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南方陸上絲綢之路與雲南現代交通
作者/雲華
『絲綢之路』一詞,有它的特定含義,即指先秦以來自東亞經中亞和西亞連接歐洲和北非的陸上通道。其後,『絲綢之路』的含義越來越廣。把中原地區經西域、中亞到印度、西亞、地中海、北非等地的陸上通道稱『北方陸上絲綢之路』;而把中原地區通往朝鮮半島和東北亞的貿易路線稱為『渤海絲綢之路』,把自華南、華東經由海上到印度、阿拉伯半島和北非、東非等地的水上交通線冠以『海上絲綢之路』的名稱。
雲南地處我國西南邊陲,與越南、老撾、緬甸接壤,國境線長達四○七○公里。從越南出海,可與亞太地區相連;南可通泰國、新加坡;西達孟加拉、印度。這一地區特點,使雲南自古以來就成了我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交往的通道。
早於西北陸上絲綢之路兩個多世紀的『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簡稱『南方絲路』),史稱『蜀‧身毒道』,是我國西南與緬、泰、老、越以及印度和西亞國家進行交往的各條南方陸上通道的總稱。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廈」(今阿富汗)看到的『蜀布』、『邛竹仗』就是從這條古道上輸出去的。
穿行於崇山峻嶺、急流江河之間的『南方絲路』雲南段,總體走向主要是從四川經過雲南,進入緬甸而到印度、西亞等地的西行線,以及由昆明轉向南方至老撾、泰國、越南的南行線。交匯於滇池地區的主要古道幹線,按方向可分為:東線、西線、南線和北線。
東線:秦開『五尺道』。蜀郡郡守李冰在川滇交界的棘道(今四川宜賓地區)修築通往滇東北道路,後常頻又繼續延伸至今曲靖附近。由於道寬五尺,時稱『五尺道』。漢晉時稱『朱提道』,唐稱『石門關道』,元明清稱『昆宜線』。此道,由滇池地區往東北,經嵩明、東川、會澤、昭通、大關、鹽津而入四川宜賓。漢武帝時增加通往『夜郎』的『南夷道』,晉、唐稱『牂牁江道』。由昆明經嵩明,過曲靖、平彝(今富源)、普安、安順而達貴陽,往前通廣西、廣州等地。到普安後,尚有支線北通瀘州、重慶等地。亦可由昆明經嵩明、曲靖、宣威,威寧、赫章、畢節、敘永達到瀘州、重慶。
南線:也稱『馬援故道』,由滇池地區經呈貢、昆陽、玉溪、通海、建水、蒙自、河口入安南,與『海外』通聯。也有從昆明經玉溪、元江、普洱、恩茅到車里(今景洪)至緬甸的通道。
西線:經滇池地區,過連然(今安寧)、祿豐、楚雄、鎮南(今南華)、祥雲、彌渡、羊咀咩城(今大理)至保山接『永昌道』,也稱『博南道』,北過騰沖,南過瑞麗而達緬甸,入印度。到大理後向西北,過麗江、維西、阿墩子進入西藏巴安的『昆巴線』。
北線:經滇池地區,過安寧、楚雄、南華入姚安、渡瀘水(金沙江)接『靈關道』,亦稱『西夷道』、『清溪關道』,往南可抵大理、保山連『永昌道』,往北可達成都、中原。也可從昆明,過富民、武定、元謀而渡金沙江接『靈關道』。
元朝『大理國』後,為了門通達邊情,布宣號令』,便沿著古驛道設置七十八個站赤。明代又整修道路,在各府州縣設驛站八十一個,驛站間距離一般為六十華里。清代設驛站八十五個,間隔距離三十至六十華里不等,驛站設專員管理,配備馬匹舟車,為過往的使節、官員、商人、遊客提供方便。但由於種種原因,『南方絲路』未能向『北方絲路』那樣充分發揮它應起的作用。
雲南峰嶺相連,森林密布,刻棘叢生,步履維艱,古人自然要選擇一條便捷的通道。在長期的實踐中,先人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終於形成了一條合理而又便捷的通道。這也為後人發展現代化交通選擇走向提供了思路。可以說,現在的許多交通線路,是古通道的現代化。
雲南最早的現代交通,當數滇越鐵路,一九○三年動工,一九一○年建成通車,從昆明至越南海防,全長八五四公里,雲南境內四六五公里。雲南段原測路線由河口順元江而上,轉新現河經新現(今屏邊縣)入蒙自、過臨安(今建水)、通海、新興(今玉溪)到達昆明。實際上是古代『步頭路』的走向。當時,因雲南人民強烈反對,才改測新線。由河口沿南溪河經芷村至阿迷州(今開遠)順南盤江過宜良到昆明。
貴昆鐵路,國民政府時曾進行過多次勘測,都未修建。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七年又組織力量勘測,提出幾個方案,最後採用沿線礦藏豐富利於開發的中線方案,即現在的貴陽經安順、六枝、水城進入雲南宣威、曲靖抵昆明。全長六四二公里,雲南境內三四一公里,一九六六年七月一日營運。這條鐵路的走向,大致上和由滇入黔而進湖南的通京古驛道相合,未走平彝、普安是由於受六盤水煤鐵基地建設的緣故。
