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訪昭通記
作者/申慶壁
上、滇川黔交通樞紐昭通的今昔
昭通地區文化資源豐富
鑑於台灣海峽兩岸的溝通、文化交流,最為重要。因此,這一次回鄉的行動,較偏重於文教訪問。照中共的政治區劃,我的家鄉鎮雄縣,是屬於昭通地區,地區的專員公署所在地,是昭通市。這裡向來是滇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因此在短促的時間中,仍有昭通之行。
段復華先生,為便於我們瞭解昭通的政經文教情況,曾邀請地區政經文教界的負責人座談。為我們簡報地區文化發展的,是地區文化局副局長謝崇琨先生。
從謝先生的簡報中,知道昭通是一文化資源,很豐富的地方。全區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二十多處,出土具東南沿海文化特點的有段石磅;有氐羌文化特點的磨光和夾沙黑陶;有中原文化特點的半地穴式房墓和長頸尖底瓶,這些發現,可以推測當時就與中原、西北、東南沿海有聯繫。據分析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
再向前看:在昭通市郊過山洞,出土了一枚十萬年前的人牙化石,鑑定為「早期智人化石」,稱為「昭通人」,這說明昭通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
往後看:戰國、西漢時代,昭通區已進入了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本區的鎮雄、巧家、水富、魯甸等縣,都發現這一時期的文化遺蹟。而在昭通壩子周圍,這一時期的古墓群就有四處。已發掘的灑漁營盤村古墓群,在一千二百平方公尺內,就有墓葬一百六十個,出土陶、銅器八百餘件。都是東西向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地。學者就墓中發現的銅笄,及出土的陶、銅器物比較析分,與「滇」和「夜郎」文化,有相似處;但也有不同處,是一種土著的民族文化。若按史記西南夷傳所說:「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加以衡量,應該是「靡莫之屬」的民族文化。我中原文化,也是在這一時期,由植根發榮,進而開花結果,這與它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係。
昭通滇川黔的交通樞紐
從地理的位置看;昭通市位於雲南的東北部。區內雖是重山間阻,複水橫流,關隘四塞,形勢險要。但地處雲貴川三省的結合部,一直是雲南溝通中原的交通樞紐,素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的美稱。更由於雲南的東南與泰國、高棉、寮國、越南接壤;西南與緬甸為鄰,越緬甸、西藏可到印度。而昭通成為開闢西南絲路的先遣站。史記西南夷傳曾云:「及元狩元年,博望候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入市』。……於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國。至滇,滇王嘗羌乃留。」(按身毒即印度)具見西南絲路,係先從民間開始的。昭通的文化資源豐富,與交通開闢自然有關。
