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靈的僑鄉──和順
盧彩文
在中國的西南邊陲,有一條通往緬甸經印度可達西亞,被稱為西南絲綢之路的蜀身毒道,它延伸的終點就是騰越古鎮(今騰衝),繼而又通過若干條邊沿通道幅射向緬甸。於是騰越古鎮也就成為古道上的重鎮。再向西南方向約四公里處就是遐爾聞名的邊陲明珠──雲南第一僑鄉和順鄉。
和順鄉處在通往緬甸的交通要道上,出入緬甸非常便捷。這裡山環水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旱澇保收。境內有大盈江水系從中穿過,一條由多處地下水洭成的小河在村前汨汨流淌蜿蜓悠緩地交匯於大盈江。它的源頭,地下水的出處自然形成了獨特高原湖沼。綠村掩映,水鳥棲息,周圍的村舍炊煙嬝嬝,禽畜吠嗚,前人曾有詩讚云:
遠山莽蒼蒼,近水何悠揚。
萬家坡陀下,絕勝小蘇杭。
原來和順鄉自明代末葉,有隨軍戍邊的五姓人在長期無邊患的安定情況下,看准了這片佳山秀水,由軍屯逐步在這裡定居下來,耕耘於斯,他們把中原文化帶到這裡交融,發展生產,休養生息。由於這裡農耕土地有限,明天啟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有不少和順軍戶到緬甸從商,因此,自明代以來,到緬甸謀生者眾多,代不乏人。多以經商為業,或從事珠寶玉石的開採、經營。也有不少人分季節性地到緬甸跑生意,幾經艱苦創業,不少人在異域建立了自己的商業基礎。直至二戰前夕,在緬甸設商號的僑商有聲望者達四十餘家。還湧現了不少雄商大賈和一些實業家,有的還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引進到國內。還有不少賺到了錢則用來建設家園,有的興修水利、興辦文化教育、公益福利。隨著歲月的流逝,在和順這塊土地上出現以商業為主形成由商業經濟到物質文明到精神文明的一道文化生態圈的良性發展。從而一度達到興盛的高峰。也出現了不少傑出的人才志士。民國元老李根源先生曾有詩云:
十人八九緬經商,握算持籌最擅長。
富庶更能知禮義,南州冠冕古名鄉。
這就是當時和順的鄉情寫照。和順鄉的人民沿四周山坡而居,中部作為集中耕耘的小壩子,有三千餘畝稻田。明以前這裡湖沼遍地水患頻繁,來這裡定居下來的五姓人開疆拓土,同時也重視了對水患的治理。時,有被稱為橋頭老爺的寸玉,在鄉間首倡興修水利,他治理的大盈江水利工程最大,也最為成功。他依靠人民,通過數年的努力,基本遏制了水患,為後世傳為佳話。寸玉生於明正統十一年(公元一四四六年),其父在朝庭任職,幼年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中秀才,通曉緬語,明正德年間,選入京都任職,先後任通事、序班、教授,後被提為明登仕作郎。寸玉回到家鄉,看到家鄉水患連年,決定由自己出資擴寬河道,使河道形成大九灣,河水流蓄並存,做到旱不乾,水不澇,擴大了灌溉面積,也改造了大部份沼澤濕地。
隨著歷史的演變,這裡的人們逐步把眼光投向了緬甸,開始轉向商業活動,經數代人的艱苦努力,一部份華僑終於成熟發展起來,有的成為一方傑出的人物。
自明代以後尹蓉先生為僑界有影響的僑領。尹蓉,字為裳,緬名伍灑。清道光壬午二年(一八八二)生於和順,其父母尹汝霖,騰越名秀才,在鄉開設私塾。尹蓉自幼受教於父親,十六歲起赴緬經商,因聰穎,博學多能,在僑界影響頗大,舉為會長,並被緬浦甘王邀請入宮任國師,共經歷四屆君王。歷朝君王對尹十分器重,常對臣民們說:「多波菩薩」、「咩波伍灑」。意思是「天上佛神仙」。英國侵佔緬甸後,英軍統帥委尹要職,但尹不願與英人合作,婉言謝絕。後來英維多利亞女皇為攏絡緬甸和華僑人心,曾贈尹金質勛章一枚。尹於一八五七│一八五九年間曾為緬董王設計督修了新遷都城曼德里皇城和宮內御花園。