華歌舞社」在民族危亡關頭,仍鼓吹「為歌舞而歌舞」的錯誤主張,為迎合市民的低級趣味而演出香艷肉感的歌舞,並毅然退出「明月歌舞杜」。
透過歌曲 確實喚起民眾
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次年聶耳由戲劇作家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聶耳在聯華公司工作,除了忙於場記雜務及擔任影片的群眾角色外,還給一些影片創作插曲,聶耳政治熱情飽滿,創作態度嚴謹,創作目的明確,他深入到火熱的戰爭中,切身體驗所要反映的生活,了解人民大眾的心聲,他真正站在受壓迫人民的立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同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喊出他們憤怒和要求,透過歌曲「喚起民眾」,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強力的感染力量和鼓舞力量。
這段時間,聶耳創作的電影插曲有《開礦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前進歌》、《畢業歌》、《鐵蹄下的歌女》等幾十首歌曲,很快的傳遍了全國黃河南北與大江上下,甚至傳到南洋群島、緬甸、暹邏、新加坡,鼓舞着中國人民和東南亞人民的反壓迫、反侵略戰爭。
聶耳名歌 義勇軍進行曲
民國二十四年初,戲劇作家田漢被捕後,留下一個電影故事《風雲兒女》準備拍攝,聶耳主動要求替戲裡的一首主題歌配曲,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使他熱血沸騰,滿腔的義憤終於像火山爆發出來,經過兩個月的醞釀構思,終於寫出了《義勇軍進行曲》初稿,他又把曲譜帶到日本修改,定稿,再寄回國內,這首表達了億萬人民共同心願的歌曲,迅速而廣泛地到處傳唱。
《義勇軍進行曲》最初是《風雲兒女》影片的主題歌,原名叫《反滿抗日義勇軍進行曲》(「滿」是指傀儡政權偽滿州國),田漢作詞,攝耳譜曲。歌詞如下: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九一八事變後,在東北大地上燒起了民族自衛的烽火,中國反滿抗日的義勇軍紛紛興起,不到一年的時間,東北抗日義勇軍已達三十萬人之眾,這首歌在抗日戰爭中,因歌聲雄壯,鼓舞著全國軍民奮勇前進,得到對日抗戰的最後勝利,中共建國後它光榮的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
天妒英才 魂斷鵠沼海邊
民國二十四年初,上海一些革命文藝工作的領導相繼被捕,四月一日傳來了國民黨右派份子要逮捕聶耳的消息,左傾組織為了保護聶耳,也為了讓聶耳得到深造,批准了他前去日本、再到歐洲、蘇聯考察。
聶耳在日本學習日語,觀看日本的歌劇、舞蹈、電影,並且完成《義勇軍進行曲》的修改工作。此間,聶耳積極參加中國留日學生與左翼文化人士的藝術活動,他在藝術餐會上,以「最近中國音樂界的總檢討」為題,發表歷時兩個多小時的演講,並演唱了《義勇軍進行曲》、《碼頭工人》、《大路歌》等,這些使聽眾耳目一新的雄壯歌聲,贏得了現場熱烈的掌聲,久久在人們的心頭迴響,真是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民國二十四年七月十七日,聶耳與友人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邊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年僅二十三歲。
聶耳名曲 傳唱千秋萬世
聶耳一生共創作三十多首樂曲,都是在去世前不到四年的時間裡所創作的,其中反映工人階級生活與鬥爭的歌曲佔有較大的比重,聶耳與田漢合作的音樂,除了《義勇軍進行曲》外,還有《前進歌》、《畢業歌》、《慰勞歌》、《打長江》、《採菱歌》、《苦力歌》、《春回來了》、《告別南洋》、《梅娘曲》等。此外,聶耳又為許多歌劇寫歌,如《楊子江暴風雨》,又作了許多民族樂器樂曲,如《翠湖春曉》、《中國情侶》、《金色狂舞》等名曲,傳遍千秋萬世。
聶耳的漢玉白雕像與青銅塑像,矗立在昆明西山、翠湖、玉溪等地,供人民瞻仰,偉大的人民音樂家—聶耳,「巍巍然與中華民族並存」。
筆者與聶耳先生乃雲南同鄉之緣,能有機會來撰文報導一代音樂天才名人,內心頗感與有榮焉。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42期;民國101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