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昆明
郭琨
引言
幼時隨三兄由家鄉永勝去貴州,道經昆明逗留近月,暢遊昆明名勝古蹟,印象深刻,歷久彌新;大陸開放後曾三次返鄉探親兼遊覽,每次均約同散居各地家人親屬在昆明會合,先遊覽昆明名勝古蹟,再返永勝探親祭祖;離家時又將家鄉親屬帶至昆明觀光,再分別各返原居住地,如此三進三出,昆明景點均經數度留連,美景風光引人入勝,興緻昂然!離開時依依不捨,離開後常念念不忘,昆明景物時縈心懷,故將昆明景點所見所聞參証各項資料整理記述以慰鄉心,並供旅遊同好參閱。
昆明簡介
於二千二百年前戰國後期楚將莊蹻率兵入滇,築城置都,在滇池周邊和各族人民共同開發,建立滇國,蹻被擁立為滇王。華陽國志南中志載:「傳數百年後到漢武帝元封二年設益州郡,封常羌為王,並頒滇王之印;延至西漢末年昆明為滇國都城」。唐宋時期昆明是南詔大理的陪都,南詔所建拓城今昆明稱『東京』『上都』長達四百九十年。元憲宗四年兀良合台亡大理,元世祖至元十一年設雲南行中書省封梁王為全省最高統治者;改中慶路為昆明市雲南省會。明末清初桂王永曆帝政權滇都,皇宮先設貢院後遷至五華山,延至清順治十五年滅亡。清循明治設雲貴總督和雲南巡撫。民國十七年昆明設市,為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九八一年轄區擴大為四區八縣,即五華、盤龍、官度、西山等四區;呈貢、祿勸、路南、宜良、晉寧、嵩明、安寧、富民等八縣。面積一萬五千平方公里,人口約三百六十五萬,海拔一千九百公尺。民族包括漢、回、彝、苗、白、納西、哈尼(撒尼)等族。氣候最冷月平均溫度七‧八℃,最熱月平均十九‧八℃;冬季溫和而不嚴寒,夏季涼爽而無酷暑。晴雨分明,十一月至次年五月是乾季,天朗氣清,空氣乾燥,五至十月為雨季,雨量充沛,空氣潤濕;由於氣候溫和,水分充足,適於花卉生長開放;景點甚多四時均適於遊覽;茲將重要景點分述於後。
滇池與大觀樓
滇池:亦稱昆明湖,在昆明市區西南部西山腳下,東有金馬,西有碧雞,兩山夾勢,氣勢如大海,秀麗似湖泊。海拔一千八百八十六公尺,面積約三百一十八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五公尺,最深十公尺。是雲南最大淡水湖,高原上的一顆明珠。池上煙波浩渺,山環水抱,天光雲影,形似天然圖畫。有二十多條河流注入滇池,其中以穿過昆明市區的盤龍江為最大。它的周圍沿岸有海口、昆陽、晉寧、呈貢、官度等大小城鎮、壩子,出產豐富。滇池兼具用水、灌溉、航運、養殖、發展水產及觀光,極具價值的湖泊。滇池被海埂長堤分為兩部分,南稱為草海與城區相接,有著名的萬里雲山一水樓的大觀樓、公園、綠色長堤、海埂公園。新都狀元楊慎詠滇池岸邊景象詩:「蘋香波暖冷雲深,漁榭樵歌曲水濱,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
大觀樓:大觀樓位於城西南二公里的滇池畔,因接近大華山故又名近華浦,有副門聯:「曾經滄海難為水,欲上高樓且泊舟」。二百多年前近華浦是一片淺堵荒丘,少有人跡;康熙二十一年僧人乾印來此結茅舍講經,信眾甚多,而建立了觀音寺。康熙二十九年巡撫王繼文將此地挖鑿池沼、建外堤,夾種花卉楊柳,建一學台樓閣;建有「涌月亭」、「澄碧堂」、「華嚴閣」、「催耕館」、「觀稼堂」。而大觀樓是一座三層方樓,登樓四望,煙波浩蕩,稻田千頃,遠山環峙,鷗群翔集,遊客絡繹,景物壯麗。大觀樓名人詩詞甚多,以乾隆年間寒士孫髯所撰一百八十字長聯最為膾炙人口,全聯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驪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蜓,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黃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之力;儘珠簾畫棟,捲不盡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秋霜!
