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發祥地──巍山

作者/張文獻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位於祖國西南邊陲的雲南西部,屬大理白族自治州。全縣面積共二二○○平方公里,居住著彝、回、漢、白、苗、傈僳等二十三個民族共二十九萬人。

巍山,原名蒙化縣,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一○九年)置為邪龍縣。唐代,是南詔國的發祥地,南詔統一五詔後,在祖國西南邊疆建立顯赫一時的多民族政權──南詔國,和唐朝相終始。巍山在唐代置為巍州、陽瓜州。明、清兩朝設置蒙化府、直隸廳,由彝族左氏土官為世襲知府,歷經明、清兩朝,時間長達五百餘年。民國初先為府,後改一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九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巍山歷史悠久,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文風鼎盛,明清兩朝出過進士廿三人,舉人二二○人。被清廷御封為雲南四個「文獻名邦」之一。一九九四年國務院批准巍山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又是全國風景名城──大理──的外圍重要景點之一,故在全州是國家批准最早開放的縣。

巍山境內有很多的歷史文物和自然景觀。距縣城十公里南面的巍寶山,是全國道教名山之一,南詔第一代王細奴邏曾躬耕於此山中。唐開元二年(公元七一四年)所建巡山殿,內塑細奴邏象,威儀肅穆,栩栩如生。此殿為彝族土主廟,故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至十七日這四天,許多彝民殺豬宰羊來廟祭祖,載歌載舞,盛況空前。另外,明、清兩朝所建的十多座道教宮觀,星羅棋布於層巒疊嶂之間,全山古木參天,奇花遍地,是珍禽異獸棲息出沒之所。那裏有蜚聲中外的古代「彝族踏歌圖」,有三人伸臂接指始可合圍的「松樹王」,有全省之最的「明代茶花」,有八卦形設計的「長春洞」古剎,有清澈見底的高山「龍潭」,有高聳入雲的「斗姥閣」,……當代名詩書畫家張新民老人在巍寶山山門上題聯說:「過斯境,有洞皆春,有鶴皆鳴,有霞皆青,有龍皆靈,堪稱清虛妙境;觀此山、無峰不奇,無泉不冽,無寺不古,無樹不翠,確乃道教名山」。這副楹聯高度概括了巍寶山的特點。它不僅風光旖旎迷人,更主要是生態保護完好,森林密茂,常年郁郁蔥蔥,又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除此之外,縣境內還有南詔故都「巃屽圖城」及反清回族領袖杜文秀起義遺址;有明末義士、詩人陳翼叔(即陳佐才)隱居的「是何庵」及全國罕見的「石棺墓」;有靈應山佛教寺庵及「明代雙塔」;元珠山的道教廟宇;有東山慧明寺的「羅漢堂」、「玉佛閣」;有風光獨特的「蒙陽公園」;有絢麗多彩的回族「清真寺」;在縣城保存有明代洪武二十三年(公元一三六○年)所建的雄偉壯觀之古城樓,……還有近百處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蹟被省、州、縣各級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巍山的人文景觀也十分豐富多彩,明代有正直無私廉潔奉公著稱的都察御史雷應龍、按察使副使朱璣;有反清義士陳佐才反清傳說;近代有協同孫山山先生推翻滿清進行革命任過廣州陸軍次長的崔文藻志士,……明、清兩代出了陳翼叔、左伽、張端亮、彭應古、彭翥、楊友楠等著名詩人,他們的著作被列入《雲南叢書》。另外,如明代狀元楊慎、名僧擔擋、無住和尚均多次遊過巍山並住過冷泉庵、雲隱寺、圓覺寺,他們都留下過一些詩、書、畫、墨蹟。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曾慕名到過巍山遊旅。在近代有學者費孝通、徐嘉瑞、方國瑜、馬長壽、馬曜、何耀華、尤中暨古建築專家鄭孝燮、汪之力、王建平等考察過巍山。其中如鄭孝燮老先生揮毫題詩:「大理巍山民族鄉,乍來又去亦情長,同天萬里南詔地,文獻名邦問史忙」。他還風趣地對接待者說:「巍山人愛客多情,歷史悠久,古建築多,我由北京來這趟,值得!」國外的有美國、法國、加拿大、德國、俄羅斯、泰國、日本……等國的專家學者都先後來巍山考察過。近年來還有我國著名書法家啟功、李真和史進前將軍、台灣的陳立夫先生,畫家林曦明、王晉元、張建中、姜嘉貴,名詩人張報、新加坡全球漢詩總會會長張濟川先生以及美國、加拿大、法國、印尼、西班牙、意大利、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詩家給巍山惠贈了不少書、畫和詩詞作品,留傳後世。

巍山的民族風情也別具特色,彝族的打歌隊在一九五七年曾被選到北京出席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受到首都人民的好評。一九八七年巍山業餘文藝工作者十二人,接受日本國際基金交流會的邀請,赴日本出席東南亞民族民間藝術節,先後在東京、大阪等八個大城市表演彝族打歌,受到廣大日本人民的好評。另外,巍山的洞經音樂,古樸幽雅,一九八八年八月,巍山洞經音樂隊經世界語民族文藝學會的推薦,赴北京向第二屆國際世界語科技學會匯報演奏,受到中外貴賓的高度贊賞和好評,榮獲大會「綠星」二等獎。演出後又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邀請,專題進行錄音,於一九八九年一月二十九日至三十日連續兩天在第二套節目以《古樂逢春喜新生》為題向全世界播放。此外,巍山的「火把節」、彝族「祭祖節」、『二月八』節、回族的『開齋節』、各族人民正月初九的玄珠山「松花會」、二月初一至十五的「朝巍寶山會」、七月十五城區間的『串橋會』,真是五花八門,別開生面。境內候鳥必經之地「鳥道雄關」(注),馳名中外,該處優美的生態環境吸引了中外鳥類專家、學者,年復一年地按期前來考察,成為別具特色的夜間景觀。

巍山人民勤勞古樸,用他們的雙手勞動和智慧,把城鄉建設得富麗堂煌,近幾年來,交通、郵電、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城鎮建設日新月異,文化、教育、科技事業進一步得到發展。呈現出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安定,人民生活普遍改善和提高的昇平景象。近二十年中地方名優產品如彝族紮染成品、民族工藝服飾品、美術臘燭、成藥、中藥材、松茸……等均打入國際市場,名揚海外。

巍山氣候溫和,四季如春,開放二十年來,中外遊人絡繹不絕,這裡的風光、歷史,無一不使親臨者留下美好的記憶。筆者的詩友、紐約四海詩社名譽社長、全球漢詩詩友聯盟名譽副會長陳浪平先生由加拿大寄來一首「詠巍山」的七言詩:

縣僻經詩卻不荒,科名壁宦兩輝煌。

天為僧道留幽境,地是彝回闢混茫。

千載尚傳南詔國,當年時貢大唐皇。

閣高松巨茶花古,文獻名邦煥彩光。

另一位詩友董拔翠先生,是菲律賓椰風文藝社名譽顧問、世界書畫藝術名人,他於今年六月從菲律賓也寄來《詠巍山》的詩這樣吟頌:

南詔古都景色奇,廿年改革煥新姿。

人文著萃多賢士,勝蹟琳瑯滿邊陲。

凝力同興華夏業,齊心共奠太平森。

巍寶山下風光美,洋溢詩情譽遠馳。

這是旅遊者的親身感受和心聲,筆者是巍山哺育成長起來的年事已到八十歲的老齡人,我和全縣群眾一樣,希望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9期;民國88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