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街的民風民俗
作者/馬榮柱
文明街位於昆明市區中心地帶,它與正義路、甬道街平行。在這裡開展的商貿活動,有著邊疆地區的特色。
花臉殼和大關刀
早春時節,就是文明街最為熱鬧的季節。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沿街兩側或地攤上,擺滿、掛滿娃娃們喜愛的各種年貨、玩具。尤其是仿京戲「武打兵器」制作的大關刀、寶劍、長茅、弓箭;還有制作精美的京劇臉譜花臉殼。我們在兒童時代,對關公、張飛、蔡陽、黃蓋、李魁、司馬懿等等臉譜就有些熟悉,都愛選色彩艷麗的「大花臉」。家長作為過大年的禮品送給小朋友時,都要戴上花臉,要上關刀,無內容地哼哼幾句。這可是最快樂的節日啦!回家還要和其他娃娃比試,打鬧累了,才把「花臉」掛起來,聽父親講花臉所代表的人物、性格、歷史;是忠臣還是奸臣等等。《古城會》、《水淹七軍》、《走麥城》……,都是從文明街臉譜擺設、銷售中聽到的、學到的、懂得的。文明街春節玩具,真真可以稱得上琳琅滿目,一片生機,一方故鄉情。
鬧元宵時的燈,這裡應有盡有。制作也有特點。白色的兔燈,兩只長耳朵,下面用泥團垂住,掛在頭部中間。用大銅錢粗的松枝,鋸成四個鈷輓。把兔燈點燃了,牽著走時,長耳朵還會前後搖晃呢!再有燈籠、(圓的、長的)跑馬燈、八角燈、菱形燈等等,這是提著的。還有猴燈,是舉著玩的,猴子要著金骨捧,坐在蓮花上。燈點在蓮花中間,金骨棒用一條細篾,背在猴子後面拴牢。一舉燈,猴子就靈活的耍了起來!贏得娃娃們一片喝彩!一九三五年蔣介石、龍雲在雲大會澤院前看娃娃們的提燈會,我就是舉著猴燈去參加的。
春風拂面時,青少年愛放風箏。除了請大人動手扎一個風箏,如不成功,「風箏不起,跑爛鞋底」。那文明街就有大小不一,式樣新穎,繪畫造詣極高的風箏出售。最常最便宜的是歪桃(頭部像真桃微從一邊偏歪)。如果有成掛的絲線或棉線,就要買會響徹雲霄的板瓦、眼精會翻轉的蜜蜂、節數長達三十多節的蜈蚣。人物風箏也不少,有彌勒佛、壽星、觀音、哪吒(暫把佛爺們歸在人物類)、關公、劉備。賣人物風箏姓蘇,人稱「蘇風箏」。這是一位四十多歲的長者。他出售的風箏,在「翅膀」上蓋上私章──這是「包換來回」的信譽標誌。彩畫也很細膩,衣服的縐紋、鬍鬚、手腳都稱得上栩栩如生。不少成年人老人也情也獨鐘,門市的產品十分搶手!很多人願意放風箏,更願意作為藝術品珍藏!
這條居於中心鬧市區的文明街,地利都盡量發揮。大安堂南側有條二十多米長的死巷。是出售花鳥的場所,也是後來花鳥市場的雛形。初秋,這裡鬥蟋蟀熱鬧非凡。農民從近郊山區捉來金蟋蟀(背部有兩顆金點)、土蟋蟀,裝在竹筒、螺絲殼裡,用草塞上。出售時以頭型大小、能否出戰定價格。蟋蟀的身價引起了巷內用小瓦缸、鐵皮小筒擺下戰場。蟲類打鬥得勝發出的歡唱聲、蟲主的吆喝聲、觀眾的助威聲,演奏出合協的聲調和吼叫,遇上假期,最吸引中小學生們在這裡逗留。
蟲馬上市稀疏的季節,巷裡又是租看小人書的好去處。
江西名瓷和租貨業務
文明街的六、七十間舖面中,至少有三、七間經營中國瓷器。當時國內名瓷,即以江西景德鎮的最為有名,為一般中等人家、居戶大量選用。如大些的食品店仁和園、飯店東月樓等等,尤其是昆明人喜歡吃的過橋米線、滷餌塊,均需用大磁碗(昆明人叫簸頭,簸字不準确,意為簸箕大的碗),用量很大。其他的碟、盅、盞、盤,顧客都歡喜選取用名瓷。當時,省內一些土窯生產的土碗,較為笨重,難瞧,不美觀。瓷器店方泰祥、運昌祥,都是江西來的客人開的。瓷具從產地到銷售,關鍵是運輸。尤其是抗日時期,從九江到昆明,交通時時受阻。但老板千方百計從鐵路、公路、水路、運來產品。因需要增加,而貨流不暢。此時此刻,他們想出租賃辦法,解決急需。昆明人辦紅白喜事,一般都不上館,而是請師傅自己做。文明街瓷碗店租賃全部辦事用品,小到酒杯,大到碗、盤,都可以租到,用後送還,破損的給予賠償。補碗的行當,也就興旺起來。
四十年代後期,瓷器店又增加了服務項目──燒字。即寫字或繪畫在瓷器上,經過二、三百度的高溫,使字畫印製在你購買的瓷器上。這成了績贈、收藏的一種手段,使瓷器的銷售再上檔次!