由於地理上的優勢,昭通向來是中原經四川進雲南的重要通道將來也應從這一方面發展。在過去昭通是必經的路線,計有:秦漢時的「僰道」(五尺道),漢晉時的(朱湜道),唐時的(石門關道),元、明、清的「昆宜線」。
漢武帝時通過往越南的「南夷道」,漢、晉及唐稱「牂牁江道」,元、明、清發展為「昆貴線」和「昆瀘線」。
南宋時興起來的「邕州博馬道」,其路線經過昭通者有二:一是由滇池地區往東北,過會澤、昭通、大關、鹽津而入宜賓;一由昭通、威寧、水城、安順,然後循北盤江,進廣西,再自紅水河航行到桂平,由潯江經梧州,入廣東西江而至廣州。
元、明、清三代各路驛站,在雲南境內的交通要道設了七十八個站(馬站七十四、水站四),多數是沿古道設置的。
我的故鄉鎮雄縣,在西漢時為南廣縣。在古時的交通,是屬於「南夷道」系統。元代馬可波羅,由大都(北京)循驛路經川南會理鹽源一帶,至今昆明;再西行經大理、保山至緬甸。從緬甸再轉回時,係經由今紅河州北上,到昆明,由昭通過鎮雄,至宜賓,再回北京。在馬可波羅的遊記中,稱我鎮雄的這一帶為「禿落蠻」州。
目前經昭通的公路,是滇川公路,起自昆明,經尋甸、東川、昭通、鹽津至宜賓,全長七百六十二公里。而川滇東路,則起於昆明,經曲靖、宣威、威寧、赫章、畢節、赤水以入川至瀘州、昭通有路通威寧以連繫。鐵路尚未至昭通境。至於空運,原有飛機場,現正擴修中,聞將於兩年內通航。希望不要再延展。
馬幫是特有的貨運組織
馬幫是雲南特有的貨運組織,以騾、馬為重要的交通工具,而加以集體化,大約是公元四世紀(南北朝時代)開始,一直風行至中華民國初年。活動的範圍,包括雲、貴、康、藏區域,並擴及附近的緬甸、四川、廣西等地。 馬幫的組成分子,係由同道經營的朋友、親戚、鄰里為幫友,組織起來,互相照顧,對外合為一體,對內分工合作。
馬幫的組織,有掌幫、有鍋頭、有班、有把,每四匹馬或騾,編為一把,由一位趕馬人照顧。六把以上為一班。鍋頭是馬幫中的基本單位,不管人馬多少,共同組成一伙食單位,領導人通常為趕馬的老闆。掌幫的全體的統領,也有稱為總鍋頭的,由鍋頭中公推一位資深而負眾望的人,義務領導全幫,執行議定事項,排難解紛,處理偶發事件。尖哨為馬幫行進時的前導,負責路況觀察,地形識別,安全防護,明瞭前途狀況,傳遞消息,如軍中的斥候兵。馬也有馬頭,普通的是「頭騾」裝飾與食料均各有不同。
馬幫行經的路線,有的是高山峻嶺間翻越,須經峭壁千仞的棧道,或羊腸小徑,過大河,越險灘。有時還要防野獸的侵襲,防強盜的搶奪,因是馬幫都有武裝,而其紀律,嚴於軍隊。大的馬幫有騾馬二、三百匹,小的也有七、八十匹,不嚴也難維持。連行事也有規律,說話有忌諱,膳宿也有規矩。
以行為為例:趕馬人成年屢月在外,終日嘻嘻哈哈,跋山涉水,唱山歌調笑,但「採野花」(近女色),卻是大忌,絕不准犯。
以吃飯為例,吃飯或作兩路縱隊,或圍成圓圈,將飯鍋,置於鍋頭的前面,以表示鍋頭是掌鍋者。湯盆在飯鍋之旁,進食時必須小心,湯匙用後絕不可仰放在盆裡,認為仰放為漂,過河涉水必有危險。
以說話的忌諱為例:如「飯」與「犯」同音,改叫「謾」;(柴)與(豺)同音,改稱(站桿);(筷)與(劊)同音,改為(幫手);(抱東西)的(抱)與(豹)同音,易為(樓);其他尚多。
由於馬幫組織嚴密,對外有信用,一直很盛行,在辛亥革命(一九一一)至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二三)期間全省有一萬九千多匹馱馬,從事運輸。由昭通運往宜賓,約九百四十五公里,行程二十四天。去時主要的是運茶葉、棉紗、布匹、百貨;由宜賓回時,運往昆明出口緬甸的物資,主要的是川煙、絲綢、桐油、皮革等。
