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堅強志士崔文藻
張文獻
崔文藻(一八八一│一九一八),字戟勛,號采芹,別號鐵峰道人。清蒙化直隸廳馬房廠村人(今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大倉鎮馬房廠村)。距今八十九年,當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爭烈火,在祖國大地上熊熊燃燒的時候,崔文藻毅然投入了震憾世界的辛亥革命洪流;為了推翻腐朽的封建王朝滿清政府,建立共和,他積極奔走奮鬥,血灑神州,以有限的生命,譜寫了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
崔文藻的始祖崔齊,後代稱為齊太公,是明朝西平侯沐英麾下的一名將官。明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沐英、傅友德、藍玉等率大軍三十萬遠征雲南,崔齊隨軍來滇,落籍於蒙化城裡,後遷移馬房府。崔家自齊太公始至今已繁浙二十二代,經歷了六百多年的歷史。現在馬房廠村有崔姓近七十戶,還有分遷到巍山廟街鄉祖房箐村的有二十多戶,均係崔家的子孫後代。崔文藻的祖父崔瑜,是位知書達禮的鄉村秀才,為人剛正不阿,富有愛國正義感。在崔文藻剛懂事時,他就對文藻講「革除清廷」的故事,教他讀四書五經,吟詠唐未詩詞,且對他要求極為嚴格。教育他要有「人貴自立、不能依賴別人」的志氣。在崔瑜的培育下,崔文藻在本村讀完了私塾,於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考入廳城文華書院讀高小。當時,他的老師名劉巨卿,教育他「立學貴先立品,士當以氣節為先,希望不要辜負了你的天賦」。繼後又昇入初中部學習,從讀高小到初中,他的學習成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很受書院老師的器重和賞識。
學習期間,有人將《民報》、《服報》及一些清廷列為《禁書》的報刊雜誌由緬甸運入蒙化,私下售賣,文藻經常買來閱讀,愛不釋手,從中接受了新思想。他把書中關於清兵入關後,對外腐敗無能、對內搞專制統治的情形,一一向同學們講述,秘密鼓吹革命。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冬,崔文藻以優異的成績由縣選送雲南省城昆明高等學校(高中)讀書。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冬,又以最優成績畢業,那時雲貴總督錫良督滇,執行苛政,迫害革命黨人。崔文藻參加了由革命黨人王丕和、蘇紹漢、張壽山等人組織的秘密謀殺錫良的革命活動。後因混進革命組織的假革命者雲南巡警總稽沈宗復向錫良告密,錫良誘捕了王丕和、蘇紹漢、張壽山等三人。崔文藻因革命活動泄露,不得不暫避風潮,向校長葉翰章辭學,欲往他處活動,以圖恢復革命組織。校長稟知提學使葉爾凱,懷疑崔文藻有異謀,遂將兩次畢業文憑扣留,不准辭學。時逢革命領袖孫文派楊振鴻回到雲南在學院坡組織秘密會,崔文藻簽名參加此會,進行革命活動。嗣後因為雲南七府礦產事,與法國人交涉,當權者怯懦,不敢抗爭,一再退讓;崔文藻為爭國權,力爭不讓,為當權者所嫉,被捕入獄,致使交涉終止。不久,在革命黨人楊振鴻等的營救下,方無罪釋放出獄。清宣統二年(一九一○)冬,陸軍部到昆明調考軍醫學生,崔文藻應考錄取,於是年冬經越南、香港、上海等地赴天津軍醫學堂讀書。入學後他一邊讀書,一邊繼續聯絡各地革命黨人,結納各省志士,積極從事反清救國的革命活動。
