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我父母親生長的地方

唐惠珠 

我的祖籍是雲南,父母都是雲南人,在求學成長的過程中我常常大聲說道,我是雲南人呢!當年爸媽隨國軍經由滇緬邊區撤退,帶著在昆明出生的大姐,緬甸出生尚在襁褓中的二姐來到台灣;而目前在台北市雲南同鄉會擔任總幹事的三姐,則是在最初落腳的基隆出生的。我和哥哥及弟弟成長於大山大海的花蓮,在眷村裡渡過兒時歡樂歲月,物質生活艱困的年代裡手足間卻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我們常戲稱大姐個子最矮小,都是因為小時候需照顧六個弟妹,常常『背』著我們做家事『背』矮的!衷心感謝大姐為我們的付出。

  小時候常聽母親講起遠在對岸的昆明還有個舅舅,當年因故沒有一起來台灣。在兩岸封閉隔絕的年代從不曾想過有一天會有機會見著『傳說中的舅舅』。父母親因著開放探親終有機會返鄉,忘不了雙親第一次自昆明回來時開心的跟我們述說著一張張令人動容的照片,姐弟長的還真像呢,而我大弟弟更是像舅舅,真應了外甥像舅這句話 。這其間也曾申請舅舅來台灣探親,和我們共度許多美好時光,身為玉溪市攝影學會的他帶來許多頗具文化特色的照片,例如:六一村小腳婆婆的照片。

  這次因著世界雲南同鄉會大會,有機會和三姐一起來到美不勝收的玉溪,媽媽走了八年,見著多年不見的舅舅,備感親切熟悉,而小表妹的熱情爽朗正是雲南姑娘的模樣。晚間吃著特有味道的『酸湯雞』,耳邊交錯的鄉音勾起兒時記憶,想起父親蹲在前院抽水煙的樣子。我當時很重要而且快樂的工作是幫父親捲著長長的煙捲,看他點燃煙筒後發出咕盧咕盧的聲音,那時並不瞭解父親的思鄉之情。之前因工作等因素,很遺憾沒有陪同父母親一起返鄉,父親十三歲就離家,這一趟想打探關於老家昭通的親人,卻也無從尋起了。

    此行印象深刻的人事物有許多,其中西雙版納特有的異國風情、玉溪的百年冰稀飯老店、在昆明發展多年堅毅勇敢有成就的台商、來自台灣各地同鄉會鄉親的誠懇相待等等,都令我難以忘懷且深深融入我的生命中,謹以此文為記。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42期;民國101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