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響應辛亥革命

作者/譚家祿

一、雲南留日學生參組同盟會

一八九四年 國父孫中山先生上書李鴻章,申論救國大計,在建議書中論述:「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於船堅砲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我國家欲恢擴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法,以籌自強,而不急於此四者,徒惟堅船利砲之是務,是捨本而圖末也」。這個建議書,結果未被採納,因此,孫先生和陸皓東,由天津前往北京,然後更溯長江,深入武漢一帶,觀察山川,為將來革命的準備,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孫先生在檀香山,糾合華僑,創立「興中會」為革命主義立黨之始。

一九○五年八月二十日孫先生在日本東京號召各派統一組成「同盟會」,決定同盟會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族),創立民國(民權)、平均地權(民生)」表示出三民主義的思想,當時有十七省的代表都齊集一堂,到會人數三百餘人,推舉:「孫中山先生為本黨總理」,決定執行部人員為黃興、陳天華、程家檉、廖仲凱等人,評議部為汪兆銘(議長)、馮自由、胡漢民、朱執信等人,司法部為鄧家彥(部長)、宋教仁等人,雲南留日學生,羣起加入同盟會,僅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學生中,有唐繼堯、李根源、羅佩金、劉祖武、顧品珍、謝汝翼、廋恩暘、趙複祥、劉存厚、李鴻祥及江西籍的李烈鈞等人,都加入「中國同盟會」,並在東京組成「雲南同鄉會」,推舉李根源為會長,創辦「雲南雜誌」,唐繼堯先生創辦「武學雜誌」刊行雲南雜誌,在東京發行,雲南雜誌便是鼓吹革命,喚醒雲南民眾的前鋒。武學雜誌提倡武學,傳授真才實學,培養雲南建軍的中堅幹部,這些同盟會員,也就是響應辛亥革命重九光復雲南、貴州,致使成都獨立,領導革命軍的將領。

二、西南邊防 國防要衝

雲南省位於我國西南邊防地區,國防要衝,當時南鄰法屬越、寮,西接英屬印、緬,在清末時,雲南編練陸軍第十九鎮(軍)駐防,每鎮步兵二協(旅)、協各二標(團)、標各三營、騎兵一標、砲兵一標各皆三營、工兵一營、輜重一營、機槍一營,全鎮官兵一萬二千六百人,係錫良督滇時,命陳宦所編之混成協擴編而成。

雲南地勢位於雲貴高原和滇西縱谷,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斷陷盆地星布,均稱「壩子」,全省面積四十餘萬平方公里,人口在民初時的九四六萬餘人,至抗戰時期增為一九○○餘萬人,現在三三六二萬餘人,漢夷雜居,漢族居住壩子,山地夷居,漢族約占全人口百分之六九強,夷族二十三種,如:彝、白、哈尼、壯、泰、苗、傈僳、休、拉祜、納西、傜、景頗、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諾、水和回藏蒙等族。係高原氣候,四季如春。

雲南山川壯麗,風物菁華,省區:滇海、龍潭、石林、麗水、點蒼、洱海、撫仙、雞足、雲山、河川湖泊縱橫,出產:東川紅銅、箇舊烏錫、大理花岡、普洱春茶、資源豐富,為兵家必爭之地,尤以許多歷史的重大記載:戰國時期,楚莊蹻入滇,建立「滇」王國,秦朝開始建置「郡」、「縣」,三國時代,諸葛武侯,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目的是「思惟北征,宜先入南」,乃得確立蜀漢基業,明成祖承襲了諸葛武侯的戰略原則,先派沐晟平雲南,服交阯,方得以堅定北征之信念,滿清入關之後,吳三桂西據有雲南,繼有乾隆帝數番征緬,始確實穩固了愛新覺羅王朝一統中國之根基。

三、李督調滇 設備武堂

宣統元年正月清廷調派廣西巡府李經羲(李鴻章侄)出任雲貴總督,兼雲南都督,陸軍第十九鎮統制鍾麟,總參議靳雲鵬、李督到滇後,鑒於時勢變遷之需要,奏請設立「雲南講武堂」,培養幹部,任李根源為監督,唐繼堯、李烈鈞為教官,二年正月又奏請提前立憲,召開國會,並奏請晉升李根源為雲南講武堂總辦,唐繼堯晉升監督。