為中緬之間的友誼和貿易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在和順歷史上還有一位為中緬勘界做出過重要貢獻深得清政府讚譽的人,他就是乙卯科舉人張成濂。張成濂字景州,清咸豐三年(一八五三)生。自幼隨父到緬甸,少年時期就通曉緬英語言文字,對中緬歷史特別感興趣,潛心研究,被譽為「中緬通」。清同治九年,與業師趙端禮同時中舉,未做官仍返緬甸,後隨姚文棟勘察滇緬邊界,著有《勘界籌邊記》。受到清政府高度重視。張成濂還受命喬裝趕馬人,在中緬邊界追蹤英國人,並將情報源源密報清政府。由於他的情報準確詳細,深受清政府讚賞。光緒十七年張成濂與騰衝舉人再次進京會試,未中。清政府鑒於他對朝庭有過貢獻,仍被選用到廣東來寶縣任知縣,繼而委至沙彎縣任知縣,又調任廣西馬平縣任知縣。但因他為官清廉剛正,為權貴所不容,後被貶至新疆迪化任洛浦縣令,轉任司法籌備處處長、省高等審判廳廳長。最終病逝於新彊,著有《景州詩文集》、《西遊散記》等。
騰越當時經營玉石最有名的玉石商有張寶庭、寸海亭、李東仁、董珍廷、王紹岳等人,被稱為「翡翠大王」。和順就有張寶庭、寸海一爭二人。
張寶庭,清咸豐九年(一八五九)三,少時喜讀書,志趣遠大,二十歲赴緬經商,在頻繁的商業活動中,他篤守信義,為中外商人所欽佩,連英商也樂於與他經營,他開設的寶華公司,生意興隆,獲利巨大。他具有遠大的目光,又進一步發展他的實業,曾引咖啡到雲南邊疆試種未成功,後又到格薩建立解木機器廠並養大象數十頭,在山間往返運送木材,再用連船運到緬甸各地和其它國家銷售。幾年中獲利盧比十萬盾。後遇木材運銷停滯,他又看準了緬甸玉石廠,並無償出資,幫助當地土司從英商手中奪回玉石廠廠權。從而玉石產業大振,玉石運銷廣州、上海、香港等地,成為一代玉石大商。張寶庭尚義好施,為僑界所敬重,投資建設家鄉做了許多公益事業。英駐緬甸官員十分敬重。因為英商依賴張寶庭出錢興辦的工程很多,曾聘他為總代辦,享有英國貴族的一切待遇,駐緬總督特請英國女皇授予張寶庭金質獎章一枚。
寸海亭先生,字如東,清咸豐五年(一八五五)生。少年時就顯出豪爽的性格和過人的才氣,十一歲赴緬經商,後開設著名的「福盛隆」商號,專經營翡翠玉石,也是名聲顯赫的「翡翠大王」,後來在上海也設立了他的經營部。他開明進步,是老同盟會會員,曾捐巨資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支持家鄉晚輩組織「崇新會」創辦頗具規模的全國第一個鄉村和順圖書館,他對辛亥革命有過卓越貢獻,在華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光緒十一年(公元一八八五年),緬京被英軍佔領,緬甸淪陷,數十萬華僑面臨災難,寸海亭挺身而出,為維護華僑利益奔走呼號,他去會見英軍統帥,要求英軍保障華僑的生命安全,慷慨陳詞,英軍文武官員也為之佩服,最後同意約束英軍行為。此事使寸海亭名聲大振,各國僑商都推他為商董。滇僑推舉他為雲南華僑會會長。光緒末年,在革命黨人的感召下,由居覺生、呂志伊、黃興介紹加入同盟會,在同盟會緬甸支部成立大會上被選為常務理事,在他的宣傳下將會員發展到一千多人,他還捐巨資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對此孫中山先生曾送壽文,稱讚寸海亭為「華僑領袖、民族光輝」並題贈「民國策勛」匾額。寸海亭先生一生愛國愛鄉,對發展家鄉的教育事業非常重視。七十二壽病逝於上海寓所,靈柩自上海經香港、仰光、瓦城至騰衝。所經之處的華人華僑都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無不深切緬懷這位可敬可歌的華僑領袖。
