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防上高之回憶

胡紹康 

前言

    江西省上高縣舉辦上高會戰七十週年紀念,出版諸多刊物。抗戰距今已逾一個甲子,當時參戰軍民,多已凋零作古。昝鴻祥先生為文化局主其事者,知道在下於贛北地區征戰有年,僥倖仍然健在。緬囑寫點生活片段及陣戰趣聞以資回憶。無如年湮代遠不敢應命,經不起函電相催,實在情不可卻,乃冒昧獻醜,力疾成文。回溯當年事蹟,雖然邈如天遠,由於親身體驗,依然歷歷在目。惟對於各地地名,略感模糊而已。深盼不致有削足適履、閉門造車之事發生,以免貽笑大方。則幸甚也。

    上高會戰日軍以兩個師團一個混成旅團,飛機一百架組成,其總兵力為六萬五千人。我軍十九路軍下轄五個軍及江西保安團隊,總兵力為十萬人。戰場幅員遼闊,位於贛江以西、錦江以北,縱橫數百公里,幾乎包含贛西北整個地區。會戰開始於一九四一年三月十八日,終止於四月九日,歷時四十二天。我軍大獲全勝,斃傷敵寇兩萬四千餘人。

─本節錄自《勝利紀念文集》─

一、大觀塔

    斯塔也,無疑是當地地標。軍民人等均引以為榮為傲。在下每次由萬載泛舟而來,或由宜豐跋涉南下,或由高安溯江而上,遠遠可見高出雲表塔尖。心知城市目標不遠,行程終點在望。可歇鞍馬勞頓,不自覺產生一種成就感。可惜遭受戰爭蹂躪,難免斑剝落離,有頹廢殘缺狀況。幸早經修葺整理,業已煥然一新。呈現金碧輝煌、宏偉眩麗之面貌。喜見拔地參天,直插霄漢,巍巍然屹立於大地矣!

二、下陂橋

    位於縣城北方交通樞紐,連同其後方高地,形成鎖鑰地帶。是會戰雙方必爭的戰略要點,也是戰鬥進行的焦點,其得失乃會戰成敗的關鍵。我方派遣勁旅,於此層層佈防,構築堅強陣地,一寸山河一寸血,絕不讓倭寇逾越雷池一步。

    頑敵傾其巢穴,諸兵種聯合發動猛烈攻擊,並以優勢砲兵密集轟炸制壓。我方以牙還牙,報以熾盛火網。阨阻敵之前進,會戰於焉揭開。一時煙塵蓋野地動天搖,商旅為之裹足,鳥獸為之歛跡。拼鬥日以繼夜,廝殺毫不停息。敵寇志在必得,向我下陂橋陣地節節進逼,發動無數次衝鋒,我守陣亦以刺刀迎戰。雙方展開了肉博格鬥。

         兩軍相蹙兮生死決 白刃相交兮鮮血濺

         枕尸以戰兮不足怪 盡忠報國兮處泰山

    由於我將士英勇奮戰視死如歸,乃能堅守陣地,使之固若金湯,敵竭盡所能無法獲得進展。其間曾多次以騎兵參加奔襲,亦為我守軍射殺,陳屍陣前。

    敵由南昌進犯,企圖奪取上高,打通湘贛交通,改變其戰略劣勢。其始也,是一鼓作氣、凶暴橫蠻。無奈遭我軍強力阻擊,予以重創,以致損兵折將,死傷纍纍。戰力銳減,乃呈再而衰之狀況。雖敵屢作困獸之鬥,惟以後繼無力,終致三而竭矣。於是拋盔棄甲,倉皇撤退。我軍跟蹤追擊,直達南昌外圍。

是役也,倭寇陣亡兩萬餘人,損失軍械無算。斯乃舉世聞名之上高大捷。偉哉!中華!

三、官橋

    因村傍石橋而得名。昔日是個幽靜的農村。現既已改名為「官橋街」,想必蓬勃發展交易興隆而欣欣向榮矣!

    溪水由北而南(溪水名稱不詳),經過石橋之下,緩緩注入錦江。石橋橋面頗高,多孔相接而成,構築十分堅固。橋下潺潺流水,碧波蕩漾。溪畔黃沙滾滾,兩岸芳草萋萋。水中魚群如織,往來穿梭,擺尾漫游。

    村民早迎朝陽而出,晚送夕陽而歸。四時寒暑不同,晨昏氣象萬千。時而晴空萬里,時而彩霞滿天;時而和風送爽,時而陰雨綿綿。抬頭得見雁列斜次略過,俯首可窺鴛鴦戲水成雙;舉目看樹木蔥蘢參差;側耳聽百鳥廻旋爭鳴,極目是一望無際平疇綿延。眼見地勢低衍遼闊,因之水源滾滾充足。是故五穀年年豐登,誠乃沃野千里富饒之鄉也。

    上高會戰之際,有頑敵竄踞官橋,被國軍重重包圍,予以徹底殲滅。不留焦類。洵屬一大快事耳。

四、泗溪

    乃一大型村莊,居民態度和善,社會風氣純樸。當年軍民相處融洽。其地村舍錯落,星羅棋佈。平疇千里,展綠野於大地。其間阡陌縱橫,雞犬相聞。康衢交通,往來輻輳。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充滿恬靜悠閒風光。一派鄉村景色,令人懷念不置。