抗日戰爭開始,內地大城市,相繼失守,昆明成了後方的重鎮,車輛供不應求,馬幫又再度興盛。政府並設驛運處,從事管理。路線擴充至十七條,省內九條,計有二千九百七十餘公里,全省馱馬達四萬三千餘匹。據雲南省驛運管理處民國三十年的統計,馬幫馱運的貨物,單是昆明至宜賓的這一線,每月平均運量,最高時可達五、六百頓。
馬幫這一歷史悠久,與國計民生都有大貢獻的制度,雖然因公路運輸的發達,成為陳跡,但馬幫美好的印象,依舊留在這一代雲南人的腦海中,也留在中南半島上生活的人心中。值得我們當作交通文化的一部份來研究,雲南的畫家施廣(南施)先生,善畫馬,應人的求,畫了不少幅,以馬幫為題材的畫,我應他的託,為之品題的不下十幅。其中有兩首馬幫吟,是為應祝高雄雲南同鄉會成立而畫;有四首是為參加錢南園先生二百五十一歲誕辰展覽而畫,對馬幫的組織與貢獻,均曾道及,茲依次將題句錄後,以為本文的結語。
其一
山高江險古滇中,車馳船行難遠通。
端賴馬幫為管道,盈虛調劑使民豐。
掌幫班把謹嚴制,尖哨鍋頭善盡忠。
平日商團歌綠野,戰臨浴血展雄風。
其二
茅萌滇洱移高雄,桂子蘭孫成大叢。
團結一心歸策馬,迴望三迤聯征鴻。
畫家識得思鄉意,風貌敷陳褚墨中。
旨顯車如流水世,猶懷山谷馬如龍。
其三
糾合駿足躍南天,富國裕民擔一肩。
越嶺翻山循鳥道,渡瀘涉水雜鷗間。
披星戴月尋常事,踏雪破霜亦等閒。
席地慕天度永夜,狼嗥虎嘯為催眠。
其四
解意頭騾開道先,如軍有將號令嚴。
掌幫班把異功能,尖哨鍋頭責益專。
待旦枕戈維信譽,衝鋒陷陣勇爭前。
為圖鄉粹表誠敬,意馬心隨金碧間。
下、探東晉墓畫靡莫文化遺址
墓室壁畫 歷史價重
在昭通我們參觀的第二處古蹟,是東晉霍承嗣墓。這墓與一般古墓不同的地方,是墓壁有畫,墓內有字。這墓是在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三)春在昭通縣城西北后海子中寨發現。於民國五十四年(一九六五)冬拆遷至縣城內原文廟(現昭通師範)裡的「東晉霍氏壁畫專室)。
墓坐北向南,形似穹窿,頂如覆斗,全用石塊鑲砌,高約二‧六公尺,南北深三‧○五公尺,東西寬二‧八公尺,前面南方有石門二扇,可以開閉,門外左右各有一小龕。墓內頂端正中,鐫有一倒垂似瓜形的石質圓雕。頂與四壁的條石,糊白色薄石灰一層,用墨同彩色描有壁畫。
墓主霍承嗣,生前曾任建寧、越雋、興古三郡太守,南夷校尉、交寧二州刺史,封成都候。這人的事跡,是研究東晉時期,雲南與中原關係,以及彝族淵源等重大問題的實物資料。這壁畫在我國壁畫發展史和繪畫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參觀的時候,很認真的看,並匍匐進入墓穴,看穴內的字。
壁畫分層,中隔雲紋,上層神仙故事,下層描繪墓主的現實生活,四壁是四個不同的畫境:
北壁(正面)的上層是雲紋舒卷,遠方有人騎馬張弓逐獸;近處三朵蓮蕊初綻,中有長蛇纏龜,狀似博鬥。下層之中,為墓主畫像,高五十公分,朱唇稀鬚,紅袍黑帽,盤足而坐,右手執扇。其左上角,有八行墨書,敘其經歷,與葬蜀郡,改葬經過。其左右均分兩層。左上有一「紅纓旄節」,下一侍從捧物,再左有儀仗架,列兵器十二件。右上四立侍從皆捧物,像較大,一跪較小;左右下各七人像較小,如練武狀。
