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觀樓長聯書法及其印章考證

張誠、閣秀冬 

最早的大觀樓長聯原由乾隆年間昆明名士陸樹堂以草書書寫刊刻,清咸豐七年(一八五七)與樓一同毀於兵燹。陸樹堂書法以王、趙為本,擅行草書。今黑底金字陸書摹刻草書長聯尚存大觀樓二樓,與一樓楷書長聯相比較,陸書長聯中『莫辜負』的一辜』字一樓楷書的『孤』字寫法不同,但從詞義上講『辜負』與『孤負』相同。所遺憾的是,此草書長聯有一隻下邊已缺損,幸未傷著字。雖二樓可避風雨,但仍見保護古物的不易。

大觀樓一樓的藍底金字楷書長聯,是我國著名白族書法家趙藩(公元一八五一│一九二七)為雲貴總督岑毓英作幕僚時代筆書寫的。故長聯上只寫了『昆明孫髯翁先生舊句』(作者),『西林岑毓英重立』(修復製作),沒有署名是趙藩書寫的。為此,筆者曾在雲南省中小學『寫字』課本的書法鑒賞部分,特編入《趙藩楷書「昆明大觀樓長聯」》,以正其名。趙藩書法師承顏真卿、錢南園,他的楷書筆力雄健,寫得端莊豐厚,長聯一百八十字,字字珠璣,一絲不苟,為其平生書法佳作。

趙書長聯自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懸掛至今,已整整一百一十一年了。這一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原聯早已退色,木質多處剝落,經過多次工匠的修復,故原聯字跡變形走樣已不可避免。從保護文物的角度出發,大觀公園按原文大小複製了兩副木質的大觀樓長聯,分別懸掛於一樓內外。新刻兩聯『孤』字不變,仍為『孤』。在原聯已失真的情況下,讓工匠去椎拓,勾字、再雕刻,但有的工匠不懂書法,甚至不識字,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鑒於此,筆者於一九九五年曾在報端給予批評。中國九九昆明世界園藝博會召開在即,直至去年又有讀者在報端重提此事。

五十年代,毛澤東對大觀樓長聯曾給予高度評價,曾調閱長聯書法拓片觀賞,調閱的長聯拓片是由雲南椎拓高手張寶善先生完成的。據張師講,他共拓過四幅,送北京兩幅。我們曾問過張師,清代(即長聯重立的光緒十四年至清廷被推翻,一八八八│一九一一)的二十三年,民國(一九一一│一九四九)的三十八年這兩個時段中,大觀樓楷書長聯是否還有過拓片?至今我們還沒有確切的答案。如果有,那是很珍貴的拓片資料了。而今寶善先生已經過世,幾經周折,才找到了當時的拓片復印件。經與現存原聯比較,字跡清晰,很多字(如:趁、羽、付等)是在木紋尚未剝落,字體修刻尚未變肥厚之前椎拓的。現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觀樓長聯是八十年代拍攝製版的,也比張師的拓版要晚得多。本著整舊復舊的原則,以五十年代拓片為基準,又根據趙藩其他楷書作品的筆法對照比較,由專家們確定一份趙藩楷書長聯的標準樣式。此項艱苦細緻的工作完成之後,以雲南銅資源的優勢,製成了目前國內最長最寬的銅製精品長聯,這是昆明市園林局組織的一項澤及後世的文化精品工程。

在長聯落款的兩方印章(見圖)上,也有一些頗值探討研究的地方。第一方印為白文篆書,印文為:『青宮少保編。此四字較大,一般不存疑義。岑毓英在光緒十四年重立大觀樓長聯後,光緒十五年他就去世了。去世之後,又被加封為『太子太保』。因長聯已立,而他又去世,故此封號就沒有刻在長聯上了。第二方印,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長聯為朱文篆書,印文為:『西林岑毓英字文襄印』;大觀公園後來復製的兩幅長聯為白文篆書,印文為:「滇黔使者」。從出版社印製的長聯和後刻製的長聯的印文內容上看:一為籍貫姓名字號,一為出任雲貴總督官職,都有一定的道理。為何同一枚印章會有兩種不同的印文內容,原聯印文究竟是什麼?經用化學藥劑把多次被油漆堵塞的原聯印文清理出來,不巧印章位置又在對聯木製雲釘上,印文線條極模糊,這更增加了辨識的難度。幾經推敲,印文粗略辨識為:「等輕車都駙馬雲騎尉」,這是否是岑毓英的封號和爵位?還需進一步考証。但清代稱皇太后為『皇額娘』,稱駙馬為『額駙』,可見也不詳實。後來我們又對此章進行考証研究,趙藩編纂過《岑襄勤公年譜》(即雲貴總督岑毓英),此書雲南省圖書館文獻部有藏。按年譜卷四記載: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岑毓英被清政府加封為「一等輕車都尉」,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又加封「雲騎尉」世職。大觀樓長聯重立於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故加封之官爵皆應刻入印文之中。將一生的功名業績入印並不鮮見;如鄭板橋的「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林則徐的「統兵四十萬立官十四省」;康有為的「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遊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袁嘉谷的「經濟特科第一翰林」。以《岑毓英年譜》記載為契機,我們又仔細辨識,發現印章第一行「等」字前硝還有一橫,故此印文應為:「一等輕車都尉兼雲騎尉」。原所謂「都駙馬」是不符合清代稱謂的。今又有人認為印文應是:「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我們從印文上看『兼』字,此篆文多以印章迂迥結體,不似「青宮少保」開闊易寫,『兼』字下面很難辨認為『一』字;另外,「雲駙尉」既無等第之分,故「兼一」在文字上顯然便不通順了。至此,大觀樓長聯第二枚印章在印文上的內容,目前已有了四種不同的內容。究竟以哪一印文為準,我們認為還是「一等輕車都尉兼雲騎尉」比較合乎邏輯史實,當然還就教於各位方家,並望繼續考證研究。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1期,民國90年12月25日)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