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文物古蹟述略

作者/陳開國 

《雲南文獻》第二十期刊載了周爾新先生的《春城去來》,如實報導了昆明的城市面貌和名勝風光,受到海峽兩岸鄉親故舊們的關注。筆者一九四九年曾一度到台北,返回大陸後,對這裡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蹟、民族風情、深受陶冶;加之「夏無褥暑,冬不嚴寒」,便定居於此。近十餘年來,又從事本地區的文史研究,結合實際參觀訪問,略有所得,爰撰斯篇,就昆明的文物古蹟,略述梗概,以饗讀者。

清代歷史學家顧炎武曾說:「觀喬木而思故郡,考文獻而愛舊邦」。回顧一下昆明建城的歷史,可以激發熱愛我們中華民族和海外赤子思鄉懷親之情,是有其積極意義的。據近年考古發掘文物研究,早在三萬年前滇池東岸就有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呈貢龍潭山發現舊石器時期古人類化石(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滇池周圍又發現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三十多處。這些文物出土,都是與昆明市有密切關係的。之後,根據歷史記載「莊蹻開滇」,建立滇國,則為過去和當代學者所公認。古滇國從何時起,雖無明確記載,但學者們多認為不會晚於公元前二百八十年。滇國存在的時間有多久?華陽國志‧南中志說:「傳數百年」,到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一○九年)設益州郡,看來作為戰國時期的滇國,至少存在了一百七十一年。但此後的滇國並沒有被滅亡。《史記‧西南夷傳》說:「於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印,復長其民。」滇國作為漢代的封國,又存在了一百年左右,一直延續到西漢末年。昆明當時就是滇國的都城,城址在今普城一帶,這是被出土的「滇王之印」金印和發掘出來的晉寧石寨山滇王墓葬群(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證實了的。可見滇國從戰國一直延續到西漢晚期。滇國燦爛的青銅文化,在世界上被嘆為觀止。滇國在歷史上存在了約三百年,在這期間,昆明既是滇國的都城,其存在也不會少於三百年。

此後,在唐宋時期,昆明是作為南詔、大理的陪都和實際統治中心。南詔所建拓城(今昆明)稱「東京」、「上都」,大理稱善闡城為「東京」、「別都」,長達四百九十年之久,直到元憲宗四年(公元一二五四年)兀良合台「拔善闡,得具智以獻」,大理亡。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公元一二七四年),設雲南行中書省,封梁王(或雲南王)為全省最高統治者(今昆明市西山區的三清閣為梁王避暑行宮,已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委派平軍政事賽典赤‧瞻思丁為地方行政長官,「行省雲南」。元設行省,即改中慶路為昆明,是雲南省省會。當時昆明的城建規模和文物昌明,據《馬可波羅行紀》記載,已經「係一壯麗的大城」了。

到了明代,楊慎(升庵)謫滇,所作《二月八會留別》詩云:「東台北道苦相留,花月春城月色悠。錦傘夫人雙輾轉,金冠太子四門遊。九枝燈上開華宴,百戲棚中奪彩籌。乘興佳期殊不遠,綠波紅島更輕舟。」記述了當時昆明的盛況,並且第一個把昆明稱為「春城」。

明末清初,昆明還是南明桂王永曆政權的「滇都」。永曆帝的皇宮,先設在貢院(今雲南大學),後遷至五華山,延續到清順治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八年)才滅亡。

清仍明制,設管轄雲貴兩省的雲貴總督和雲南巡撫,治理全省。昆明從那時起至今一直是雲南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綜上所述,從歷史記載「莊蹻開滇」,建立滇國到漢武帝元封二年設益州郡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就是從南詔於公元七六五年在今昆明城中區建立拓東城算起,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時間,因此,昆明的建城歷史和民族文化是悠久的,歷史文物古蹟是十分豐富的。結合辛亥革命「昆明重九起義」和討袁「護國首義」等的光榮史蹟,加上四季如春的綺麗風光,國務院於一九八二年二月八日首批公佈昆明為國家級的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昆明設市是民國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當時還保留昆明縣,轄區很小,到一九四九年,人口也僅二十八萬餘人。此後,昆明得到較快較大的發展,到一九八一年,轄區擴大為盤龍、五華、官渡、西山四區和呈貢、祿勸、路南、宜良、晉寧、嵩明、安寧、富民八個縣,共一五○○○多平方公里土地,有人口三百六十三萬多人。這個嶺展和變化,無疑是極其鉅大的。