雲南講武堂的教職人員多數是由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回滇學生擔任,加入同盟會,傾向革命,培養革命思想人才,編練新式陸軍,加強邊防,貢獻很大,雲南講武堂與滇軍的成長,如:響應辛亥,丙辰護國,護法戰爭,對日抗戰是分不開的。

雲南講武堂,自宣統元年開設至民國十八年,共計訓練學生十九期,十九年至二十一年招訓教導團學生三期,二十二年中共流竄入滇逐北,委員長蔣公中正到滇視察,為全國軍事統一指揮,改講武堂為中央陸軍軍官學院「昆明分校」,自第十一期招訓,抗戰後改為第五分校。

四、蔡鍔入滇 編練新軍

宣統二年冬,雲貴總督李經羲,奏請調蔡鍔入滇,初任督練處參議,編練新軍,旋與駐防昆明近郊,陸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統王振基對調,蔡公調任第三十七協統之後,留任張維翰先生為協統部秘書,所轄第七十三標統帶丁錦,第一營管帶齊世傑,第二營管帶成維峻,第三營管帶李鴻祥,第七十四標統帶羅佩金,第一營管帶唐繼堯,第二營管帶胡忠亮,第三營管帶劉存厚,自此蔡公常與李根源、羅佩金、唐繼堯常來協部長談或往唐公繼堯寓中昆明市武成路秘密集會。

第三十八協統曲同豐部,駐防大理,第七十五標住保山、大理、楚雄,第七十六標統趙復祥率第一營駐蒙自、第二營駐建水、第三營駐文山。其鎮部直屬單位騎兵統帶韓建鐸、第一營管帶廋恩暘、第二營管帶謝汝翼、第三營管帶韓鳳樓、輜重營管帶范鍾靈、機關槍管帶李鳳樓、工兵營管帶歐陽炘等部均駐昆明近郊。

蔡鍔字松波,湖南邰陽人,日本士官學校第三期騎科,學成歸,先後在江西、湖南軍事學堂任教,光緒三十一年為廣西巡撫李經羲調赴廣西,在桂編練新軍六年,又奏請蔡鍔入滇,編練新軍,逐與滇、桂、湘、贛軍界人員發生密切關係,在旅滇期間,有感編練新軍精神教育讀本之缺乏,乃以曾國藩、胡林翼二人的治兵言論,分類編輯「曾胡治兵語錄」一書,在滇留傳,筆者入第五分校受訓時,恭讀該書。

宣統三年陸軍第十九鎮管帶以上主官多為留日士官生回滇擔任,也是同盟會員,此時講武堂學生畢業已數百人,受其精神教育的鼓舞,民族觀念極強,富於革命意識,已分別出任排連長職,兵精械利,待機反正。

五、武昌首義 組軍政府

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十月十日,革命軍在武昌奮起發難,終於點燃了決定中國命運的辛一亥革命戰火,事實經過是這樣的,當天晚上,駐紮在武昌城內的工程第八營中的革命同志程定國,向第二排長陶啓勝發射了武昌起義的第一顆槍彈,於是第一排的熊秉坤也扣動了拿在手裏的步槍板機,劃破了靜夜的長空,宣告辛亥革命的序幕。

武昌起義的發端,是在發難之日稍前的九月二十四日所舉行的作戰會議,成為發動革命中心力量的「文學社」和「共進會」的主要幹部六十多人,在共進會機關部,協商起義計劃,由共進會的孫武擔任臨時主席,決定中秋節日(十月六日)首義,這個「中秋起義」由同盟會派來支援的黃興、宋教仁、居正等人,也還沒有到達,在清廷戒備森嚴,加上重要幹部不在的情況下,要由中秋之夜斷然發難,的確困難很多,於是臨時總司令部,乃打算變更計劃,未料就在十月九日的那天,突然發生意外,工程第八營的兩發槍聲,造成了大騷動,聽到喧鬧代理第八營管帶阮榮發正碰上腰部受傷由樓上迯下來的陶啓勝,一時之間判斷錯誤,誤認為陶啓勝是革命軍伙伴,而將他射殺,接著就對樓上亂射,正當此時管帶阮榮發突被革命同志呂中秋槍彈擊中倒地,革命同志熊秉坤吹哨子集合約有四十多個同志,按原定計劃奪取武器,開始向楚望台軍械庫攻擊前進,在城內的第二十九標蔡濟民也舉兵響應,楚望台警備左隊隊官(連長)吳兆麟被推戴他為臨時總指揮,佔領了憲兵營,於是在觀望形勢中的各部隊士兵們,加入了革命軍,攻佔軍械庫,迅即擴展到二千多人的大部隊,兵分三路向督署總攻擊,第三路雖受第八鎮統制張彪之反擊,經過了二小時以上的苦戰之後,熊秉坤所率領的敢死隊攻佔了保安門,佔住橋頭堡,打通了攻擊督署的進路,湖廣總督瑞徵迯亡,頑強抵抗的統制張彪得知瑞澂迯亡消息之後,鬥志喪失,乃秉船迯亡漢口,清軍失去了指揮官,終於不支潰走,武昌為革命軍佔領,漢陽、漢口相繼光復。

