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玉峰寺──萬朵山茶

陳少樺 

歷代詩人墨客,對山茶詠吟不絕。明代萬曆年間的詩人楊慎在「山茶花」中寫道:「綠葉紅英鬥雪開,黃蜂粉蝶不曾來。海邊珠樹無顏色,羞把瓊枝照玉台」。他還在:「滇南月節詞」中贊美道:「正月滇南春光好,山茶處處奇開了,艷李妖桃都壓倒,裝點好,園林處處紅雲島」。

當中國北方還覆蓋著厚厚白雪的時候,彩雲之南麗江的山茶卻早已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了。當你漫遊麗江就會在庭院、庭園、公園、村野、阡陌、河堤、湖畔、山林、廟宇……隨處都可看到吞雲吐火的山茶。然而最誘引迷人的還是位於麗江古城北約十三公里玉龍雪山南麓,茂密的蒼松古柏之中玉峰寺裡名揚中外的那株「萬朵山茶」。每年早春,當春風初度,雄奇的玉龍雪山白雪皚皚,紅梅未綻之時,該寺的萬朵山茶就已一樹紅霞,笑迎海內外遊客。

仲春三月風光明媚,正是萬朵山茶盛開的時節觀景賞花的男女老少,遊人如潮,從四面八方湧向北岳廟,湧向玉峰寺……。我在風華猶在的台北藉老妻陪伴下,遊覽了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歷二十二代四百七十多年的土司宮室佔地四十六畝,建構宏偉壯麗的「木府」讚嘆不已!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讚句:「宮室之麗,擬於王者」。又乘車來到玉峰寺,這裡無車水馬龍熙攘往來之喧嘩。唯聽歡聲笑語,琴韻悠揚的納西古樂回蕩在雄偉奇麗黛綠的玉龍雪山南麓,呈現出一片太平盛世和樂、國泰民安的景象。

玉峰寺是麗江五大寺院之一,融合了漢傳、藏傳佛教及道教色彩,體現了麗江的地方民族特色。歷史上該寺規模最大時有九個院庭,現僅存大殿及上下兩院。聞名遐邇的:「萬朵山茶」,就在上院的茶花園內。相傳這株茶花種植於明代成化年間(公元一四六五│一四八七年),迄今樹齡已五百多年,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一七五六年),專門為此樹而建玉峰寺。

我與老伴攜手隨著賞花人潮摩肩接踵地步入茶花院,春色無邊,只見滿樹鮮花,彤雲萬朵,燦似霞、紅如火,在煥發生光的綠葉烘托下,更顯得雲蒸霞蔚、英姿勃勃、光彩照人。「萬朵山茶」冠蓋滿庭,幾乎佔盡小禪院,把整個殿宇映得通紅,將花前、樹下遊人的一張張喜眉笑臉映照紅彤艷麗。「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遍半個天」(明、清詩人頌:『山茶花』名句)

走近「萬朵山茶」,花枝拂袖牽衣,花朵在頭上、在眼前競相開放。仔細觀賞,它竟然是由兩株不同品種的茶花樹交織生長成渾然一體、相偎相依盤根節錯的「合歡樹」。以此,樹葉成兩種形狀,所開之花亦不盡相同。一種叫「九蕊十八瓣」,呈玫瑰色,花大如中盤;另一種叫「紅花油茶王」,呈粉紅色,花大如碗,多為單花綴枝,少是並蒂開放的。它們枝條嬋媛交錯,難解難分,令人稱奇。人在花香、花影、葉映中,讓人目眩神迷、心醉性怡。

一般古山茶,都為樹幹高、枝疏、宜遠觀,不宜近賞,所謂:「遠望一樹紅,近看凌雲中」;玉峰寺的「萬朵山茶」,主幹雖粗如水桶,卻僅高三公尺多。古先賢獨具匠心的巧妙構思和精心培育維護,將其編織錯綜盤紐的四方棚狀,棚頂及三面棚壁均為樹枝幹,免招風吹擊,又便近處觀賞。

聆聽納西族導遊講述:此山茶立春初花,立夏方盡,花期長七個節令,共一百多天,先後開放二十多批次,一批未謝一批又含苞待放,持續不斷,每批開放約一千餘朵,總共要開二萬多朵,故稱「萬朵山茶」。花事之盛,在山茶花中實為罕見,所以被世人譽為:「雲嶺第一枝,環球第一樹」。「山茶之王」。

明代詩人鄧羨曾說:「滇茶甲海內,種類之繁,至七十有二,而滇茶第一,大如碗,紅如血,中心滿如鶴頂」。明洪武年間的史瑾雲又云:「雪後園林張繡幄,雨餘顏色醉丹砂」,這些美言詩句把茶花迎風鬥雪,艷而不俗的英姿描繪得栩栩如生、淋漓盡緻;美哉吾滇萬朵山茶!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1期,民國90年12月25日)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