上聯描寫大觀樓四周景色,下聯敘述雲南歷史,全聯寓情懷於景色,情景交融,意境深遠。郭沫若於一九六一年遊覽時賦詩讚之:「果然一大觀,山水喚憑欄,睡佛雲中逸,滇池海樣寬,長聯尤在壁,巨筆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兩間」。情景躍然!
西山
西山在昆明西南十五公里;一山突起滇池之濱,北起碧雞關,中經華亭太華羅漢諸峰,南達觀音山,蜿蜓四十餘公里。主峰為太華山,海拔二千五百公尺,蒼秀雄壯,古木蕭森。因山在昆明城西,故簡稱西山。楊升庵在雲南三川志中讚道:「蒼岩萬丈,綠色千尋,月印澄波,雲橫絕頂,滇中第一佳境也!」徐霞客指出名勝特點:「攀岩躡峻,愈上愈奇,而樓、而殿、而閣、而宮,皆東向臨海,嵌懸岩間」。道盡西山景色。清朝薛紹濂亦在太平山詩記序中云:「滇南太華聯絡諸峰,秀拔千尋,總日西山,妙環昆海三百餘里,山借水色,水映山光,煙鷺沙鷗,游泳浮沉,天然圖畫」。寫盡西山秀麗風貌。山間有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龍門則突出於削壁間。
華亭寺
華亭寺在西山山腹小平地上,茂林修竹、蒼松翠柏、風光雅緻。大門對聯為:「繞寺千嶂松蒼竹翠;出門一笑海闊天空」。寫情寫景兩得宜。原來它是宋朝時大理國都闡候高智升的別墅。元仁宗時玄峰和尚來此建圓覺寺。明景泰年間鎮守太監加以重修;嘉靖中楊升庵謫滇,在此碧嶢書院講學;一九二○年虛雲和尚任主持,改建廟宇,寺觀擴大,殿宇宏偉。門聯仍留楊慎所寫:「一山抱城西煙靄有無柱杖僧歸蒼茫外;群峰朝閣下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天王殿兩側塑有戢風戢調戢雨戢順四大天王精心設計而成是造型最佳泥塑。庭院中種有山茶、杜鵲、玉蘭和曇花,花樹芬芳,景色宜人。大雄寶殿有三尊三世佛,高一丈六尺。門聯是:「松聲竹聲鐘磬聲聲聲自在;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側廂有五百羅漢相,姿態各異,表情逼真。西山森林管理處設在此寺內。
太華寺
太華寺位於太華山腹,因以山名。遊西山華亭寺是第一站,太華寺是第二站,兩者相距一千五百公尺。寺建於元代,由名僧玄鑒主持,名佛嚴寺;明增建一碧萬頃樓。清康熙二十七年重修,立銅佛像十九尊,砌建大理石浮雕殿台,古木參天,雜以梅花、玉蘭、牡丹,四時花香。徐霞客遊記滇中花木記中載有:滇中花木推重者城外太華寺,殿前夾墀皆山茶。近年又建亭院、台榭、假山水池,增修長廊,直通望海樓,成為觀賞佛光山色勝地,日出朝霞,蒼煙夕照;夜間萬家燈火,儘在眼前。客堂有一聯云:「聽鳥說甚?問花笑甚?」亦富情趣。
三清閣
三清閣距太華寺二公里,建在山岩陡峻峭壁千仞之西山羅漢絕壁上,是元代梁王的避暑宮;明代改名海涯寺又稱羅漢寺,是有名的道觀;觀旁有如意泉,泉水清冽。門岩上題有「古郁羅台」四個大字。三清閣是由一組九層十二座殿閣一座石坊所組成,建在險峻峭壁上依山鑿石而成;蒼岩綠蔭,層樓疊宇,真像空中樓閣,登山一覽可收山海勝景。有詩云:「連雲駕飛磴,斷霓支危橋,疊閣無尺基,懸空臨海潮,天風浩蕩來,樓宇皆動搖」。半壁起危樓,層樓疊宇,靈光殿純陽樓玄帝殿玉皇閣都東向臨海嵌懸岩間,周圍石欄,憑欄遠望,海天一色,長空萬里有凌雲御風之感,賞心悅目,皓月東升,水光耀欄,湖水蕩漾,看碧波層層雪亮,蔚為奇觀!