武昌革命成功後,革命軍幹部,聚集在諮議局,籌畫當前急務,組織軍政府,推出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黎元洪為軍政府都督,由革命軍臨時指揮官吳兆麟親往迎接黎元洪到諮議局時,革命軍列隊歡迎黎元洪,以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布告安民。

軍政府成立後,集中兵力,整編為四個協,第一協統吳兆麟、第二協統何錫藩、第三協統陳炳榮、第四協統蔡濟民,重建革命軍體制。

在北京方面的清廷,得到武昌起義報告,十二日下詔解除武昌敵前迯亡的湖廣總督瑞澂的職務,並命令陸軍大臣廕昌率領陸軍兩鎮負責南下鎮壓革命軍,於是革命軍面對強大的清軍,簡直可以說是風前之燭。

十月二十八日在武昌佈陣的革命軍和推進到漢口的清軍隔江對峙,正展開砲戰中,在漢陽的革命軍,正在漢陽鳴砲迎接黃興,黃興到達漢陽當天夜晚舉行會議,推舉黃興為革命軍總司令,軍政府為了重建革命軍體制,黎元洪效法歷史上漢高祖拜韓信為大將的故事,於十一月三日舉行祭壇拜將之禮,迎接黃興祭壇為戰時總司令。

六、雲南響應 重九光復

武昌首義消息傳至雲南後,十月二十六日雲南騰衝武裝起義響應,雲貴總督李經羲,恐昆明新軍響應,逐於同月二十八日晨操時,突下令收繳新軍的軍械,致使新軍軍心甚為激憤,於是蔡鍔即與唐繼堯、李根源、羅佩金等密謀起義,因蔡鍔學資歷較深,故被推為此役起義統帥,逐於九月初八日(即十月二十九日),以昆明南郊江南會館為臨時指揮部,裝置電話,對各路負責將領發號施令,於是夜九時,革命軍行動開始,各路部隊分由東、南、北三門入城圍攻五華山、軍械局及總督署,激戰至次日,九月初九日重陽節下午逐告光復。

當起事之時,首先被擊迯走者為第七十三標統丁錦及該標第一營管帶齊世傑、第二營管帶成維峻(皆北洋系),被等既迯,則全標兵力悉歸第三營管帶李鴻祥指揮,於是第三十七協之步兵兩標,全為革命主力,除第三十八協統曲同豐駐大理,七十五標駐保山外,七十六標統帶趙復祥在蒙自宣佈反正,其騎、砲、工、輜、機槍各營因駐昆明近郊,統歸蔡公指揮,分擔任務,第十九鎮統制鍾麟聞變,親率憲兵及巡防隊二營,據守五華山高地,頑強抵抗,統制鍾麟負傷陣亡,督署僅有輜重營管帶范鍾靈護衛,亦被砲擊而死,此外被殺者僅有督練處參議王振畿,鎮部參謀長楊集祥,布政使世恩(滿人),李督經羲及其眷屬得督署巡捕救護,越墻迯出匿避諮議局,總參議靳雲鵬化裝迯出雲南,新軍佔領昆明,七十六標統趙復祥以兵逐走臨開廣道龔心湛,全省重九光復,由李根源護送李督經羲及其眷屬出境去職,革命軍將領在諮議局開會一致推舉蔡鍔將軍為雲南軍政府都督。