    坊間有一家豆腐店。抗戰時期物資缺乏,副食調配困難,各單位紛紛前往採購,一時生意鼎盛。老闆有一掌上明珠,年方二八,荳蔻仍含。生得姿容秀美,體態輕盈。而桃腮帶赤,語言含笑,尤為天生特色。此非荸羅山,何來窈窕女。此姝人見人愛,誠乃不折不扣的豆腐西施也。

  村外有廣闊空地,可資大部隊使用。新編十二師師長唐宇縱就職佈達,集合全師官兵萬餘人。在此隆重舉行,是在下永遠難忘的一件大事。

    一九四二年在下於此駐紮數月,時我任第二營副營長。因營長請假離職,由不才承乏代理。未幾贛東會戰爆發,奉軍委會電令,真除升任營長。隨即率領所屬,星夜增防清江,阻擊由樟樹強渡贛江之敵。旗開得勝,立下了一個小小功勞。

五、李寶春其人其事

    在下與李君認識,是在抗戰期間,上高會戰前後。時李君年近不惑,為強仕時期。智慮氣力皆極旺盛,出任警察局長,乃最佳人選。且連任多年,辦事得心應手,成績懋然著卓,為世所共見者也。

李君身材高大,體格魁偉,行動敏捷,健步如飛。唯體型略嫌臃腫,頷下贅肉隱約可見。以今日社會標準衡量弗能謂為帥哥。然英才內斂,氣質深沉,允為穩健之得力幹部。終其一生是家庭和諧美滿。公職進展順利,生活起居順適,桑榆晚景悠閒。若非積善有餘,焉能有此厚福耶!

  君生性豪爽疏財仗義,樂於結交朋友。舉凡地方鄉紳,單位主管,及長官部屬,均處得水乳交融,上下和諧。尤其複雜之駐軍首長及相關人員,概能聯繫密切,無阻無碍。具見人脈相當豐沛,辦事左右逢源,似此長袖善舞,故能無往不利,成就殊非偶然也。

    君喜好賓客,經常於寓內殷勤接待。所謂「主賢客來勤」。浸假遐邇聞名。以致親朋好友,舊雨新知,皆接踵造訪。幾使戶限為穿。漢末孔融,幼時讓梨,博得名垂千古。及長行俠仗義,一擲千金。羅貫中著三國志,有五言短詩一首,描述其情誼。

    北海有孔融,豪氣貫長虹,座上客長滿,杯中酒不空。

    戰國孟嘗君田文,以好客著稱。門下食客數千人,糜費繁鉅,毫不吝惜。其廣闊之心胸,有如海洋天空,包容無窮。孔融乃追紹其作風,而李君頗類似孔融也。

    在食的方面,當時流行一種「朱公席」。全餐只有四盤兩碗,旨在簡單節約。贛南區行政督察專員蔣經國先生予以倡導。迨後六十年代,先生任行政院長,於台北懷寧街小欣欣餐廳主張之梅花菜,係五菜一湯。目的在摒除奢侈,改正社會風氣,於今遺風猶存。先生之誠樸勤儉,令人感懷不已。

    一九四四年在下駐防宜豐,曾三度應邀赴宴。不才陪同團長參與。團長楊孟雄雲南鄧川人。他坐滑竿我乘馬。兩地相隔約四十華里,半天多時間可以抵達。飯局前後難免打打麻將。斯乃當時很普遍的消遣及應酬方式。團長轎伕二人。在下馬伕路明清(人名)。伊等侍候前來,沒有給與津貼及獎賞,生活相當清苦而又無聊。現在回想起來,自覺殘忍與刻薄。可惜沒有機會予以補償,常常悔恨不已。

    李府四盤兩碗,有其獨具特色,全雞全鴨每餐必備,大魚大肉難以避免。良以戰時物資缺乏,此為最佳選擇。李君對食材精挑細選,烹飪造詣極高,務求色香味三者,均臻上乘。庶使個個酒酣耳熱,人人大快朵頤,賓主盡歡而後已。

    君年屆不惑,膝下猶虛,常興無嗣之嘆。經親友敦促乃再娶側室。如夫人妙齡年華,年輕約二十歲。生的芙蓉如面柳如眉。秋水為神玉為骨。看來顯豐厚,卻是極輕盈,真是婀娜秀麗一美人。渠平時是足不出戶,沉默寡言,且能遵守行不回頭,笑不露齒,喜不大笑,怒不高聲等規戒,可見渠庭訓嚴謹。是以深嫻婦德,不愧為大家風範也歟!

    君坐擁嬌妻同諧鴛夢。彼此百般憐惜,千般恩愛,萬種溫存。知者莫不羨慕其享盡齊人之福,洵屬造化之功也。不僅如此而已,好戲正在連台演出。既孟熊又弄璋,桑弧蓬矢,連舉兩男。後顧之憂解除,於是眉開眼笑,喜動歡顏。真乃人逢喜事精神爽。正是:

    大地有情春常在,蒼天庇佑福常來。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42期;民國101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