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老將軍李先庚教授傳奇
作者/蕭富華
李將軍係雲南省鄧川縣人,民二年誕生,幼稱神童,父任教員,公餘課經學及佛學,過目不忘,尤能知前世事物,鄉人奇之,藏胞認係某活佛轉世靈童,擬請至西藏佛寺教養,其家人不允,否則早成西藏活佛矣。
十歲時,父子遭土匪綁架入深山,困五十餘日,其母籌款贖父子,匪不允,殺其父,釋其子,蓋神童似有神佛護持也。返家,隨其表叔至大理城內讀小學、中學,及雲南省土地清丈專校,畢業後任測量小組長。旋被保送至南京,先後入中央軍校特別班,軍需學校,中央政校,計政學院(獲碩士)完成軍、政、財、經之專才教育。中英文造詣亦深。噫嘻有為青年,膽識過人,學貫中西,文武全才,誠國之棟樑也。
抗戰軍興,參與上海保衛戰,在槍林彈雨中,冒死運補糧彈。於八年抗戰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厥功至偉,於廿九歲奉軍政部令,晉升少將,為軍中最年輕之金星將軍(當時軍服領章,全金板一顆星為少將)。隨軍轉戰東西南北各大戰役,尤其三次中條山拉鋸戰,敵我雙方死亡數萬人,真是血流飄杵,屍骨堆山,而李將軍指揮若定,出生入死,愈戰愈勇,蓋亦神佛護佑也。
卅八年隨軍來台,任東南長官公署經理處長,見軍眷無衣無食,乃建議先發眷糧,免再挖地瓜野菜充飢。另建議省財政廳長任顯群,發行愛國獎券,以部份贏餘,發給軍眷每人每日一元買菜金,別小看這一元,竟解決了萬千軍眷的生活,此一德政,至今仍為人稱道。
退休後任政治大學等院、校教授四十年,培育政治及會統人才,桃李遍天下,亦晚年一大樂事也。其間,曾奉調滇緬邊區游擊所部,安頓泰北難民區同胞,與泰國政府洽談難民居留住補工作,由於李將弄威望,始獲泰國政府允准。蓋此項使命備極艱辛,且有奸人從中阻撓;李將軍無怨無悔,終於圓滿達成任務,此一德政,又造福數十萬同胞。
綜觀李將軍一生,受命於危難死生之際多,而安享太平清閒之日少,比之蕭何、諸葛亮毫無遜色。尤能在公餘,不忘推廣文化,除已在雲南故里籌設文史圖書館外,另成立李先庚會計文教基金會,及雲南清寒子弟助學基金會等,今屆八十五高齡仍不忘回鎖社會,造福人群,傳為美談,苟非活佛轉世,曷能致乎!
李將軍接受中西學術,歷練文武要職,著書十餘部,筆者未及全錄,謹錄其憶往詩十三首,以表仰慕之誠。
(作者係退役少將,前聯勤總部人事署署長)
李先庚教授憶往詩十三首
一、參加上海抗日戰役憶往
轟轟機炮憶當年,二五年華寫戰篇;
鬧市繁華今火海,全民憤慨恨難填。
名城衝陣息生死,漫野飛烽是彈煙;
最是荒郊談撤退,屍殘遍地奈何天?
二、三戰中條山憶往
道出西安走洛陽 黃河夜渡戰頑強
槍林彈雨傳軍令 挽栗飛芻望斷腸
背水揮兵殲日寇 攀山奪寨震蠻荒
中條劇戰標青史 永保西陲我在場
三、中印公路通車及中印油管通油憶往
萬里道龍一線牽 叢林路集奪人天
高黎山嶺雲梯繞 印緬邊關戰火連
漫道兵奇穿棧道 垂空運補傲神仙
由無成有疑神助 蓋世勳勞落我肩
四、中印緬會戰及桂林柳州收復戰憶往
邊關會戰震五洲 印緬揮戈桂柳收
萬里翔機衝敵寨 千軍佈陣捉狂酋
糧投空婦成天彈 輪轉油流似海溝
食米將軍就是我 馬騰兵飽得封侯
五、日本敗降及我受降憶往
抗戰八年懲倭狂 不堪回首眾遭殃
抱頭處處簽降約 勝鼓聲聲慶追鄉
籌餉籌糧歷險苦 慶功慶典醉筵觴
蕭何再世今翻版 三十年華學漢唐
六、教學生涯憶往
戎衣脫下換儒袍 卅載春秋嚥學糕
講解長年嫌筆老 文章一也賴書刀
胸懷宇宙知興替 袖裡乾坤定略韜
引古析今成典範 萬千高足盡英豪
七、八十歷程憶往
橫遭匪亂少年行 為搏前程萬里征
食米將軍曾報國 財經教授譽名城
不求利達稱名士 但本書耕好紮營
多彩多姿似幻夢 歷經風險死復生
八、八十一年新春述懷
漫海風波又一年 彩燈高照鳳龍飛
全球赤焰今灰燼 兩岸心聲露綣依
十億胞民齊奮勉 萬千子弟著聲威
慈恩縈燒空言報 八十生辰笑古稀
九、八十老人公車行誌趣
(我每天搭桃園台北間公車往追)
不是應酬不是遊 天天車座我登樓
爬山跑路知筋軟 淺坐輕移似水浮
為保健康常走動 但求靜定伴禪修
行年八十學青壯 笑語津津話老頭
十、目擊波灣戰爭有感
窮兵黷武號強橫 怒觸全球出義營
飛戰高空驚雷電 砲轟落地洗坦城
略謀蓋世費猜斷 科技當頭定講評
日本敗降今再版 盟軍有我論輸贏
十一、目睹我經濟起飛憶往
為謀財富理金融 報國興邦再立功
多次旅遊爭出口 兩年台港奠商通
暮金中山齊登榜 亞美市場我首攻
莫笑書生坐北斗 展飛經濟照長空
十二、草屋吟詩
樹蔭書藏一草堂 半禪半隱伴斜陽
一生驚險為軍政 蓋也糧勤話漢唐
遊擊歸來知國數 書耕教化學桴翔
行年八十不言老 養晦韜光寫詠章
十三、庭園種花
行年八十學淵明 花草台前似佈營
春夏秋冬知歲月 東西南北任苗耕
正憑氣爽隨神往 為是根深助葉萌
樹裡乾坤藏變化 撐天蓋地勝瑤瓊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7期;民國86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