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風景名勝散記

作者/陳開國 

昆明歷史悠史,建城歷史已有一千三百餘年,素以風景名勝著稱。早在元代中慶路提學孫大亨記述:「中慶,古鄯闡也。山川明秀,民物阜昌,冬不邪寒,夏不劇暑,奇花異卉,四序不歇,風景熙熙,實昆維之勝區也。」經過明、清、民國各個時期的培置和開發,風景名勝,更具規模。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國務院一九八二年首批公布昆明為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一九八四年又批復昆明城市總體規劃,確定昆明為發展中的旅遊城市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經濟大好形勢,雲南省調整昆明行政區劃分盤龍、五華兩個城區,官渡、西山兩個郊區和安寧、呈貢、富民、普寧、宜良、路南、嵩明、祿勸八個縣,全市面積為一五五六一平方公里,人口為三六二、六七萬人。昆明的風景名勝更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形成了山水相依、獨特風格、絢麗嬌美、豐富多彩的多處風景名勝區,在國內外享有盛名,近年前來旅遊、觀光、渡假者絡繹不絕。

筆者對昆明城郊的多處風景名勝點和遠郊的幾處風景名勝區曾親往觀光,對改革開放以來新的發展,也略有獲悉,現就觀感所及,並參閱有關文獻資料,散記梗概,以嚮讀者。

近郊的著名風景名勝點

昆明城位於滇池盆地北部,三面靠山,南濱滇池,形成「東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蜓,南翔縞素」的良好自然空間環境,城內有五華山、圓通山、祖遍山屹立和翠湖、盤龍江、大觀河等水域,具有「城外景色,城池相依,城內山水交融」的優美景象,這是極其珍貴,難以再生的環境。

昆明城郊有早期和近期建成並各具特色的幾處著名風景名勝點。早期建成的有:由明洪武年間藩王沐英的柳營別墅發展成為「翠湖堤畔柳凝綠,江南芳草仍焦枯」的翠湖;有「萬里雲山一水樓」和氣魄宏大、膾炙人口的古今第一長聯的大觀樓;有「螺峰疊翠」和櫻花海棠馳譽全國的圓通山;有由掩映於茂林修竹的華亭寺、太華寺建築群和嵌綴於懸崖峭璧上的三清閣道觀、龍門石窟組成的西山森林公園;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五百羅漢、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寶庫的明珠的笻竹寺;有漢桐、唐梅、宋柏、明茶「四美畢具」之稱,其中梅柏茶被詩人讚譽為「黑水祠中三異木、千秋萬代頃東風」的黑龍潭;有由清初吳三桂鑄獻、重約二百噸的黃銅製品金殿及規模宏大的園林植物園;有「天下第一湯」美稱和曹溪古剎的「天涵寶月」奇觀的安寧溫泉等。

昆明近期建成的風景名勝點有曇華寺、西華園、郊野公園及鄭和公園數處。曇華寺創建於明末,以「優曇獻瑞」為特色,現修復舊園為園中園,開闢瑞應山為園外園,培育花卉,是出口花卉苗木的基地。西華園由苗圃改建,薈萃各類觀賞植物千餘種,其中蘭園裁培各種蘭花萬盆最具持色。郊野公園在飾竹寺側,以郊遊、野趣為特點,是都市中的村莊,園中的民主林,惠然亭,別有佳趣。鄭和公園建在昆陽城的月山上,山上風景秀麗,山勢玲瓏,森林郁蔥,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故里,園內有珍貴文物鄭和父親馬哈只墓碑及鄭和紀念館。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豐富風景名勝景點,昆明市各區縣還新建了具有區、縣特色的公園,已建成的有官渡關上公園、西山的觀音洞景區、安寧的百花山公園及楠園、富民的河濱公園及河上洞景區、呈貢的三合山公園等。這些景點星羅棋佈,把春城裝點得更加絢麗。

滇池風景名勝區

在昆明城近郊和遠郊值得記述的首先是滇池風景名勝區。滇池面積約三百平方公里,蓄水十三億立方米,為我國第六大淡水湖。滇池四面環山,浩瀚空闊,早在昆明建城不久,即形成得天獨厚的自然山光水色。「滇池夜月」在明代「六景」中列為第四,在清代「八景」中列為第一,是雲貴高原上的一顆璀燦明珠。

滇池風景名勝區是在海埂公園、療養區、國家體育訓練基地、觀音山、白魚口等重要景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以來,省、市政府為了提高全省二十五個少數民族的知名度、促進經濟建設和發展旅遊事業,報經國務院批准滇池為國家級旅遊渡假區,分期分批在海埂籌建雲南民族村。

第一期的白族村和傣(族)寨已於一九九二年二月建成對外開放。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雲南有白族一三三萬多人,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村是大理風光、風情的縮影,主要建築有三塔、海虹橋、三坊一照壁、牌坊、舖面、花園、茶社、餐館、庭院、戲台和本主廟。村內迷有德化碑、石鍾山石窟的部分復製品,充分展現了白族建築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村里可以品嚐到南詔大理國時期的宮廷茶點「三道茶」及白族風味小吃,觀賞具有白族鄉士氣習的白族歌舞。本主廟大殿的格子門,畫龍點睛地道出了白族英雄般赤成的生平和為民斬妖的過程。漫步其間,有若置身於銀滄玉洱大地之感。