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十月十日的武昌起義,推翻了滿清對中國二百六十七年的專制統治,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崔文藻聞訊後,和天津的資產階級革命分子白雅雨、王法勤、王保貞、邊潔清、周予黨、鳳迪鳴等,在天津的法租界組織革命機關,響應武昌起義。崔文藻親自到灤州說服清軍將領張紹曾舉兵反清,張紹曾怕事不從,他又連日兼程趕往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聯絡北洋新軍第六鎮(一個鎮相當於現在陸軍一個師的編制),統制吳祿禎起事,進攻北京,吳祿禎聽了崔文藻的起事計劃後,和北京革命志士李時珍、汪精衛聯合,與天津的革命志士黃以鏞、易昌戢、孫炳文、魏堯、趙鐵橋、甄元熙、羅樹勳、陳憲門等,組織「京津同盟會」,以運動北方軍隊,響應民軍,推翻北京、天津滿清政府的統治。崔文藻是這個革命組織的主要發起人和主要負責人之一。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一月二十九日,南北議和不成,南京臨時政府民軍北伐總司令電約北京、天津、保定的革命組織於夜間舉行起義,驅逐民賊,收復北京、天津等地。崔文藻積極策應,他親自帶領二十名手槍隊員和二十名炸彈隊員去攻打天津都督署和清軍巡警總署。由於寡不敵眾,彈盡無援,不幸被捕。清軍對他大施淫威,將他「全體衣褲脫去,拷以腳繚,上以手銬,赤身置於冰地,腳踢手打」。崔文藻寧死不屈,懍然高喊:「士可殺,不可辱,殺則殺之,請勿辱我」(這是他的戰友魏堯同志後來所著《崔文藻君革命紀實》一書中的原文)。清軍大怒,將他打得血肉模糊,昏倒在地後拖入北洋行營獄中關押起來。崔文藻雖在監獄之中,備受敵人折磨,始終忠貞不屈,堅持鬥爭,他寫詩道:「丈夫何故鎖眉頭,國恥填胸能勿愁;革命由來天賦職,傷心惟恐世沉浮。文明時代遭縲拽,專制餘威壓楚囚。若得化龍飛出去,定傾東海向西流」。另外在獄中還寫了《血痕草》七言絕句十六首,七言律詩三首,在字裡行間,無一不充滿對革命的赤膽忠心和臨危不懼的英雄氣魄。例如他被捕時的情況這樣寫道;「余既被擒,大為兵警所窘,模糊血肉,體無完膚,自分且死;然意豁如也,立成二詩見志」:
其一:
歷盡劫灰志益堅,撻屍未遂子胥鞭。
縱摧俠骨成泥土,也要結團補恨天。
其二:
此身百煉比鋼堅,鐵肺銅肝任爾鞭。
壯志未酬心未死,留存浩氣付青天。
崔文藻從一九一二年一月二十九日夜被捕入獄,直到同年二月十五日南北實現共和,由旦統皇帝溥儀退出皇位,他和其他被押的革命黨人才被釋放出獄。
民國二年(一九一三)七月,孫中山先生發動討袁(世凱)二次革命,崔文藻的創傷尚未痊愈,但他仍投入了討伐竊國大盜袁世凱的鬥爭。奔走於北京、天津、廣州等地。「二次革命」失敗後,他南下廣州,投入雲南發動的護國運動,繼續討伐袁世凱。他在滇軍第二軍第一梯團長張開儒麾下任少將秘書長,張開儒的很多軍事方案都是他幫助制定的,很受張開儒的賞識器重。在孫中山先生的領導下,雲南、貴州、四川、廣東、湖南、福建等地先後相繼宣佈獨立,袁世凱在絕望之中於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六月六日憂憤而死,護國運動獲得勝利。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七月,孫中山先生由上海來到廣州,借滇軍和桂系軍閥的力量,發動護法運動,崔文藻積極支持孫中山進行護法,九月一日軍政府成立,孫中山被選為軍政府大元帥,任命崔文藻為陸軍部次長、兼交通部次長、軍政府總務廳廳長等要職,並主辦機關報《珠江日報》。他寫過不少進步文章,《人格論》等著作,成為當時《激揚文字,揮斥方適》的活躍人物之一,他的軍銜是中將。
崔文藻在廣州積極組建軍政府軍隊,大力支持孫中山開展護法運動,他在革命鬥爭中表現出來的卓越才能,受到了雲南唐繼堯和廣西陸榮廷的嫉恨,他們互相勾結,指使廣惠鎮守使莫榮新(乃廣東督軍、桂系軍閥),組織暗殺隊;並勾結串通了非常國會中的右派力量政學系和益友社的議員,對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人士下了毒手。在刺殺廣東省長陳璧光之後,於民國七年(一九一八)五月十二日假借開會之名,在廣州西關黃沙車站武裝襲擊張開儒陸軍部長。(被逮捕)同日中午,莫榮新派人突然闖進了廣州西濠酒店,抓走了正在設宴招待新到廣州的國民黨元老譚人鳳、徐紹貞等人的崔文藻,於下午槍殺了他。犧牲時年僅三十七歲。真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0期;民國89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