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昆明街名的變遷

作者/東江 

昆明的街名,幾十年來,有了許多變化。我雖然是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的昆明人,但新修街道馬路叫什麼名字,我也說不清,因為昆明市區的不斷擴大,就是親到城外看看,我也難以指認了。這裡,我僅說說昆明城裡和城附近的街名,以及有關街道的一些變遷。

昆明現在的街名,有許多是由舊時的幾條街的街名合併而成的。如今之武成路,從東到西,是由原來的土文廟街、城煌廟街、武廟街、小西門正街合併而成。今之正義路,其北段是馬市口,接下來是四牌坊、三牌坊、大南門、三市街。三四牌坊,過去人們也把它哄作街名。馬市口現在叫正義北路,三市街叫正義南路。但民眾仍然叫馬市口、三市街。從馬市口到近日公園這一段,已經拓寬了街道,建起了六七層,乃至十幾層的舖面樓房,栽上了行道樹。今六五一路,是由北起的勸業場,往南的福照街、西院街、甘公祠街合併而成。在三十年代,西院街併入福照街,一九八二年才改為今名。威遠街是龍雲在雲南執政以後才取的名,因龍家就住在威遠街。其西段一直叫藩台衙門,東段叫白鶴橋,今之南昌街眸老郎宮,威遠街東段盡頭處的橫街原來叫繡衣街(今改名為護國北站)。昆明陳榮昌先生出了一幅對聯的上聯,要人們對下聯。上聯是:「老郎穿繡衣,騎白鶴飛過綠水;」要求以昆明的街名來對。(綠水河分大綠水河和小綠水河均在報國街尾),但所對都不甚貼切,因此沒有流傳下來。

以舊時的官府衙門、廟宇寺院來取的街名,都逐漸更換了。所未改的如甬道街、府甬道,只留下了衙門的痕跡;還有文廟街、西岳廟、東寺廟、西寺巷、盡忠寺坡等已為數不多了。

舊時還有以行業來取街名的,如木行街、繡衣街、賣線街(今華山西路),珠市橋(今寶善街,民國初年多有四川人在此賣「燒料」珠子的)、熟皮坡(今長春路中段)、臭皮街(今金牛街)多是製革的,大概除木行街外,也都改了名。

有些街道雖沒有以行業取名,但有些行業相對地集中在一些街上。如二纛街(今民生街)是製作和售賣銅製品的,叫銅匠舖。製作銅壺、鍋、墨盒、菩薩之類;三纛巷(今民權街)是棺材舖居多;福照街、西院街上,中低級的縫衣店約佔三分之一左右;文廟直街是帽子舖和象牙雕刻舖;文廟橫街多是寫字舖;文明新街有一二百古董攤,形成了夜市。玉溪街原在近日公園西南面,現改建為小公園。玉溪街上有一二十個玉溪口味的飯店和飲食攤,入夜十分熱鬧。日用百貨大都集中在正義路中段。抗日戰爭時期,昆明市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三四十家銀行都集中在南屏街。上面說的行業分佈情況,現在都改變了。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昆明市私人開設的商店日愈增多,街道上的行業似有重新組合的趨勢。為現在的文廟直街幾乎全是製作和售賣招牌、標牌、和各種標幟的店舖;甬道街已是昆明市最大的花鳥市場,除花鳥外,還出售鳥籠、花盆、金魚、各類漁具以至貓、狗、飛鴿等。

昆明街巷的命名,大多含有吉祥,福祉、太平、興旺和激勵向上的意思。如吉祥巷、如安街、五福巷、如意巷、正義路等。再就是反映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以及自然風光景物。如護國路、靖國橋、光華街、華興巷(在今如安街,原名滿洲巷)長春路、大觀街、翠湖周圍的東南西北路,圓通山腳下的圓通街就是。

靠近城邊新修的馬路,是新取的路名。在五十年代初,由小東門向南到大東門,再到小南門,這一段的城牆都拆除了,修了一條林蔭大道取名為青年路;從近日樓(已拆除)到小西門再轉而向北到大西門,也都拆了城牆和城樓,原來的萬鍾街、南城埂腳也都沒有了,建成了馬路,取名為東風西路。由南屏街向東延伸,跨過盤龍江,穿過太和街,修了一條筆直的約兩公里長的馬路,取名為東風東路。盤龍江上架起了一座大橋,名叫南太橋,因為橋西是南屏街,橋東是太和街,這座橋是以這兩條街的街名合併起來取名的。去年,昆明市政協提出了建議,現已將南太橋改名為護國橋,並在橋上立碑為記,敘述雲南護國起義及大橋改名經過。

自貴(陽)昆鐵路和戊(都)昆鐵路修道後昆明火車站建在南密,南密離金碧路與拓東路交叉口的塘子巷約二公里。新闢了一條馬路叫北京路。隨著昆明城市建設的發展,把北京路一直經北延伸,經太和街、交三橋、環城東路,直到小東門外的穿心鼓樓。統統改名為北京路。原太和街、環城東路已經拓寬。至此,東風西路、南屏街(已拓寬)、東風東路這一線,與北東路一線,就成了昆明市由東到西,由南到北的兩條主要幹道。在這兩條路上,林蔭夾道、高樓迭起、商業輻輳、車水馬龍,加上外環的多少住宅小區,使昆明市改變了原的風貌。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2期;民國81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