龍門
龍門是由三清閣沿羅漢峰削壁上鑿成的石廊,曲折而上,到「達天閣」,第一室兩壁刻有「雲海」、「石材」四個大字,第二室是「慈雲洞」,雕有觀音坐像。整個工程自清乾隆四十六年至咸豐三年前後歷時七十二年。由慈雲洞往上爬三十公尺到達龍門。龍門坊石雕龍頭圓柱,塗金敷粉金碧輝煌。達天閣頂上雕有仙桃一株,碧葉紅果,纍纍下垂,仙鶴隻飛,祥雲繚繞;正壁刻有魁星、文昌、關公三尊石像,背景是雲山洞府行僧修煉圖,洞內各項雕刻設計精美,雕工精細,真是巧奪天工;而懸岩鑿石,驚險奇蹟是西山勝景的精華。龍門達天閣中柱側聯:「舉步維艱要把腳跟站穩;置身霄漢,更宜心境放寬」。登上龍門接雲霄下臨絕壁,憑欄俯視,滇池盆地,田園風光盡入眼簾;仰視虛空,令人驚心動魄!
翠湖
翠湖在市區內五華山西麓,約二十一萬平方公尺,一水盈盈,虹橋煙柳,宛如嵌在市中心的一塊翡翠,舊稱菜海子。明洪武十五年藩王沐英鎮守雲南,築雲南府城時,將翠湖圍入城內,湖面寬廣;於洪武二十三年建柳營別墅作為起居地。清初吳三桂填湖修築王府,把西部闢為御花園。康熙三十一年總都范承勳巡撫王繼文在翠湖洲堵上建「碧漪亭」,後人稱「海心亭」或「湖心亭」;清嘉慶年間鄉人倪琇和雨庵和尚在亭旁建蓮花禪院,又在後面築了放生池。道光十五年雲貴總督阮元築了一道貫通南北長堤叫阮公堤分湖為二,並由南至北建「燕子橋」、「採蓮橋」、「聽鶯橋」。民國八年雲南督軍唐繼堯築了一道橫貫東西的長堤,堤上有二橋;東為「衛東橋」西為「定西橋」,兩堤交會處即「碧漪亭」。翠湖東南角為「水月軒」,濃蔭滿地,花草繁茂,魚池假山,清秀可愛。東北角的「知春亭」茂林修竹,曲徑通幽,西南角為葫蘆島,棕櫚挺拔,碧草如茵,富南國情調。新建九曲僑新穎別緻。堤岸多植楊柳,湖中遍種荷花,如蓬萊瀛州,瓊島瑤台。翠湖之美在一「翠」字,,遠看如煙如霧,周圍被一層綠紗蒙住,近看樓閣屋舍又被一泓綠波擁簇。
金殿
