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辛亥革命功臣──黃毓英先生

張兆興 

地處中國西南的雲南是最早響應武昌起義少數幾個省份之一,而雲南辛亥革命是由十月二十七日騰越起義,十月三十日昆明起義(又稱重九起義),十一月一日臨安起義共同完成的。在騰越起義和昆明起義中,黃毓英先生均是宣傳、組織、發動者,起主導作用,並立下了不朽功勛,是雲南辛亥革命功臣。

黃毓英先生字子和,一八八五年二月十九日出生於雲南會澤縣城,排行第三。先生父雨田公任四川道員時,全家隨之遷往成都,授讀於黃尚毅公門下。

先生閱讀了屈原、岳飛、文天祥、于謙等民族英雄的大量史書,萌發了愛國思想。因先生剛毅、任俠、勤奮、善思,深得尚毅公賞識,為其取字「子和」。

一九○○年,八國聯軍侵華,先生痛心疾首,悲憤難抑,認為;「立國大陸,非武力不足以圖存」,決心從軍以挽救時局,挽救國家。一九○三年偕兄毓蘭自費東渡日本留學,進宏文學院。翌年,東斌陸軍學校成立,又入東斌陸軍學校學習。課餘,先生又閱讀了盧梭、狄德羅等著作及《埃及王國史》、《滿清秘史》等。

時日本正是孫中山先生等革命黨人活動的主要基地。先生受反清復國,救亡圖存思想熏陶。一九○四年上半年,經友人介紹與孫中山、章太炎等革命先行者認識,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深得孫先生賞識,成為孫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一九○五年八月,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先生加入了同盟會。

一九○五年十一月,日本文部省發佈取締留學生規則,先生憤而退學回國。先生到上海,聯絡革命黨人,組成「南洋公學」,宣傳革命,繼又到南洋一帶從事革命活動。

一九○六年,先生再度赴日本東斌學校學習。一九○六年底至一九○七年,楊振鴻調任騰(越)永(昌)巡防隊第四營管帶,先生隨楊公赴騰,隨行者尚有董鴻勛(大理人,後又進入講武堂,重九起義時,當先攻入雲貴總督處),張定臣、杜鐘琦(嶍峨縣人,一九○六年亦入東斌學校學習,由黃毓英、呂志伊主盟加入同盟會)等。楊公與先生等藉機宣傳革命,發展同盟會員,介紹張文光、李學詩、蔣恩洲等加入同盟會(張文光經楊、黃介紹入同盟會,實指此也)播下革命火種,為騰越起義奠定了基礎。楊公擬於一九○七年五月在騰越起義,為當道偵悉,密令捕殺,先生與楊公等急趨於崖(盈江)出緬甸,東渡日本。一九○八年四月,先生與楊振鴻、呂志伊諸公發動旅日華僑數千人在東京召開「雲南獨立大會」,宣佈雲南脫離滿清統治。

同年三月,王群帶同盟會東京總部委任証書至仰光開展建立同盟會分會工作,主要任務是運動滇西革命。夏,孫中山先生在越南河內設立同盟會機關部,組織、發動和領導兩廣及雲南起義。四月三十日河口舉義,同盟會總部派先生與楊振鴻、杜韓甫(即杜鐘琦),何畏諸公赴援,起義軍因後援不繼失敗,先生與楊振鴻、杜韓甫、居正、俞培隸等公同赴新加坡晉謁孫總理,商定密入滇西進行革命計劃,提出「滇中革命從騰(越)永(昌)入手」的策略,孫先生極表贊同,並指示說:「你們進滇西去做革命事業,我有《革命方略》一冊,可以遵照辦理」。

先生與楊公等按照《革命方略》,分批從新加坡抵緬甸。五月先生與王光民、杜韓甫潛入滇西,先後進入干崖、騰越,出沒煙瘴地區,鼓吹反清,宣傳革命。十一月同盟會仰光分會成立,先生被推選為分會長。十二月楊振鴻公發動永昌起義失敗,嘔血病逝,先生繼承楊公遺志,挑起組織,發動滇西起義重任,往來騰永間,百計經營。因先生長年出沒於瘴疫之地,身患瘴疫,病勢沉重,一九○九年元月赴仰光醫治,四月返滇。冬,先生與杜韓甫、馬幼伯、吳品芳抵干崖,又至張文光家,訂蘭交誼,磋商革命。先生識文光真性熱誠,有魄力,可同謀共事,乃重盟訂約:「子和任滇省,文光任滇西,以騰為根據,作建瓴勢,騰省互應,各負責任」(一九○七年楊公與先生介紹張文光入同盟會時已曾訂盟,此是第二次訂盟,故稱重盟訂約。訂約時間當為一九○○年春,斯時劉輔國亦已抵騰至家,故訂約者,省垣有黃毓英、杜韓甫、馬幼伯、吳品芳;騰越省張文光、劉輔國),要求滇西革命要張(文光)多負責任。先生臥病稍癒,即輾轉出蒙化、下關,入省投效陸軍,伺機發動革命,杜、馬等則匿居文光家年餘。