國務院公佈昆明為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十年來,政府對昆明地區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的文物古蹟進行了整理、修復和保護,其中重要部分,並經各級政府正式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給予法律的保護,還對許多重要的古建築、紀念性建築和風景名勝古蹟,予以開放,以利於發展旅遊事業,和對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據筆者所知,在昆明市公佈為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四個:其一是盤龍區的地藏寺經幢,又名大理國經幢,俗稱「古幢」。是大理國(公元九三七│一二五三年)布燮(職宦名)袁豆光為超度都闡侯高觀音之子高明生所造。幢作塔形、七層、底面呈八角形,通高八‧三○米。造型優美,雕刻藝術精湛,突出了密宗佛教造像的特點。此幢記敘大理政權的史料,反映了鄯闡(今昆明)與元朝的關係,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其二是五華區翠湖西承華圃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講武堂始建於一九○九年,原係清朝培訓新式陸軍軍官的學校。該校部分教官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員,教師在學員中發展先進分子參加同盟會,使講武堂成為當時雲南革命力量的重要據點,在辛亥昆明重九起義和討袁護國首義中,都起過重要作用。其三是官渡區的太和宮金殿。殿為明朝雲南巡撫陳用賓於萬曆三十年(公元一六○二年)創建,仿湖北武當山金殿,供奉北極真武上帝。現殿乃清康熙十年(公元一六七一年)平西親王吳三桂所造。金殿作重擔歇山式,全部用銅冶鑄。殿內所奉神像、幃幔、台座等,亦用銅澆鑄,是研究明清以來冶金鑄造技術的重要資料。其四是西山區的聶耳墓。聶耳一九一二年出生於昆明市通道街七十二分(聶耳故居列為盤龍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聶耳在抗日戰爭前以高昂的革命激情,譜寫了《義勇軍進行曲》等三十餘首革命歌曲,集中表現了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堅強意志,被譽為「人民音樂家」。一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在日本藤澤市鵠治海濱游泳溺水遇難。

在昆明市轄區縣內,被公佈為首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除上述外,尚有盤龍區的東寺塔,五華區的西寺塔、雲南貢院(含會澤樓、映秋院)、「一二、二」運動四烈士墓、中共雲南省委建黨舊址朱德舊居、唐繼堯墓、官渡區的金剛塔、朱德贈映空和尚詩文碑、賽典赤、瞻思丁墓、王德三吳澄馬登云三烈士墓,西山區的飾竹寺五四羅漢塑像、大觀樓、升庵(楊慎)祠、晉寧的馬哈只墓碑、觀音洞壁畫、安寧的王仁求碑、法華寺石窟、曹溪寺、連然文廟、祿勸的金沙江皎平渡口、彝漢文摩崖、三台山石刻、嵩明的藍茂墓及藍公祠等處。

被列為昆明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計有盤龍區的人民勝利堂、南城清真寺、真慶觀、銅仟(金牛),五華區的大德寺雙塔、「一二、一」三烈士殉難處紀念碑、北門書屋舊址、西南聯大紀念碑、明城牆殘段、圓通寺、聞一多舊居及殉難處、黃武毅公祠、官渡區的土主廟大殿、妙湛寺塔、黑龍潭古建築群、高廟彩塑、錢澧(南園)墓,西山區的三清閣、太華寺、龍門石窟勿華亭寺、張天虛墓、石龍埧水電站、靈源別墅(龍雲苑林),呈貢的天子廟古墓群,晉寧的北方天王摩崖石刻、盤龍寺,安寧的溫泉摩崖石刻碑,宜良的法明寺塔等處。

