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行

湯世煒 

據省新聞媒體報導,雲南旅遊已出現從南向北轉移的趨勢,去年到麗江旅遊人數已達二八○多萬人次。

筆者前久曾到麗江一遊,深有同感。所到之處,遊人如雲,就連過去很少見到的外國人,現也隨處可見了。

出現遊客「自南向北」轉移的趨勢,依筆者之見,一方面是由於麗江山川秀麗,景色優美,夏秋氣候涼爽宜人,加之歷史悠久,民族文化積淀豐富,形成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獨具特色。另方面國家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省政府提出要抓住機遇,把雲南建成「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中國聯接東南亞、南亞大通道」的三大目標,投入巨資,新修麗江機場和昆明至大理鐵路,昆明至麗江的高等級公路等基礎設施。當地政府也制定規劃朝著建成民族文化特色濃郁、內涵豐富的國際旅遊城市的目標奮進。在重視生態保護,改善旅遊服務的同時,也投入巨資挖掘與培植新的旅遊景點,新建和改造了麗江民族文化交流中心、雲嶺劇場、東巴文化博物館、木府等文化基礎設施,增強了對旅客的吸引力。

現將筆者此行印象頗深的幾個景點,簡述如後。

登雪山

位於麗江縣城北端十五公里的玉龍雪山,銀峰高聳,巍峨壯麗,是麗江重點名勝區。聳立在金沙江東岸的玉龍雪山,東西寬約二十公里,南北長約四十餘公里,因山形似一條矯健的飛龍而得名。全山十三峰,峰峰終年積雪,主峰扇子陡,海拔五五九六米。雪山,氣勢磅礡,奇麗多姿,給人以雄奇而又壯麗的美。古往今來,多少人都想攀登上去,一睹她的瑰麗風采。但雪山山高坡陡,道路崎嶇,加之空氣稀薄,一步數喘,在過去又使多少人只能望她而興嘆了!

我們幾個人驅車來到雪山扇子陡峰的山麓,租借登山防寒衣服、氧氣袋,改乘索道交通車,穿越一段茂密的森林地段,到達海拔三三五六米的索道處。索道投入營運時間不長,投資六百多萬美元,從意大利引進設備和技術,為六人座豪華吊箱。隨著吊箱徐徐上升,腳下景物也在不斷變化,開始時是莽莽蒼蒼的闊葉林與針葉林混交的原始森林地帶,進而是矮小的灌木林帶,在接著就是依附地表的地衣苔鮮類植物,緊跟著就是裸露的岩石了,索道的終點也就到了。終點在扇子陡峰的正下方,海拔四五○六米。索道全長二九六八米,垂直高差一一五○米。我聽人講,修索道時,雇勞工從山腳揹一包水泥上山,工價是一○○元,那些身強力壯的小伙子,一天也僅能揹一包上山,可見工程之艱險。

出索道口,映入眼窗的一個銀色世界,綿亙數里。時值中秋,在山麓時還溫暖如春,在這裡都寒氣襲人。山峰,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山澗,冰川似波濤,直湧山下。在這裡,氣象萬千,瞬息萬變,撲朔迷離,深奧莫測。一會,烏雲密佈,天昏地暗,彷彿置身混沌世界;一會,又薄霧輕煙,雲露縹渺,又如置身天際;一會,上下俱開,一碧如洗,遠山含黛,層林疊翠,草甸似毯,大地如茵。一幅大自然天然圖畫,盡收眼底。此時,每個人都會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為方便遊客,從索道出口處,還沿山向上修了棧道直達滑雪場。筆者因身體因素,只能遠眺那些體力好的遊客穿梭於雪峰雲霧間,未能領略「置身須向極高處」、「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樂趣了。

逛木府

本府,即木氏土司的府第。它座落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麗江縣城內。

麗江縣舊縣城,現稱大研鎮,雖是高原山城,卻有江南水鄉的特色。那古老的「三坊一照壁」的民居建築,家家門前流水,戶戶花木扶疏,更顯其古老而清幽。

木府在這座山城中的西南隅,「鶴立雞群」十分顯眼,當地譽之為「紫禁城」。木府都為議政區、生活區和花園區。整個建築群占地四十六畝,布置在一條長三七○米座西向東的中軸線上,取「迎旭日而得木氣」之意。門前是一座雕刻精美的三層石牌坊。進入大門,迎面是議事廳,端莊寬敞,威嚴肅穆,為土司議政殿堂。接著是萬卷樓,樓高三層,建築頗具特色,為土司研習書卷、繪畫之場所,珍藏千卷東巴經、百卷大藏經、雲公土司詩集、眾多名士書畫,集納西文化之精華,皆為翰林珍品,學苑瑰寶。甫後是護法殿,又稱後議事廳,是土司議家事之殿堂。玉音樓是接聖旨和舉行歌舞宴樂的場所,三清殿供奉道教神像,光碧樓是入花園的門樓,沿著宛延的走廊登上獅山,在森森古柏萬綠叢中錯落有致的建有土司的祭天地、祭大自神、祭祖等宗教祭祀場所。整個木府樓閣殿堂建築,朱柱青瓦,斗拱飛檐,雕樑畫棟,巍峨壯麗,氣勢飛凡,頗有王候豪門氣派。殿堂之間圍以精雕的漢白玉欄杆,並以四周迴廊相接,院內溝渠縱橫,溪水長流。整個構圖,將山川天地的清雅之氣與王候富麗融為一體,遊人至此,莫不由衷的贊嘆!