在和順提起「李督辦」幾乎無人不曉,特別是六十歲以上的人,「李督辦」在他們的心目中是一個有著極高威望的人物,把他視為僑鄉的光榮。李督辦便是赫赫有名的民國元老,曾任雲南護國軍第一軍秘書長的李日垓先生。即著名的共黨哲學家艾思奇的父親。李日垓(字子鬯或梓暢),清光緒六年(一八八一)二月生於和順水碓,幼時深沉、聰敏過人,十一歲應鄉試,所作文章有才氣,深受鄉中賢達讚揚,十四歲時為族祖蔚然公作八十壽序,洋洋幾千言為鄉里所傳頌。十五歲到永昌入邑庠。一九○三年與李根源同赴昆明考入高等學堂,時,「戊戍變法」失敗,清王朝腐敗無能,廣受帝國主義欺凌,李日垓一腔救國熱忱暗中組織一個小組並以《革命軍》、《新湖南》等進步刊物秘密傳閱,擴散革命思想。
一九○五年李日垓考入京師大學,結識了黃興、胡漢民等人,開始崇信「孫文學說」,一九○八年京師大學畢業,授舉人、中書科中書。一九○九年李日垓自香港、緬甸回滇。在港遇到黃興,經黃介紹到仰光同盟會支部,由李德賢介紹加入同盟會。回滇後以辦學為掩護,廣泛傳播革命種子,為光復革命他的足跡遍及全國。昆明辛亥重九起義,李日垓積極響應,革命軍奪取了政權。雲南成立「大漢雲南都督府」,李日垓被任命為軍政部次長,軍府機要。蔡鍔十分賞識李日垓的才華,對他十分倚重。一九一五年袁世凱復辟帝制,雲南首先舉起反袁的旗幟,發出討袁電文,並組織護國軍,蔡鍔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李日垓任秘書長,軍中重要函電書檄,均出李日垓手筆,章太炎對此稱譽他為「滇南一支筆」。
袁世凱死後,護國軍事行動結束。李日垓任雲貴礦務督辦。一九一七年唐繼堯任靖國軍總司令,李日垓任滇川黔靖國軍參贊,隨唐出征四川。一九一九年李日垓參加了孫中山在廣州召開的國會非常會議,一九三○年雲南廢除道尹制,省政府在西南邊地設置兩殖邊機場,定名為「殖邊督辦公署」,一在騰衝,一在寧洱。李日垓任第一殖邊督辦,公署在騰衝,任職期間,上書省政府建議修築滇緬公路,與緬印交通連接,建議被採納後,並被委任兼省第一公路分局長。
人杰地靈的和順鄉,真是人才輩出,代有傑能,繼李日垓之後更有教育家寸樹聲,創辦和順益群中學,為益群中學第一任校長、騰衝縣縣長、雲南大學副校長;李生莊騰越邊地簡易師範學校校長;紅色哲學家李生萱(艾思奇);獲得國際上多個醫學博士學位的李祖漢(駐美國);昆明理工大學院士數學家李繼彬;著名僑務工作劉國生;昆明光華公司經理李增生等一大批很有造就的人才。
自明代到清道光年間獲得功名者達四百餘人。有舉人八人,拔貢三人,秀才四百零三人。李根源《和順鄉居吟》中曾有「中原旗鼓當」之句。在多種土著及少數民族文化包圍的和順,居然可以在漢文化傳統的繼承和人才培養上與中原旗鼓相當。這是萬分難得的。
和順人民通過祖祖輩輩幾百年的艱辛努力,逐步形成了追求崇新,愛鄉愛國和商貿知識為一體的僑鄉文化。正是在這一文化的長期陶冶下,使和順人養成了精明謙恭、含蓄誠實、奮力進取、愛鄉愛國、博智多能的良好美德。在歷代傑出的能人中無不體現出這些優良的傳統。
和順鄉除具有水秀山明得天獨厚的自然風貌外,通過長期人文和經濟的發展,在這塊方圓不到十里的土地上更修建了許多寺觀祠堂、石橋、古第以及遐爾聞名的和順圖書館。
元龍閣位來鳳山南麓,樓閣層起,古木掩映,龍潭碧波,倒影斜橫,清幽淨雅,空氣宜人。劉瑞元先生有詩云:
「樓臺高下樹迴還,山水斜暉凝碧灣;
鳳嶺晴雲圍玉帶,龍池籠竹氈煙鬟……」。
遊人臨此,無不心曠神怡。是聞名一方的遊覽景點。中天寺位於鄉後,居高臨下,登其上,天寬地闊,僑鄉全貌一覽無遺。魁閣在鄉前面之石頭山上,到處是嶙峋的火山石,怪異多姿,神奇天成,古樹參天濃蔭蔽日,青牛臥月,「督辦」詩碑,境美環幽,風光無限。紹春園是歸僑寸紹春老人於七十年前在鄉西火山石上建造的一個私人花園。樓臺亭閣雖不甚多,但它卻是松檜千株花萬叢,松懸石洞,竹鎖石欄的又一清幽地方,那一堆堆鬼斧神功自然天成的火山石,拙樸純真,又別具一番風光,使人留而忘返。這是紹春老人凝畢生精力的薈萃。老人臨終前將這近百畝面積的私花園慷慨贈送給益群中學。永給後人遊者留下深深思憶。