金殿位於昆明市區東北郊七公里的鳳鳴山上,鳳鳴山又名鸚鵡山,松柏長青,間有奇花異草。明代在山上建有一道教宮觀名太和堂,被稱為金殿。從山麓迎仙僑循石級而上,經過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而達樓星門,門內是紫禁城,城門上有「太和宮」三字。入內蒼松挺拔,碧瓦飛甍銅殿巍峨,就是著名的金殿,事實上是銅殿,雲南產銅,因建材用銅製成,銅為金屬故稱金殿,又稱銅瓦寺。明萬曆三十年雲南巡撫陳用賓用銅鑄殿,模仿湖北武當山金殿建成昆明金殿;明崇禎三十年被移至雞足山。現存金殿是康熙十年吳三桂重建;重約二百噸,殿堂、屋脊、牆壁、瓦稜、斗拱、樑柱、門窗等全是銅鑄,連神像供桌幃幔都是銅鑄。殿內拱奉真武帝君即北極玄天上帝。階前左邊小樓為鐵笛山人讀書處,鐵笛山人乃元末明初楊維禎號鐵崖,鐵笛山人。有一聯云:「鐵笛無聲知音者忠言貫耳;黃梁未熟睡著的切莫翻身」。金殿後山有座「明鐘樓」,三樓懸銅鐘一頂,大鐘鑄於永樂二十一年,重約十四噸,是雲南最大銅鐘,有三幅對聯:
一、鐘聲喚醒人問夢;鳳翥招來世外音。
二、鑑然一聲驚聽山嗚谷應;巍然獨立喜看海闊天空。
三、入夢難甦聞鐘當自醒;浮生若寄解道應無憂。
鐘樓第二層有吳三桂、陳圓圓的蠟像館,亦有一聯云:
一怒為紅顏將軍意氣美人淚;千金鑄寶殿崇禎甲胄順治臣。
黑龍潭
黑龍潭位於昆明北郊十二公里的龍泉五老峰山腳下;「兩樹梅花一潭水,四時煙雨半山雲」,真如圖畫,道出此地景光特色。黑龍潭分上下兩個道觀,下觀旁邊就是黑龍潭,深數丈,水由潭底成珠冒出,源源不斷。水是黑色,潭因此得名。在此也可觀魚。下觀內有著名的「黑龍宮」,宮前碧水如鏡,中以小橋相隔,一泉水清呈黝黑色,一泉水濁水色微黃,似道家所說的陰陽各半「太極圖」。上觀也叫「龍泉觀」,有殿宇四層即「祖師殿」、「正殿」、「三清殿」、「玉照堂」。殿宇依山而建,層次分明,結構典雅。黑龍潭被人稱為四絕俱具:漢祠、唐槐、宋梅、明墓;漢祠是指清朝總督阮元根據漢書地理記載益州有「黑水祠」考証而來,因年久湮沒已無祠可尋;所謂唐梅是指龍泉觀三清殿前的梅花,相傳為南詔時巴安和尚所植,幹盤如鐵,半枯半榮,老樹枝椏梅花朵朵;宋柏是觀內天井中兩株古柏,高二十五公尺,枝葉茂盛,翠色參天;明墓是指潭旁明末諸生薛爾望全家自殺處,清兵入關後拒食清粟,帶領全家老小到黑龍潭投水而死!