重建木府,歷時三載,去年始成。殿堂樑柱所需要的四五○○多立方米木材,均是到深山中挑選上好的木材。施工又全憑古代手工營造方法,奠基、豎柱、上樑也全按民族風俗祭奠、誦經、踏歌起舞等儀式。筆者猜想,既是王者宮殿,自然也要遵古炮制。

逛木府,在欣賞精美建築時,會情不自禁地將你的思緒帶入木氏土司的歷史長河中。

納西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族原屬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漢稱「旄牛夷」,晉為「摩沙夷」,唐叫「磨些蠻」。十三世紀中葉忽必烈經麗江南征大理國,麗江部族頭領麥良率眾到石鼓金沙江邊迎元軍,忽必烈大喜賜封他為「茶罕章(今麗江)」管民官。一二五七年置麗江路軍民總管府,後罷府設宣撫司,封麥良為總管成宣撫司,子孫世襲。從元代受封,明代沿襲,至清代雍正元年「改土歸流」止,歷經雙代達四七○年。改姓一說是明代洪武十五年(一三八二年)傳到麥良的第四代麥德,被委為麗江府(後改軍民府)的「土知府」,並賜姓「木」,自姓「木天王」。從此,官姓木,民姓和,以姓氏區分官民身份。明代,各地方都興起修建城墻,唯獨麗江「按兵不動」,據傳,是木土司怕犯「困」字的忌諱。

從明代開始,以木氏土司為首的頭主們接受漢文化,並奏准在麗江建學校,所以史稱「雲南諸土司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特別到第十七代木公重與文人交友,重金聘請大學問家,離職官吏為教師教育子弟,木公也長求教經史,欽酒賦詩,成為麗江府名詩人,留下許多詩選。十九代木增,自幼聰慧,又得祖、父兩輩培育,接受很多名師教誨,漢文化相當高,留下「雪山淡墨」、《山中逸趣》等詩集。加之他率軍平息維西、中甸一帶土蕃反明和木家統治,權勢極盛,為前輩列祖列宗所不能比。明萬歷四三年木增又進京「朝聖」,嘉靖帝十分高興,命百官款待,欽加三品,升任雲南布政史司右參政。後他得知「右參政」是有職無權的閑差,不如土知府有權勢和自在,又見為官「世途險巇、宦海波洶」,厭倦官場與塵俗,四年後上疏要求改仕休養,過悠閑生活。他大修園林,在祖遺基礎上,依山瀕水增建不少亭台樓閣,其雕刻裝飾,頗費功力,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規模與氣勢。原建築已毀於清末兵災。木府建築,少有史料,外人也都不能入府,就連徐霞客這樣的賓客,也只住佛國寺,因而在他的遊記中提及木府似以「宮室之麗,擬於王者」而讚嘆。傳說這樣做的原因是木氏懾於「人言可畏」之故。

賞古樂

遊麗江,夜晚欣賞古樂也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路途的勞累,頃刻頓消。

納西古樂的演奏有兩三處,據說以溪水河畔的大研古樂隊的演奏最「正宗」。

演奏廳是一個古老寬敞的二層樓的庭院改造的,可容納不到二○○名的觀眾。演奏堂布置典雅,四壁懸掛各種榮譽的錦旗、題詞。演奏者都已是年愈古稀、耄耆的老者。他們頭戴禮冠,身著長袍馬掛,正襟危坐,表情嚴肅。演奏樂器以簫笛、三絃、二胡等管絃為主,兼有鼓、鑼、鏘等打擊樂器。演奏時以器樂為主,輔以歌唱,曲牌豐富,旋律優美,板式嚴謹;細樂古雅,音韻悠揚,粗樂豪放,高亢壯麗,唱腔清越,肅穆超俗。演奏者一絲不苟,全神貫注;欣賞者如痴如醉,似置身世外。整個場面,座無虛席,鴉雀無聲。只可惜,人多場小,空氣不暢,我們座樓廳的觀眾,演奏尚未過半已汗流滿面,振扇不已了。

納西古樂,曲牌應是源於洞經音樂,與當地民族器樂相結合。洞經音樂據說是起源於道教的禮儀活動,或廣泛借鑒和吸收民聞音樂形式,逐漸發展成為代表儒家音樂文化的一種民俗禮儀音樂。明初隨中原移民遷徒雲南而傳入滇,明中葉在滇已較為普及,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它融吹、拉、磾、打、唱為一爐,古雅清新。聽著這似曾聆聽過的韻律,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四十年代我的故鄉和童年。那時,洞經音樂在連海還很盛行,民間建有朝山會、振興文學、建崇文學、妙善文學(全由女子組成)等樂社,閑時聚會練習,自娛自樂,遇重大節日如上元節、中元節等,演奏就十分講究了,要在景色秀美的秀山玉皇閣紅雲殿前搭高台,演奏者穿戴整潔,演奏前要齋戒、沐浴、禁房等。演奏時要焚香、上供,頂禮膜拜,嚴肅而又虔誠的神態貫穿於演奏的始終,一連數天方止。每逢這時,我們這些好事的孩童總要相邀前往觀賞,雖不懂其義,也要去湊個熱鬧。只可惜,隨著人世滄桑,以及現代文化的衝擊,洞經音樂在全省已日漸衰敗,數年前聽說家鄉還有女子演奏隊尚存十多人,但已垂暮之年,後繼乏人了。可喜的是,在雲嶺深處的麗江竟將洞經音樂的原型,完整保存至今且後繼有人,一則因麗江地處偏僻,鮮受時潮的影響,二則納西民族喜文嗜樂之風,歷不後人。這朵中華文化瑰麗的奇葩,雖應邀出訪英國、瑞士、挪威等國家和香港地區,今年四月又前赴寶島台灣演出,所到之處,都獲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評。筆者祝愿這朵綺麗之花,在建設「民族文化大省」中,綻放更加艷麗的光彩。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0期;民國89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