七、西南穩定 各省獨立

雲南光復以陸軍第十九鎮為主力,當時中國西南各省之陸軍,亦以第十九鎮為精銳,士兵多為本省農家子弟,忠勇樸實,高級軍官多為留日士官生,同盟會會員,中下級幹部,則多為雲南講武堂學生,講武堂畢業學生,學術水準較高,軍械精良,所編練之新軍巡防隊計三十個營及鐵路巡防隊等,在西南各省中雲南最有實力之一者,蔡公既被推為雲南都督,擁此雄厚實努,自然有志向外促成鄰省光復,進而致力北伐,逐遣唐繼堯援黔,謝汝翼、李鴻祥援川,殷承瓛援藏。

貴州新軍自雲南重九起義成功之後,九月二十三日貴州革命軍幹部密謀起義,貴州巡撫沈瑜慶聞悉迯避一空,公推新軍教練楊藎誠為軍政府都督,未能安定黔局,滇軍唐公繼堯率步兵三營及騎、砲、工、輜、機槍各一連援黔,一戰而平定黔亂,黔省人民推舉唐公出任貴州省軍政府都督,坐鎮貴州,援川滇軍謝汝翼、李鴻祥兩將軍率兵進入川南,各地同志會紛起,秩序騷然,十月初七日成都獨立,尹昌衝出任四川省都督,殷承瓛將軍之援藏軍西南局勢穩定自藏邊遄返。

湖南長沙革命黨人,於九月初一日,發起響應,長沙知縣沈瀛都被革命軍處死,新軍協統楊晉(雲南人)亦迯之夭夭,革命軍推舉共進會員焦達峯為湖南軍政府都督,同月初十日湖南兵變,焦達峯被亂軍打死,湖南都督乃由諮議局選舉譚延凱繼任。

江西九江,於九月初二日宣佈脫離滿清政府,十日正式宣告獨立,由同盟會員李烈鈞為軍政府都督,同月七日山西巡撫陸鍾琦全家被殺,推舉新軍標統閻錫山(日士官生六期與唐繼堯、李烈鈞同期同學),三十八年六月在廣州就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大陸易守,政府遷台,先總統 蔣公復行視事,閻公就任總統府資政,埋守著述十年,於四十九年五月二十四日病逝台北,享年七十八歲。

上海向為革命軍根據地,辛亥武昌首義,先總統 蔣公和張羣先生等人離開日本回到上海,首先就去拜訪陳其美先生,策劃上海和杭州同時起義,可是在十一月一日的那天漢口的革命軍就已被清軍馮國璋部打敗,發生了漢口失守的事態,清軍乘勢沿長江進擊,則在武昌點燃的革命火燄,勢將為之熄減,正當此時雲南重九光復,並遣軍援黔、川、藏,而使西南局勢穩定,但在上海、杭州、江蘇的起義能否成功,實際是關聯著中國革命的命運,結果在十一月四日上海光復,推舉陳其美為滬軍都督,第二日江蘇士紳推派代表謁巡撫程德全宣佈江蘇獨立,浙江方面,陳其美派年輕有為的革命黨人蔣中正先生率敢死隊,馳援杭州,進攻撫署同月九日改諮議局為軍政府,推舉湯壽潛為都督,可說滬、江、浙之光復鼓舞人心,十八日安徽宣佈獨立,商請朱家寶擔任臨時都督,十九日廣東主張承認革命,總督張鳴崎表面同意,竟於當夜挾庫銀款迯往香港,諮議局推舉同盟會員胡漢民為都督,廣西因見各省相繼宣佈獨立,知大勢已去,推巡撫沈秉聖為都督,山東二十三日舉義旗宣告獨立,推總督孫寶琦為大都督,東三省不肯宣佈獨立,於是和諮議局合組「東三省保安會」,各省紛紛獨立。

八、南北和議 國父返國

十一月一日,革命軍失去漢口,這一天清廷內閣總理奕匡及皇親大臣辭職,接著任命袁世凱為總理大臣,他終於得償掌握全權的夙願,於是派遣劉承恩、蔡廷幹兩人於十日到達湖北和黎元洪軍政府領導人進行和平交涉,十六日袁內閣聯合政府組成,也是反皇族內閣,一方面向革命軍提出和平停戰交涉,同時也以武力威脅,便調動壓倒性的優勢兵力,在漢口集結,對漢陽發動總攻,相對的革命軍也自漢陽出兵反攻,希望奪回漢口,但被清軍擊退,二十七日又失去了漢陽,在上海的代表們,乃於十二月四日選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大元帥握有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大權。