寸氏宗祠、張氏宗祠、李氏宗祠……林立全鄉,建築宏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雄俊肅穆,引人入勝。雙虹飛拱,綠水繞村,與造形別緻的雨洲亭相映成趣,荷塘柳堤,古樹新花,好像在招引著遊客的初臨。文宮古院,大石巷總大門與及彎樓子的居民古第建築古奇,雄偉壯觀,保存完整,體現出古人工藝之精華。
和順圖書館,中西合璧,建築異樣,宏偉別緻,歷史悠久,現有圖書四萬冊,僑鄉人均占有十冊以上,人均圖書量堪稱全國城鄉第一,比全國市縣中遙遙領先的常熟市(全市人口一百六十餘萬,圖書館藏書一百萬多冊人均達一冊)相比高出十倍。近期又由鄉人捐款興修了雄渾典雅的「藏珍樓」,更是錦上添花。更豐富了圖書館的設備,擴寬了規模,讓花園圍繞館樓,環境寬敞美麗。多年來它啟智化愚,凝結著多少鄉人華僑的殷殷熱忱和希望。
出人才離不開文化,長智能離不開教育。和順人輩出傑能,與長期以來外出謀生,開闊眼界,增進遠識卓見,重視發展教育是分不開的。和順人歷代祖先十分注意教育培養人才,一八九八年寸海亭創辦了「明德女子學堂」,設校址於寸氏宗堂,開女學之風,這在當時的雲南也是絕無僅有的。一九三一年李生莊在城裡開辦了「騰越女子中學」。富商釧文輝又在城裡創辦了「文輝女子中學」。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寸樹聲在和順創辦了「益群中學」,到現在已發展成為規模較大、教學條件完備的完全中學。幾十年來這所中學除招收鄉人和海外僑胞子女入學外,還招收其他地區的學生及少數民族學生入學,一批批人才由此而出,奔向不同崗位。
隨著歲月的推進,人文的發展,經濟的繁榮,近年來又投巨資,擴建小學和中學,整修文宮、整修環鄉道路、更拓寬修築由騰城至和順的寬敞馬路,二級路面,草坪滴翠,路燈閃灼,各種車輛來往不絕,交通極為方便。又在龍潭河築堤攔水建成了一個百畝以上面積的人工湖,集游泳、遊樂於一體的遊樂場所。湖水澄清,湖波蕩漾,與周圍的宗祠、寺院、學校、樓臺、亭閣、花草樹木交相輝映,水色山光陪襯得更加陶醉遊人。艾思奇故居以及文教經濟等部門的一批新建築拔地而起,赫然屹立於僑鄉的青山綠水之間,新建民房亦隨之猛增,新建房戶九百餘家,居住質量普遍提高,衛生條件、老人活動場所相應設施齊備,僑鄉風貌更加多姿多彩,呈現出一派其樂融融的新景象。
全鄉現有一五○九戶,五九六三人。鄉人中居住海外的華僑遍佈十三個國家和地區,有一萬多人,在祖國內地工作的五千多人,與家鄉常住人口相當。在鄉從事農業的人,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增加科學含量,農林牧全面發展,從過去消費形的鄉村走向貿工農一體化,產銷一條龍方向發展。全鄉不論是海外華僑、國內工作者和在鄉居住的都能安居樂業。過去祖輩因人多地少生產落後許多人為生計所逼拋妻別子,離鄉背井乃至死亡異國他鄉,所謂「有女莫嫁和順鄉,才是新娘就成孀,異國黃土埋骨肉,家中巷口立牌坊」。那種辛酸歲月已成為歷史的過去。和順僑鄉更將伴隨著人文和經濟的發展而煥發出歷史文化名鄉的輝煌;更將以她原來就美麗的大花園的容貌步入新世紀而錦上添花;更將以她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鱗次櫛比的民房建築,深厚的文化內涵,「全國優秀僑鄉」的美譽,吸引著八方遊客和眾多的國際友好人士前來遊覽參觀。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1期,民國90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