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的雲南交通
作者/王瑞華
交通,關係著國計民生,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雲南特殊的地理環境,發展交通對雲南乃至于中國西南地區的經濟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雲南省地處祖國西南的邊陲,位于東經97。32'至106。21',北緯,21。08'至29。15'之間,總面積三九‧四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八位。東鄰廣西、貴州,北望四川,西北隅同西藏毗連,南面與越南、老撾接壤,西部同緬甸山水相依,與三國邊界線總長四○六一公里。
從古到今,雲南一直是中國陸上通向印度和東南亞的重要門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經大理、保山、騰沖進入緬甸北部通達印度然後到達中亞和阿拉伯地區的「西南絲綢之路」──「蜀身毒道」;還有經蒙自、屏邊、河口進入交趾(今越南河內)而通達南海諸國的「馬援故道」。兩千多年中,大陸通過雲南與東南亞、南亞以及世界各國開展廣泛的政治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雲南是我國取得國際援助的重要通道,打通滇緬公路,開闢「駝峰航線」,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在大陸實行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加快雲南交通的發展,對密切大陸與東南亞各國的聯繫更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
雲南是一個高原山區省份,山區占全省總面積的九四%。滇西北的德欽、中甸一帶,海拔一般在三○○○──四○○○米,最高點為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六七四○米;滇中屬雲貴高原,海拔一般在一七○○──二六○○米左右,昆明海拔一八九一米;滇南及滇東南、滇西南為丘陵、盆地和河谷地帶,海拔在一四○○米以下,最低點為河口縣的南溪河與紅河交匯處,海拔僅七六‧四米,全省地貌雄偉奇特。有連綿數百里的高原面,如波濤起伏,重巒疊蟑;有六大水系的六百餘條支流把高原深刻切割,高山峽谷期間。在著名的滇西縱谷區,怒江峽谷,瀾滄江峽谷和金沙江峽谷世稱三大峽谷,氣勢磅礡。直插雲端的陡崖峭壁下,湍急的江水洶湧咆哮而去,谷底氣候酷熱,如浴「桑拿」,山腰清風拂面,涼爽宜人,山頂則終年積雪,滿目晶瑩。在垂直幾千米高度內,氣候和自然景觀相當于從海南島至東北長春所跨越的緯度,呈現出寒、溫、熱三帶,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還有無數山間盆地星羅棋布,僅面積在一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一四四二個。這種被雲南人稱作「壩子」的盆地,大都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是人口密集的城鎮所在地;還有縱橫交錯的大小河流數百條,以及似明珠點綴在高原大地上的四十多個天然淡水湖泊,然而多數河流水急灘險,落差極大,所以境內除部分湖泊和少數平緩水道可通船舶外,大部分尚無舟楫之便。
由于雲南山高谷深,修路艱難,河流難以通航,所以長期以來,交通發展極為緩慢。雲南的鐵路始建于一九○三年,公路建設始于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五○年,全省僅有能通車的窄軌鐵路六五六公里,能通車的低標準公路二七八三公里,水深一米以上的運輸航道五四公里;通汽車的縣僅四六個,通往內地和連接國外的通道僅有滇越鐵路和滇黔、滇緬公路;全省僅有民用汽車二四七七輛,廿五匹馬力的蒸氣機客貨輪一艘;六○%以上的運輸量仍然靠人背馬馱,「山間鈴響馬幫來」,就是那一時期落後的交通運輸方式的真實寫照。交通不變,制約了雲南的發展,是一雲南長期處于封閉落後狀態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要振興雲南、必須大力發展交通,「要致富,先修路」,成了雲南人的共識。
五十年代以來,雲南高度重視發展交通,經過四十多年的艱苦奮鬥,雲南的交通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形成了由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和民間運輸組成的初具規模的運輸體系,對促進全省的經濟、文化、對外交流和國防建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一、公路網路四通八達