東壁上層,中一虎狂奔,四方有鳥,如雉、如隼、如鶴。虎上有「左帛虎」三字,尾有「宣兵口」,前有圓形,係符號,後有一樓閣,旁一小鹿,前有「番鹿」二字,旁有石闕,題「厥」字。下層分兩排:上排執紅幡武士十三人,皆黑褲,分著黑、白、黃短裝;下排為騎士五人,有犬奔其間。
西壁上層中鳥龍,前有女,左手執草,墨題「玉女以草授龍」,朱書「玉女窺窗而視」,字下有黃色梅花鹿,側有花卉高與字齊。龍右題「右青龍」,左有鹿二,尾上立隼,下有虎,並有朱題「虎」、「鹿」字樣,龍尾後有牌坊式建築,額寫「龍樓」,樓上鳥,一立一飛。下層分四排:第一排為武士十三人執曲柄長刀,穿短衣長褲,衣有紅、黃、灰、藍等色,帽褲皆黑,第二、三排為披氈、赤足、蚪頭人像二十七人,似為漢彝族組成,第四排為騎士四人。
南壁上層,雲紋外左為一紅色鳥,隸書「朱雀」二字,右為一馬,左右有圓形圖案四。下層中為一屋頂,其西南側有一守衛武士,旁書「中門候」三字。左有紅色似「火」「米」字的符號並排,再下有較小的馬與虎,已殘缺。
東晉霍墓壁畫發現後,研究評論之作甚多,昭通謝允鑒(飲澗‧名文冏),從發現至保護,盡力最大,所著昭通東晉墓壁畫記,詳述原委,詮釋畫面,引經據典,我對畫面的認識,得力於此者甚多。晉寧方樹梅(臞仙),題昭通新發現霍彪墓室壁畫詩,對畫的內容、價值及謝氏的盡力,曾有定評,兼及孟碑‧詩云:
昭通名郡漢朱提,大姓人才盛一時;
東漢孟璇惜早卒,經子兼通稱名儒;
墓碑淵雅書隸古,謝君補闕釋群疑。
蜀漢挺然有霍峻,子孫三代仕於晉;
彪也刺史領二州,成都縣候昭忠藎。
卒後改葬到昭陽,墓室壁畫何皇皇;
五偺短鬚正端坐,仕歷簡要書其旁。
四壁上下軍威樹,歷史價重光南土;
部曲社會表當年,謝君考古滇乘補;
嗚呼,謝君考古滇乘補!
神游龍洞 暢敘鄉情
段部長復華為我們安排的日程,有一節目,是遊大龍洞,這裡是昭通八景之首──龍洞吸月。鎮雄至昆明,經大龍洞,總要稍微休息,恢復疲勞,再入昭通市區,能舊地重遊,本是一件大快事,但為時間所限,不得不取消,只有藉兩副對聯來引起一些回憶,神遊一番,聯是清代李崧甫(昭通人)所撰,原文是:
生面別突閉,看峭壁骨聳,怪石乳懸,問誰雙手撐天,劈空此玲瓏一洞;
塵氛都不染,俯孤嶼泓清,寒潭泉潔,仗茲源頭活水,流出去灌溉萬家。
何處見蓬瀛?恐海上仙山,不饒斯清幽勝景;
此間來觴詠,聽潭中泉水,別添出絲竹佳音。
昭通地區出捲煙,「雲煙」在國內成了搶手貨,價格高於洋菸,昭通煙廠,年出產六十萬箱供不應求,有少數人利用特權,官價買進,黑市賣出獲利甚豐。「雲煙」與「雲酒」齊名,中共輕工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長,全國知名的發酵工業專家秦含章,曾作詩讚揚說:
雲南物產貢京城,雲酒雲煙並有名。
低度濃香風格正,原糧節約是真情。
我們第三個參觀的地方,遂選定昭通捲煙廠。
昭通煙廠,設在鳳凰山麓。工人已經放假,假期是年十月八日起,至明年一月,為期三月,照樣領工資,還有加班費。據說照中共有關部門的規定,生產的數量依照許可的數量,不是照市場的需要,廠要求增產也不可能,因為如因銷路好而增產,他處地方的工廠,就會關門云云。
工程師帶我們至生產部門參觀,據告多數機器,都是美國報廢的機器,用十分之一的價款購來後,加以改良,因此只要半年就可收回成本。
離開煙廠轉到民族中學時,學生也已下課,教職員下班,學生正吃晚餐,每人持一漱口缸自行往廚房前盛取,不識是否經常如此。我們自行在學校巡迴一轉後離開。