笻竹寺
笻竹寺位於昆明市區西北郊十二公里的玉案山,海拔二千一百五十公尺,森林蔥籠,寺宇巍峨,花木扶蔬。傳為宋朝大理國時期都闡候高光高智兄弟所建;據說真正建廟時間晚於傳說;係元代初期雄辯法師所建。明清兩代寺屢遭火焚;現殿於係清光緒時所建。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華嚴閣、祖師殿、伽藍殿、天台來閣、梵音閣及廂房等建築群;還有元代白話聖旨牌。殿中供東方琉璃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和婆娑世界的三世佛像;後塑關公、周倉和關平的像。笻竹寺最負盛名的是清代彩塑五百羅漢像;五百羅漢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佛教傳入中國後許多佛寺中都有羅漢像。笻竹寺五百羅漢像造得似有血有肉,而酷肖活生生的人,是人格化的神;被譽為東方雕塑寶庫中的明珠。五百羅漢形像各異,栩栩如生;有的憨厚可愛,有的陰險狡詐,有的豁然大度,有的謹小慎為,有的勇武威風。此五百羅漢是四川黎廣修和他的徒地五人費時七年之久完成的。他塑造羅漢是從現實生活中汲此營養,每逢集日他就去集上觀察不同人物的形象,因之他塑造的羅漢中有樵夫、小販、山民、菜農等面孔。寺內有幅對聯:「匠心獨具五百羅漢聞笑語;佛緣千里一根竹杖吐禪機」。笻竹寺依山勢起伏修建,分四層;殿宇佈局嚴謹,級級上升。山門有元代種的兩顆孔雀杉,映對著紅牆碧瓦,莊嚴肅穆,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
石林
石林在昆明市路南彝族自治縣,距市區一百二十公里,面積四十萬畝。在重檐亭舉目四望,但見石峰錯列,高低成林,氣勢磅礡。此地為彝族分支撒尼族故鄉。
據地質專家研究石林屬喀斯特地貌,是距今二億七千萬年前大海海底石灰岩沉積區,由於地殼活動海底上升露出水面,經海水雨水溶蝕、沖刷和風化;約在二百萬年前形成拔地而立的石岸和眾多石柱,千姿百態,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石林現已成為世界聞名的自然風光旅遊勝地。
天下第一奇觀:沿著石林賓館前林蔭小道拾級而下,便步入大石林,繞過石屏即見朱德題的「群峰壁立,千層疊翠」八個大字赫然在目,概括了大石林的景色。穿過曲折的壁間夾道,一片如茵草坪呈現在面前,四周石峰拔地而起,如劍穿天;前人題刻有「拔地擎天」、「天造奇觀」、「群岩涌翠」、「雲石爭輝」、「異境天開」、「天下第一奇觀」等景觀。
「千鈞一髮」與「且住為佳」:沿著小路蜿蜓向東,仰見兩峰同擎一巨石,似有欲墜未墜千鈞一髮之感;進至「且住為佳」處有岩洞如廳似屋,下設有石桌石凳;欄外有水一泓;距石室不遠處有一劍峰池,四周石峰高聳,密如刀叢;池中一峰突起如劍刺天,池水澄碧。由小道攀援而上過天橋到蓮花峰,高三十公尺,峰頂巨橫臥石片上翹簇成一朵盛開蓮花,登頂環顧四周,溝壑縱橫,群峰臢列如刀叢。
奇石各具動物形象:從蓮花底向東行進,小道曲折深長,情景變化多端,忽而極狹僅能通一人,忽見洞頂漏光,滿眼動物形象,有似雙鳥渡食,或一對羔羊溫馴依偎,又似象聚高台,有的如鳳凰迎風梳翅,這些奇峰怪石似是一件獨立的藝術品,又是一座內容豐富的藝術迷宮。
小石林在石林賓館西側,碧池旁一座石峰頂端呈淡紅色宛如一位苗條的少女,當地人親切的稱為「阿詩瑪」,是撒尼族敘事長詩女主角阿詩瑪的化身。
以一天時間遊石林,概可領略主要景區奇景。
尾語
昆明四季溫和如春,陽光艷麗而不強烈,景點甚多,各具特色,繁花如錦,四時皆有名花開放;一九九一年年節返鄉探親,正值全國第二屆茶花展在昆明金殿舉行,欣賞全國各地茶花,仍以昆明茶花花型大、品種多且艷麗,令人留連;一九九九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昆明舉行,規模盛大,設計精美,奇花異樹大聯展,近悅遠來頗富盛名!因之旅遊昆明在風和日麗、氣候舒宜人的情景下飽覽各種特異景點名勝風光,兼可儘情欣賞各種名花,盡興乎來。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1期,民國90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