四十多年來,雲南始終把發展交通放在重要位置,優先考慮。在「民辦公助,民工建勤」的基礎上,全民辦交通,公路建設高潮迭起,迅速發展。數十萬築路大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先後建成了滇藏、昆洛、海孟(海壩樁到孟定),楊昭(楊林至昭通),碧河(碧色寨至河口),思瀾(思茅至瀾滄)等數十條經濟幹道和國防公路;改造擴建了昆畹(滇緬公路)、滇黔等幹線公路;修通了安寧至石林、昆明至玉溪的高等級公路,結束了雲南無高等級路的歷史。在修建橫貫雲貴高原、烏蒙山區、通往內地各省和周邊各、國的公路大動脈的同時,還修建了以昆明為中心輻射全省的縣鄉公路網。至一九九一年,全省已有納入國家統計的公路里程五八、一二三公里,四級以上等級公路里程達到了四九、九一七公里,還有未納入國家統計的農村公路三二、○○○公里。全省不僅縣縣通公路,更有九九%的鄉鎮和八○%的行政村也通了公路;不僅與國內各省有幹線公路直接貫通,而且在邊境一線各主要口岸和通道,都有公路與越南的河口、海防,老撾的萬象,緬甸的仰光、臘戍、密支那、八莫和泰國的清萊等陸海空交通重鎮相聯接,現在,從昆明乘汽車可以到達全國和東南亞、南亞的所有大中城市,到省內距昆明最遠的縣城,乘車已不到三天。
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帶來了雲南汽車運輸的大發展。至一九九一年,全省民用汽車達到了十八萬輛,參加運輸的拖拉機有十五萬輛。全省客運線路達到了二、五○○餘條,客運班次超過了每日六、○○○班,直達車、旅遊車、夜班車、晝夜車、臥鋪車等等相繼問世,年汽車客運量達到了上億人次。公路承擔了運輸總量的九○%!貨運周轉量突破了二五億噸公里,在雲南這塊紅土地上徹底結束了以馬幫為主要運輸方式的歷史。
如今,雲南的公路交通建設正在以更快的速度發展。進入九○年代以後,為了適應雲南經濟高速增長的需要,進一步增加了公路建設投資。昆畹、昆洛等六大幹線公⑿改造,建設一、二、三級汽車專用線的工程已分段開工,進展迅速;一批新、改建經濟幹線公路已部分竣工通車,長度達到四○○餘公里;其春大橋,皎平渡大橋、畹町橋、圓通高架橋等十餘座大中型橋建成通車,瑞麗江大橋(長四六一米)、巧家金沙大橋(長三○○米)已進入施工準備階段。預計到二○○○年,將建成縱橫交叉貫穿雲南的羅村口──昆明──大理──畹町和水富──曲靖──昆明──景洪──打洛兩條高等級幹線公路,可以東向通往廣西的防城、北海,西向貫穿雲南主要經濟區通往南亞諸國;南與瀾滄江國際航道相接,北至水富與長江航運貫通。那時,雲南的公路貨物周轉將達到一八○多億噸公里,公路客運量將達到二‧六五億人次,雲南的公路交通又將出現一個嶄新的局面。
二、鐵路建設日新月異
從五十年代以來,雲南鐵路有了很大發展,面貌日新月異。
五十年代初期,雲南修復了昆河米軌鐵路和個碧石寸軌鐵路。一九五八年貴昆鐵路破土動工,同年七月成昆鐵路開始施工,一九六六年三月貴昆鐵路建成通車,全長六四三‧一公里;一九七○年七月成昆鐵路正式開通,全長一○八三‧三二公里。從此,雲南開始有了準軌鐵路,並與全國鐵路連接起來,改變了「雲南鐵路不通國內通國外」的怪現象。一九七○年昆陽支線通車,開闢了雲南磷礦外運通道。一九七二年又相繼建成了東川支線和羅茨支線。一九七三年修通了沾益至貴州柏果的盤西支線,打開了貴州六盤水地區煤炭的運輸通道。
七十年代以後,雲南鐵路著重進行更新設備,逐步配套。多次新建、改建、擴建各線站、場、庫、台,實現了機車全部內燃化。一九八三年起對貴昆線實行全線電氣化改造,同時對昆明樞紐同步進行改、擴建。到一九九○年,兩項工程同步完成,貴昆線年輸送能力從八○○萬噸提高到一九○○萬噸。同一時期,還對昆河線進行了總體技術改造,新建成了昆明東集裝箱站台,擴建了一批貨運場站、倉庫。一九八九年昆陽至玉溪的五四公里鐵路動工,預計一九九三年實現全線通車。廣通至大理的廣大鐵路,全長二一四‧四公里,于一九九一年動工,到今年七月,廣通至楚雄段已建成通車。連接廣西、雲南兩省省會、全長八六三公里的鐵路幹線──南昆鐵路,到一九九二年已全線破土動工,可望于一九九七年底實現全線通車。這是一條溝通西南與華南沿海的大動脈,是雲、貴、川三省出海的捷徑,對發展西南地區的經濟意義重大。內昆鐵路是開嶺金沙江下游地區和開闢接通長江水運的主要幹線,全長三四九公里,該線的恢復建設已納入新線修建規劃,現已進入施工準備階段。
預計二千年時,雲南鐵路營運里程將達到二、一六六公里,成昆、南昆鐵路將實現全電氣化,年貨物發送量可達到五○、○○○萬噸,出省物資運量達到二、五○○萬噸,旅客發送二、○○○萬人次。
三、航空事業蓬勃發展
四十年前,雲南民用航空事業還十分落後,省內僅有四個簡陋的機場,只有五條國內航線和一條國際航線,沒有一架飛機。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雲南民航事業有了較大發展,開闢了國內航線十一條、國際航線二條、省內航線三條,從昆明可以直接飛往北京、廣州、上海、西安、重慶、南寧、貴陽、鄭州、武漢、南昌、長沙和緬甸的仰光、老撾的豐沙里(後停航),以及省內的保山、思茅、昭通等地。到一九六五年,雲南民航的旅客發送量達到二萬餘人次。一九六八年,雲南民航有了兩架立──2飛機和兩架伊爾18飛機,到一九七四年,又有了兩架安──24飛機,一九八○年成立了雲南民航的獨立飛行中隊。