我們申家在昭通工作的,有六、七家,晚間應邀在慶武家餐敘,慶武在地區工商銀行任副行長,到家正叔,慶國、慶強弟及時清、碧英侄等,大小共十餘人,談風都集中在如何轉變我們鎮雄人,愛做「家鄉寶」的觀念,應多向外發展,減少人口的壓力。
上菜時一望完全是鎮雄風味,想不到離開鎮雄,還會享受到鎮雄味,一問才知主廚者是還在軍中服役的時躍侄。我鎮雄雖列為特困縣之一,但由於歷史悠久,飲食過去頗有特色。記得前兩年,曾接一陌生女士的電話,她自我介紹是廣東人,曾到鎮雄,有人託她向我問候,問她到鎮雄作何事?她答:「訪問小吃做法」。只聽過這人清脆的聲音,幽雅的對答,沒見過面。我向來不重吃,老年茹素,我只知道過去鎮雄有一種人造蛋,用南瓜子做蛋黃,用豆腐做蛋白,在大江南北和台灣都沒見過,不知上了她的食譜沒有?
晚餐後放映了一段鎮雄廣播電台為我製作的「故鄉情」,這一段紀錄片,是以我在故鄉捐建「南廣學園」為重點。臨別慶國送一首詩是:
兩番跨海故鄉行,四十餘年遊子心。
皓首歸來山水異,俊彥老去壯懷新。
學園一舉輝南廣,儀範千秋勵後人。
待到里中桃李笑,瓊林宴上說英名。
慶祥、慶國送一詞說:「一重水一重山,風波道坦然,壺中別有天」。
靡莫遺址 文藝多姿
孟碑和霍墓,在昭通只是文化資源的一小部份。全區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二十多處,出土具東南文化特點的有段石;有氐羌文化特點的磨光和夾沙墨陶;有中原文化特點的半地穴式房墓和長頸尖底瓶,據此可推測當時就與中原、西北、東南沿海有聯繫。
再向前為:在昭通市郊過山洞,出土了一枚十萬年前的人牙化石,鑑定為「早期智人化石」稱為昭通人,這說明昭通也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地區之一。
往後看:戰國、西漢時代,昭通地區已經進入了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在昭通壩子周圍,這一時期的古墓群,就有四處。已發掘的灑漁管盤村古墓群,在一千二百平方公尺內,就有墓葬一百六十個,出土陶、銅器八百餘件。都是東西向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地。學者就墓中發現的銅笑,以出土的陶、銅器物比較分析,與「滇」和「夜郎」文化,有相似處;但也有不同處。若按史記西南夷所說:「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加以衡量,應是「靡莫之屬」的民族文化遺址。
昭通地區由於有悠久歷史背景,鄉土文藝也極豐富且多姿。經過搜集、整理、編印的結果,已有各族民歌三千五百餘首,各種器樂曲四百餘首,各類曲藝三百餘首;民族舞種四十個,二百三十餘個舞蹈,樂曲三百六十餘支;昭通地區花燈戲,端公戲音樂三十餘萬字。這些由於時間的限制,只是耳聞,不能目睹。心領神會,惟有下次再來。
按幼時由故鄉鎮雄至昆明讀書,曾三經昭通,須步行十八天,其中十六天每天六十里,一天九十里,一天一百二十里,例須去時須在昭通休息二日,會澤一日,需二十一天始到,民國八十年十月與時勻第二次回鄉探親,去時取道貴陽,歸時從昆明,曾繞道昭通,本文為歸來所作。八八年十月二十九日補述。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9期;民國88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