滇騰(或騰省)互應秘約盟定,張文光繼散資財,結死士,創立同盟會外圍組織│自治同志會。

是年六月,騰越起義另一領導人刀安仁至南洋晉見孫中山先生,孫先生勉勵刀,要刀全力籌辦滇西起義,刀抵仰光後向仰生分會傳達了總理面諭,籌劃年底舉行滇西起義。第二次廣州起義失敗後,仰光分會致力於滇西起義。七月張文光避滿官追捕,亡匿干崖土司署。適刀安仁在署,每道及時局並黃花崗失敗情由,相對感憤,光言:「前由孫中山先生頒來革命方略一書,宗旨正大,秩然不紊,若照此施行,未必天不祚漢也,矧與黃毓英君訂約分任於昔,光又運動各界於今,滿廷又如是更張,料不久有事矣」。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爆發。當騰越起義時間,佈署確定後,二十三日張文光函先生:「去春判襼,一載有餘,屢讀來書,言河口及黃花崗事,同聲浩嘆,填膺悲壯,益泄毫牋。前兄與弟締約之始,曾訂弟任滇省,兄任滇西。弟起點,兄應之;兄舉義,弟應之。各相運動,各自擔責。質諸鬼神,言猶在耳。數月來,回環數千里,奔走呼號,不安寢讀,惟期克踐舊約,共達目的而後已。今蜀中有事,鄂省舉義,弟必洞聞,料有心人必不能坐失機宜也。兄乘此,秘與軍隊各界眾同志籌劃停妥,准於九月六日起義,由騰越起點,按照方略行事。即使不測,甘願為同胞犧牲,以謝同志。用馳報聞,請弟刻期計劃,旦夕奏效。尤望函電相商,東西聯絡,以便雙方並進是禱。耑肅飛布,立聽捷音」。九月初六日(十月二十七日),騰越起義按佈署進行,起義成功。七日張文光至自治局會議,演說起義宗旨,分析革命形勢說:「在去春即與革命運動家黃君毓英盟訂秘約,滇騰互應,共達目的而後已。今黃君在省待時而動,光已函知其期,黃君係最有魄力人,旦夕間省必響應,全滇反正可拭目俟之」。

一九一○年四月,先生抵昆明,會同盟會員鄧泰中,從講武堂入手,廣結同志,聚集力量,並與廣東同盟會員何克夫組織雲南革命機關。先生與鄧泰中、楊蓁、董鴻勛、馬驥、吳品芳、杜韓甫、范石生、蔣光亮、李應恒等於古銅寺、圓通山秘密集會,決定分頭行動,秘密串聯,擴大影響,發展組織;先生與反清的哥老會聯絡,通過哥老會結識了新軍中、下級軍官五、六十人;先生還利用官兵假日,在歸化寺、曇化寺、鐵鋒庵等集會,宣傳革命反滿,這些中、下級軍官,多數是重九起義的積極支持和參加者。

與此同時,先生還和十九鎮中級軍官、講武堂教官中的同盟會員聯繫,經李鴻祥安排,先任步兵第七十四標見習司務,後任七十三標三營在隊三排排長。先生又親自聯絡蔡鍔,爭取蔡鍔支持革命,為重九起義的勝利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武昌起義爆發,先生四處奔走呼號,頻繁活動,實際成了重九起義的主要領導人。

九月七日夜,省垣集會時討論起義事,坐中有猶豫者,先生要之曰:「今事機已急,諸公若不見許,英請獨任之……」,議遂決,以九月十四日舉事。「時人眾,師期頗外泄,李督(經羲)以援川為詞,將奪李君鴻祥兵柄,毓英促黨人先時而發,於九月九日起義」。

九月九日傍晚,省垣北門外北教場軍營內,先生與文鴻揆、王秉鈞等在李鴻祥指揮下,按計劃給士兵發彈藥,突被隊官唐元良盤問,先生和起義士兵開槍擊斃唐,打響了重九起義第一槍。先生首先切斷電話線,在李鴻祥指揮下解決了標統丁錦衛隊,集合隊伍向北門急進。抵北門後,先生身先士卒,在火力掩護下,帶兵翻越城墻,破開城門,迅速包圍五華山軍械局,時排長文鴻揆陣亡,管帶謝汝翼負傷,先生仍奮勇衝殺,渾身是血。先生還授策蔣光亮詣法領事署,達革命宗旨,要求嚴守中立,三往三返,要約終成。

重九起義事定,於五華山建軍政府,下級軍官和廣大士兵認為:先生百折不撓,奔走革命最力,功勛卓著,推先生任都督。先生以資望學識當推蔡君鍔,議乃定。

祝宗云公曾贊曰:「辛亥九月初六,張文光起於騰越,初九日夜黃毓英應之於滇垣,一言之諾重千金,傾蓋之交為刎頸。偉人哉黃毓英,偉人哉張文光」。

綜觀騰越起義和重九起義醞釀、起義和勝利全過程,先生均是宣傳、發動、組織者,起主導作用,立下了不朽功勛,是雲南辛亥革命功臣。《黃武毅公事略》記者曰:「公以官家子,擯安佚,即危苦,百折不回,卒達光復故物(國)之志」。

如黃毓英先烈者,雲南多多,此乃彩雲之南榮光,先烈們精神不死,事業永存!(此稿整理過程中參考了范建華先生《黃毓英傳略》,特此致謝)!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3期,民國92年12月25日)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