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十多年間,雲南民航蓬勃發展,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如今,全省擁有現代化的機場六個,其中昆明巫家壩機場可供波音747等大型客機起降,擁有三‧三萬平方米的停機坪,一‧六萬平方米新候機大樓,四個登機橋,年旅客吞吐量達到一○六萬人次,是大陸五大航空港之一。西雙版納嘎灑機場和德宏芒市機場,于一九九○年四月投入使用,都是可起降波音737-300型飛機的現代化機場。思茅機場經擴建後,已于一九九一年使用波音737-300型飛機復航,保山、昭通機場現正在擴建施工,擴建後都能起降波音737-300型飛機,擴建工程將在近期完成。還將新建麗江機場,建設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即將進入施工階捨。蒙自機場的新建也已開始論證。雲南民航已擁有七架波音737-300型飛機,開闢了國內航線卅三條,國際航線卅三條,省內航線六條(兩條因機場擴建停航),可與全國各大中城市和香港、曼谷、仰光直飛,還經營了新加坡、清邁等地包機飛行。航班飛行大量增加,已達七萬架次,運輸飛行小時六、五○○多小時;旅客運輸量五十多萬人次;貨郵運輸量近七、○○○噸。雲南民航事業的發展大大改變了雲南交通落後的面貌、極大地促進了雲南與省外、國外的交往、帶動了雲南經濟和旅遊等行業的發展。
從現在到二千年,雲南民航將進一步加快發展。在省內,對距昆明陸地距離五○○公里以上的地區,將修建、恢復一批地方機場,增添一部分中小型飛機,增加省內航線、航班,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預計將啓用蒙自、祥雲、平遠街和麗江、臨滄機場,形成以昆明為中心的航空運輸網。進一步開闢省外、國外航線,增加航班,爭取使西雙版納機場成為新的國際航空港。同時,要使飛行安全和服務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四、船隊闖出省門、國門
雲南境內江河縱橫、湖泊眾多,但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航運事業長期處于原始落後狀態。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前進,雲南的內河航運也出現了勃勃的生機。
一九九○年,全省通航里程達到了一、一三○公里。滇池上的昆明、昆陽客運站,金沙江上的綏江港、水富港,瀾滄江上的思茅港、景洪港,洱海的大理港,撫仙湖的路居港等一批港口相繼建成,最大靠泊能力三五○噸級,金沙江航道,瀾滄江航道,南盤江航道部分區段整治竣工;隔河復航工程完成;為雲南航運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全省民用船舶迅速發展分各種大小船舶達到了一九、五○○餘艘,完成貨物周轉量六萬噸公里,旅客吞吐量突破二八○萬人次。
改革開放的十多年來,雲南船隊闖出省門、國門,為雲南的交通發展沖開了一條新路。
一九八○年七月,雲南船隊從水富港起港,首次闖出省門,經十三個晝夜拼搏,過長江三峽,直抵湖北黃石。之後,航線不斷延伸。一九八三年四月,雲南船隊載貨一、○五○噸,從水富駛達上海,開創了雲南物資經長江水路直達出海口的先例,實現了雲南船隊下江南的夙願。瀾滄江下游稱湄公河,是流經東南亞各國直下南海的一條國際大動脈,在雲南境內,已有一五八公里可常年通航。為了打通這條與東南亞國家交往的便利通道,一九九○年十月至十一月,由四艘載貨機船組成的雲南船隊在老撾的支持下,試航到了萬象,從水路沖出了國門。以後,又試航到了泰國。目前,這-航道已可通行一五○噸船舶,正日益成為引人注目的旅遊熱線和運輸航道。
雲南的水運有很大發展潛力,預計到二千年時,可使金沙江、關河五○○──一○○○噸級航道與長江水運網連通;可以建成右江──珠江水道,形成同幹線公路、鐵路相連的水上通道;可以疏通瀾滄江航道,以曼谷為口岸進入南亞;還可以開通省內航道二○○○公里,形成以昆明為一中心,東西橫跨、南北縱連、水陸並進的交通網路。
交通的發展與雲南的發展息息相關。雲南的交通正在迅速發展之中。發展了的交通改變著雲南的封閉和落後,為雲南經濟的振興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將來的雲南,將是交通十分便捷的雲南,將是經濟十分繁榮的雲南。我們相信,好夢終會成真。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3期;民國82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