成昆鐵路,北起成都,南達昆明,全長一○八三公里,雲南境內二八二公里。一九七○年七月一日通車。其走向大體是古代『清溪道』和『靈關道』。不走姚安改走元謀,進入四川不走會理而偏向攀枝花,是出於鋼鐵基地和發展民族經濟考慮。
本世紀十年代,雲南先後計劃、籌備和修建『滇邕』、『滇蜀』、『滇緬』鐵路,曾成立滇蜀騰越鐵路公司,集資白銀四○○萬兩,終因建設期長,缺乏資金,技術、設備等困難,只修通了昆明至安寧三三公里的『滇緬』路段。
將於明年通車的『南昆』鐵路,穿越桂、黔、滇三省,其走向與雲南通外界傳統的交通孔道只有部分吻合,主要是考慮交通布局和經濟發展的因素。
『滇蜀』鐵路,又稱『昆敘』鐵路,由昆明、曲靖、宣威、威寧、昭通、鹽津而到四川敘州,抗戰時期曾修到霑藍一七三公里的米軌。其走向與古『朱提道』吻合。五十年代曾開始修築「內昆』線,後又停工。現又即將復工,待『內(江)昆(明)』鐵路全線竣工,古『朱提道』也將實現鐵路交通。
『滇緬』鐵路,因一九四二年日軍侵入緬甸而停工。九+年代誠始修築的『廣《通)大(理)」鐵路,完工後將繼續向西延伸,其走向仍是古『博南道』。
昆明至版納的南線鐵路,與原來昆明至車里的古驛道相一致。現已建成的昆明至玉溪的鐵路,是這條古驛道納入鐵路網路的開始。
雲南的公路建設,始於一九二四年。一九二九年省政府成立公路局,計劃以昆明為中心,分滇西、滇東北、滇東、滇南四條幹道和八個分區,開始有計劃的修築。初期進展緩慢,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軍事的需要,公路得以迅速發展。如滇緬公路,僅用八個月時間就修通了從下關、經保山、過龍陵至畹町,接緬甸的臘戌。川滇東路,即昆明至四川瀘州,也於一九四○年竣工,滇桂公路也修到了硯山縣。滇黔公路一九四三年已修至貴州興義。滇越公路,因戰爭形勢的變化,只修到蒙自。川滇西路,即昆明、楚雄、鎮南、姚安、永仁進入四川,一九四四年已基本完成。嵩昭公路,已修到會澤等。公路修建的走向,基本上仍與『南方絲路』和明清驛道相吻合,部分調整是因形勢和經濟發展的因素。也符合雲南的區位和地理條件。抗戰後公路修築基本停頓。到一九四九年底,雖修公路五二一八公里,實際通車里程僅三八二八公里。
五十年代起,雲南公路進入大發展的階段。一方面是修建新的幹線和支線,形成縣、鄉與幹線連接的網路。另方面是對過去的線路進行改線、擴建,提高路面質量。特別是近幾年,以昆明為中心,向四面幅射,修建高等級的全封閉的公路。但總的發展方向仍是沿著滇東北、滇東南、滇西南和滇西發展。
『昆洛公路』,全長八六五公里。一九五一年動工,一九五四年建成。自昆明、玉溪、峨山、元江、墨江、普洱、思茅、景洪、孟海至中緬邊界的打洛。經過不斷改善,現已是國家幹道。走向為明,清時昆明至車里的驛道。
『滇藏公路』,南起大理下關,北抵西藏的芒康,與川藏公路相接,全長七一五公里。一九五○年八月動工後,續建續停達十一年,至一九七三年十一月竣工。這條路與明清時昆明至西康巴安驛道大體一致。
海埧座至孟定公路,經過彌渡、南澗、雲縣、臨滄、雙江、耿馬、孟定與緬甸銜接。一九五○年動工,一九五六年建成。其走向與一九三八年確定的滇緬鐵路南線大體一致,也是古『永昌道』南線走向。
晉思公路,即從晉寧、江川、通海、建水、元陽、綠縣、思茅。六十年代修通。
硯山至富寧,即後來形成的昆明至羅村口進入廣西的幹線,一九五七年建成,使明清時昆明至廣西白色驛道實現現代交通。
昭通至水富公路。一九四九年修通會澤至昭通,一九五八年開始修昭通至大關、鹽津至四川第連。(一九八一年建水富縣,便把滇東北幹道稱昆水公路)這樣,古「朱提道」,明清昆明至四川宜賓驛道也實現了現代化。
彌普公路,即從彌渡至普洱,一九四三年測量,一九四八年動工不久即停。一九五一年又動工興建,一九五三年通車。也使明清時大理至車里的古驛道變現代交通成事實。
雙江至孟海公路,經過瀾滄達孟海與昆洛公路相接,也於一九五五年建成。這條路也使一九二九年省公路局規劃中的滇邊幹道變成現實。
截至一九八七年止,全省已有等級公里四九、九○○公里(不包括縣、鄉公路二八、○○○公里),不僅縣縣通公路,而且全省一四九五個鄉鎮中,不通公路的僅有十七個鄉鎮。
總起來說,從本世紀初到八十年代中,雲南修了三條幹線鐵路,基本上完成全省公路網路的建設。從現代交通走向看,『南方絲路』和明清驛道的走向雖有變化,但大體保持了原來走向。門南方絲路』最早的『朱提道』所經過的路線,現都有了幹線公路;鐵路(內昆線)未完工的部份也將在本世紀內完成。『清溪道』也修築了公路,成昆鐵路的走向也大體與之一致。『步頭路』也是公路、鐵路皆具備。『博南道』修築了幹線公路,鐵路(廣大線)正在修建中。其餘的多條驛道也都修了公路。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6期;民國85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