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雄人的迎娶習俗
作者/熊光勛
我雖是土生土長的雲南鎮雄人,因為離開家鄉很早,知道鄉土民情並不多,不敢妄談故鄉的民風習俗。
但為了懷念故鄉的婚禮,就拋磚引玉,大膽地介紹迎娶習俗。
我們知道,結婚是人生中的大事,迎婚習俗也就不能等閒視之。
在新娘未過門的前幾天,男方家就開始張燈結彩,一片喜氣洋洋、所以辦一樁喜事,至少熱鬧三天。
一、花宵:這天是男方的花轎到女方家迎親的日子,如果新郎不能親自到女方迎親時,由押禮先生向女方家長說明原因。
在花宵的晚上,新郎要應酬一些具有傳統性的活動:首先掛紅,請一位多一帳多壽多子孫的人巷新郎掛紅,用紅布十字交叉佩於新郎身上,口裏唸著:「一條紅布沒多長,伸手拿來纏新郎,自從今夜佩掛後,代代子孫狀元郎。」
新郎披上紅布,拜祖先、謝親友。在中堂神位前放一張草蓆、一個枕頭,向列祖列宗行三跪九叩首大禮後,便開始答謝親友。
以唱名方式,按輩份分別一個一個在事先紅紙寫好的名單上,哄出受禮者大名。
如:張某某姑丈,請受花宵禮,新郎先向神位行三叩首大禮之後,再向受禮者行跪拜禮,但不能白白受禮,得給見面禮(紅包),接著,請王某某舅媽受花宵禮,舅媽手頭不方便,回話過來,免禮。
餘此類推,拜完為正。
拜畢親友,開始逗樂,在中堂擺上少許切成一小片小片的猪腰猪肝,一壺酒。陪新郎飲酒吃猪腰猪肝,要說四言八句。如:「新郎生得短多多,坐在堂中笑哈哈,不吃酒來不吃肉,是怕婆娘拉耳朵。」又如:「一條板凳沒多高,新郎坐在半中腰,自從今夜坐過後,明晚開始疊高高。」再如:「一張桌子四個角,上面擺的是吃貨,會說笑話吃猪腰,不會說話從下面穿過。」
以上都是逗樂解悶的笑話,粗魯一點無傷大雅,但不能太下流。
最後,如;「一條板凳三尺三,新郎坐在紫金山,自從今晚坐過後,兒子兒孫中高官。」於是皆大歡喜。
二、正酒:顧名思意,場面十分熱鬧,遠遠傳來喇叭聲,左鄰右舍前來爭睹新娘廬山真面目,花轎抬到堂屋大門前停下,轎夫討賞(紅包)月老(媒人)掀開轎簾,扶新娘出花轎,同樣放一條草蓆,兩個枕頭,媒婆又將新娘扶進屋裏跪下,新郎站在左邊,開始拜天地回車馬。
拜天地回車馬時關上大門,司禮的人說道:「日吉時良,天地開張,新人到地,車馬還鄉,娘家車馬請轉去,婆家車馬出來迎,天無忌,地無忌,年無忌,月無忌,日無忌,時無忌,姜太公在此,諸神廻避。」又說:「一拜祖先」,新娘跪著不動,由新郎行禮即可,拜視以後,打開大門,新郎新娘調轉來頭向外:「二拜天地」拜完天地,「三拜高堂」高堂即父母。「夫妻相拜你送入洞房」鞭炮聲不絕於耳,由一位童男一位童女秉炷在前面引導入洞房。
三、鬧洞房:雖說三天不分大小,其實鬧新房年青人才有心情,由於家鄉婚姻保守,僅憑媒說之言,父母之命結合,新郎新娘未婚前,不能照面,鬧房時比高低、親嘴,使他倆哭笑不得,太過份,長輩要自動解圍。
四、待後家:後家旨送親的人,酒蓆,除了人九大碗添了一個蹄胖,土語叫「胖」專門款待女方家人,當然請他們上坐,難怪俗話說:缺齒老太坐上蓆,體面無涯(牙)。
以上是家鄉純樸的迎婚習俗,代代如此,這是促成歷久不衰的文化傳統,它能代代租傳延續到兩千多年的今天,真是難能可貴,但不知共匪統治大陸三十年,今日的中國大陸還能容許行周公之禮否。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09期;民國68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