此外,還經昆明市屬區縣級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尚有盤龍區的文廟櫺星門、古路燈、迤西公清真寺,五華區的順城清真寺、趙(又新)公祠、重修瓦倉莊土主廟碑、李公樸殉難處,官渡區的大耳村古墓群、小板橋街場碑、關聖殿、興國寺、孔子廟、安流橋、金馬寺、金馬寺塔、法定寺,西山區的雲南太華山氣象台、倪蛻墓、里仁清真寺、觀音山觀音寺、海口川字閘、海口石城、柏希文墓、楊杰墓、陳一得墓、橫山水閘、普坪石刻,晉寧的漢益州郡滇池縣治故址碑、晉城文廟,安寧的大天窗新石疆遺址、太極山古墓群、溫泉摩崖石刻碑,富民的永定大卜橋,祿勸的普渡河橋,嵩明的青龍宮、黑龍宮、茶花王、黃龍山古柄,宜良的小龍洞水永遠碑、萬福寺、文昌宮、文廟、雲泉寺、古驛道、尊經閣、湯池渠,路南的石林崖畫、白石岭舊石器遺址、普路海牙墓、貪官許良安遺具碑等數十處。

如上所述,昆明的歷史悠久,文物古蹟豐富多姿,的確是無愧於歷史文化名城稱號。這不僅是給生活在這座古城的人們眾多的直接享受,和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旅遊觀光的中外人士盡情欣賞,大飽眼福,也為家鄉親人和旅居台港澳和海外炎黃子孫引為莫大的自豪和崇高的榮譽。

國家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蹟,一向採取了保護和建設的方針,昆明市政府也納入了城市總體規劃,制定了保護規劃和細則。但是,由於五十年代昆明擴展城市建設,拆除城牆,加之六十年代後期又發生「文化大革命」,曾導致一些文物古蹟被拆除或受到損害。其中如:袁世凱竊國稱帝,雲南人民發動護國首義,阻止了歷史的倒退,維護了民主共和,事成修建的「再造共和紀念標」、「護國門」、「護國橋」,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但有關護國文物拆除後,社會各界人士反映熱烈,要求儘快恢復,已經政府採納,並儘先於今昆明舉辦第三屆藝術節期間,將原拆護國橋上墩,移盤龍江上建造的南太橋,正式更名為護國橋,並請我省知名人士楚圖南題字立碑以資紀念。有關「紀念標」和「護國門」,也列入規劃設計,近期予以恢復。又如:原建在市中區金碧路的金馬、碧雞坊,不僅具有歷史價值,富於神秘色彩,而且一向被雲南各族人民視為吉祥的代表和昆明的象徵,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摧毀後,廣大市民要求恢復。現政府已將金馬碧雞圖案定為市徽,並規劃設計方案、選址重建。旅居台港和海外的鄉親,亦殷切希望「建坊有期,樂觀其成」。據悉,市政府正積極籌劃,近期即可修復。

當前舉國上下正加強改革、擴大開放步伐,昆明市政府決定以積極發展「三資」企業,辦好「三個開發區」,擴大「三條道路」為重點,形成全面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城鄉集體經濟和第三產業等,努力提高昆明的現代化和國際化程度,把昆明建設成為我國西南地區的經貿中心和國際旅遊城市。筆者去年七月陪同老友台灣交通大學經濟學教授歐陽正宅在滇池海埂風景區遊覽時,歐陽先生盛讚這裡風光優美,適宜開發為一現代化的旅遊渡假區,並發展為國際旅遊點。在今年藝術節期間,市政府已在海埂建成具有傣族和白族風情的兩處景觀,受到廣大旅遊者的好評。現在省、市政府正在保護好文物古蹟的同時,接受台港商投資和引進外資,開發經濟、高新科技及旅遊區的重大項目建設,並努力籌辦中國昆明出口商品交易會。這些積極措施,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心願。筆者相信歐陽教授和周爾新先生希望昆明在旅遊事業上加快開嶺,銳意經營,邁向「觀光王國」之途,必將於近期得到實現。

一九九二年八月於昆明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2期;民國81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