米麵粑粑和涼拌螺絲
文明街上的名特小吃很有名氣。
每天七點多鐘,遠郊區的彝族農民背著竹籮,裝著彝族口味的米麵粑粑,在文明街轉遊或坐在屋檐下叫賣。粑粑有個小碗口大小,是糯米飯米混合蒸熟後舂成的;不放糖也不放鹽。但吃起來感到米飯的香味,愈嚼味更濃。粑粑從竹籮裡不太潔白的紗布中取出,還有熱氣。這是三四個鐘頭前舂下的產品,彝家山寨怕是半夜就動手了。我那時上小學,大概是兩個銅板一個粑粑,再沒比這好吃的早點了。
中午、下午,街邊白色遮陽蓬(幾根竹竿撐直的)下,有賣豆花米線的,煮芽豆、涼卷粉、洋芋粑粑、烘醬燒餌塊、涼拌縲絲等等,都屬不當頓的小吃,但很有風味。比如說烘醬餌塊,是先把餌塊燒了半熟,才抹芝麻醬、辣醬,然後再直接放在炭火上烤,直到醬燒出香味,餌塊也脆了……再說涼拌螺,原料是從滇池草海中網到殼上起結的螺絲,取出仁,然後淘洗。昆明人說,「螺絲歪了用棒棒杵」。是勸人不要妄自尊大,會跌跤的。但用在螺絲加工,說明有功夫。先擠去五分錢大小的,粕在肉上的「蓋」,沖去泥沙,再用棒棒去杵。即來回杵動,盡量把它肚裡的淤泥壓去,洗淨。此時的螺絲肉白白嫩嫩,吃起來嘁嚓嘁嚓地發出響聲,味在其中了(以後污染了,得小心了)。哦,還有蒸糕,是用大口子的銅壺,米麵粉和籽放在木製的模子裡,在口子上蒸。蒸好以後取出調上藕粉,放上玖塊糖稀,昆明叫調糕。
東卷洞巷口還有一家專售油澆麵和春餅的。油澆麵很細,作料有醋、熱油、大頭菜切碎做帽子,加上蔥花,少湯。同在一家店坐下,正吃油澆麵,又端春餅來。春餅只有茶杯大小,但一個個炸得蛋黃色的「千層」餅,酥皮層層可見。放在嘴裡感到油重而不膩,香甜而爽口,這餅有甜有鹹兩種。甜的做成條,用小雜糧飯豆推成面,紅糖拌豬油做的心。鹹的心子是生熟各半的豬肉,加點筍絲、韭菜,但不放醬油,影響色澤。春餅一般在春節前後吃到。此時天寒地凍,吃些高脂肪的美味佳肴,也是身體的一種需要!
舊貨市場
夜幕降臨,在文明街擺設古董、舊貨市場(以出售舊衣褲,蓋墊棉絮為主)。一個個攤位幾乎占到街中間,只留下單人足跡之處。地攤上出售的其他東西就多了。有名貴的打上「乾隆年製」紅色印章的古瓷。有各個時期製造的銀幣、銅板。有手鐲、玉佩、玉圈;還有稱得上「古」的字畫……,成交前都是海闊天空的侃價。但主要一條是靠你的慧眼鑒別商品的優劣,不然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吃後悔藥就沒那個日子了!
舊貨市場有調劑餘缺,補上某些產品真空的一面,實為手頭緊促的人的歡迎,也有收藏的,牟取暴利的非法行為。再者,臨近解放,昆明地區抽吸鴉片的人與日俱增。文明街的舊貨市場應運出售全套吸鴉片的器皿。略數一下。從煮煙的小銅鍋算起,裝煙的盒子,帶玉咀的煙槍、煙斗、打煙泡用的煙釬……《林則徐》電視中,已揭露了禍國殃民的鴉片危害。文明街助紂為虐,更可怕的是在這裡公開交易而無人干涉或取締!
文明街還有賣一種薄玻璃製品,叫「崩洞」(現在還可以在街上看到)的,據說,它的聲響可帶來吉祥。以至長久長久,在這裡「崩洞」聲不絕於耳!尤其是過年時,這是一種節令的「演奏」!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9期;民國88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