汪兆銘號精衛,宣統二年意圖炸死清廷攝政王載澧而被捕,判處終身監禁,但在武昌起義後的十一月六日,獲得開釋,出獄後便停留在北京和袁世凱接近,並與袁長子克定結為異姓兄弟,得知武昌有各省代表集會,汪兆銘乃派同盟會員朱蒂煌,攜帶書信往武昌,書信中提到「南北達成和談,聯合要求清帝退位,選舉袁世凱為大總統」,和議期間武漢三鎮一帶兩軍保持現狀,由英國海軍加以監視,自十二月二日起停戰三日,後來袁世凱要求曾經兩度延長,十八日下午二時,第一次會議開始,革命軍代表伍廷芳提出四項要求:一、廢除滿清政府,二、建立共和政府,三、優給清帝歲俸,四、優卹年老貧苦之滿人。會議並決定:陝西、山西、湖北、安徽、山東、江蘇、奉天七省全面停戰。二十日舉行第二次會議討論:「國體問題」,伍廷芳態度強硬主張:「廢除清帝,建立共和政府」,北方代表唐紹儀,也不堅持維持清廷,並同意在將來由國民大會決定國體問題,第三次會議協議開;「國民會議」解決國體問題及決定各省代表人數,在上海舉行國民會議。

正在這個當中,孫中山先生於十二月二十五日歸國。

九、選舉總統 民國誕生

自武昌首義革命成功後, 孫中山先生經由法國於十二月二十一日到達香港,廣東軍政府都督胡漢民偕同廖仲愷等人秉艦赴港歡迎,並陪同孫先生首途北上,於十二月二十五日在烟雨濛濛中到達上海,滬軍都督府派建威兵輪迎迓,並受到黃興、陳其美、汪兆銘、宋教仁、伍廷芳等人恭迎至哈同花園午餐後,由外交總長伍廷芳邀至宅第互商要政,有黃興元帥、陳其美都督、胡漢民都督、宋教仁等同往。

在第三次和議尚未開始之前,北方代表唐紹儀已到上海和君主立憲派首領張謇見面表示,將來如果袁世凱被選為總統,則清帝退位問題為之消滅,並透露出只要袁世凱秉國之鈞,則可以維護清廷的意向,正在此時孫先生回到上海,受到革命黨人熱烈歡迎,唐紹儀也把握著這個機會,電請袁世凱上奏清廷,藉革命軍浩大聲勢,脅迫清廷決定召集臨時國會,以君主民主付之公議,並飭唐紹儀繼續進行和議,而達袁世凱的企圖。

第三次和議按原訂日期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在上海舉行,革命人員在進行和議之外,也決定同日在南京江蘇諮議局開會,並舉行臨時大總統選舉,出席會議者計十七省代表計四十五人,規定每省代表只能投票一張,選舉結果,孫先生獲得十六票(黃興一票),當選為中華民國開國臨時大總統,孫大總統立即著手組織臨時政府,修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設置副總統,並由各省代表選出黎元洪為副總統,繼之任命九位總長,復經各省代表會同意,提名黃興為陸軍總長,兼任總統府參謀長,王寵惠為外交總長,胡漢民為總統府秘書長,蔡元培為教育總長,總統府下分設:法制、公報、印鑄、稽勳、銓敘五局。

宣統三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即一九一二年元月一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訂是日為元旦,訂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月一日,於是中華民國誕生。

孫大總統就職,民國誕生,元月三日任命各總長及各局長,五日公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發表對外宣言,並由和議代表伍廷芳即致電北京、天津各國公使、領事,請求嚴守中立,並保護僑居在中華民國境內的外國人。

孫大總統一貫的意向是:「廢除滿清,統一中國」,因此致電北京總理大臣袁世凱表明,為了避免因爭執大總統,而造成國家分裂「隨時可以移交大總統職位」作讓位準備。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0期;民國79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