雲南有傣族百萬餘人,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兩個自治縣傣族信奉小乘佛教、佛寺遍及傣族地區的村寨。傣族民居為「干欄」式建築,竹樓為人字頂,大體上呈方形,分上下兩層。民族村的傣寨,位於翠漪洲景點半島上,三面環水,風光秀麗,其主要建築有造型獨特的寨門,別具一格的竹樓,銀光閃閃的白塔,金碧輝煌的佛寺,新奇的潑水亭,別致的水井和風雨橋等。在傣寨可以領受傣族的生活起居、婚喪嫁娶和風土人情,觀賞多姿多彩的歌舞,品嚐各式傣族名特風味食品。

海埂民族村於一九九三年起,開始第二期工程,新建彝族、納西族、瓦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諾族等六個民族村,今年彝族、納西族村已建成開放。

雲南有彝族人口四百多萬,聚居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哀牢山區,其先民所創《太陽曆》、《十二獸曆法》,為人類作出獨特貢獻。

彝族村內,地勢起伏,有山有水,房舍錯落,樹木蔥蔥,置景有據,設計新穎,格調正宗,一派山地彝家氣氛。彝族村系統地展示了。彝族地區的建築、習俗、服飾、工藝、書法、音樂、舞蹈、雕塑等。彝族盛行祖先崇拜,在村內太陽曆廣場及周圍,可看到造型逼真的虎山、鬥牛、象徵太陽月亮的圓球和獨特的十二生肖以及圖騰柱等信仰的石雕璧雕,品嚐各式彝族名特風味食品,還可以觀賞各種歌舞,每逢農曆「火把節」,村內還舉行傳統的火把狂歡晚會。

納西族在雲南省二十六萬多人,集中聚居在麗江地區納西族自治縣。古文獻記載,納西族有五百多卷、七百萬字的《東巴經》傳之於世。納西族普遍信仰東巴教,即多神教。著名的麗江「大寶積宮」、「火定閣」、「五鳳樓」,均為明代建築,保存完好。納西族村依山傍水,遠借西山造景,就地仿景生輝,蒼萃麗江景物,展現納西風情,由「四方街」、「三方一照璧」、茶室、長廊、風雨橋、獨腳牌坊、黑龍潭、白龍潭、三朵神浮雕、璧畫、木楞坊和瀘沽湖等組成。其中「四方街」是麗江納西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形成於南宋時期,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納西族村的「四方街」,集建築、景物、文化、雕塑之精華於一體,其他各處均有其民族的獨特風格。

預計其他民族村陸續建成,必將為滇池風景名勝區增添光彩。

路南石林風景名勝區

位於昆明城東南八十六公里的路南石林,崖體發育之好,規模之大,造型變化之多,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石林也是我國向聯合國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一,被譽為「天下奇觀」。一九八四年經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

石林是二億五千萬年前大地構造運動留下的神奇杰作,總面積達三五○平方公里,在此範圍內都是可溶性石灰崖和白雲崖地層,經過億萬年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溶蝕作用,形成大面積世界罕見、最典型的崖溶地貌。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山清水秀,怪石嶙峋,千幛疊翠,刀刃筆立,飛流直瀉,氣勢磅礡,構成了多姿多態的自然風景資源,具有雄、奇、險、秀、幽、峻的特色。改.革開放以來,省市政府把石林風景名勝區規劃為下述六個景區進行保護開發。

㈠石林:包括大、小石林、乃古石林等。大、小石林是風景名勝區的主要遊覽點。大石林的劍峰池,水源來自地下暗河,一泓碧水像明鏡鑲嵌在奇峰怪石之間,其上有橋相連,憑欄望池,一石峰兀立水中,猶如利劍直刺青天,故名。蓮花峰造型逼真,氣勢雄偉,象石蓮玉立於群峰眾石之間,為石林早期開發的一大壯觀。小石林在一潭碧波之畔,石峰頒長高挑,風姿綽約,背後又一峰相連,側視苑若一位背簍少女,電影《阿詩瑪》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聞名於世。乃古石林為近期開發,景觀優美,觀賞價值很高。

㈡地下石林──溶洞:這片崖溶具有溶洞多,分布廣的特點,現經開發開放的有芝雲洞、水簾洞、白雲洞、發白龍洞等。這些溶洞千姿百態的景色,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奇景。

㈢大疊水景區:主要是大疊水瀑布。路南縣志稱「崖高千丈,瀑布飛流」。實測落差為九十餘米,是目前國內已知落差較高的瀑高,幅寬三○至七○餘米。水量大時,勢如雲霧,煙波彌漫,霧氣騰升,如霹靂的悶雷聲,傳數里之外,足見其聲勢宏偉。

㈣長湖景區:長湖位於群山環抱之中。水面面積○、八平方公里,水質優良,水中生長著潔白的海茉花,形成青山滴翠,碧水如玉的景觀。湖邊獨石山上有清代咸豐年問,彝族反清義軍築城為據的遺址。一九三八年歷史學家吳哈來考察時,曾題詩於崖上。詩云:「獨石山上樹將旗,將軍雄略婦孺知。我來已歷滄桑劫,獨傍夕陽覓古碑。」

㈤月湖景區:形如月旁,故稱月湖。水面面積三平方公里,周圍地形平緩,視野開闊,分布著大雨布宜,小雨布宜、躍寶山村等撒尼族村寨。每當雨後放晴或傍晚夕陽照映,天邊的雲,遠處的山,近處的房舍樹木,湖邊的梡洗姑娘都映在水中,形成一幅美麗畫圖。也是泛舟、垂釣、野營的好去處。

㈥奇風洞景區:奇風洞是一個噴風如狂的洞穴,洞口長三○屋米,寬四──五厘米。洞中的風是地下河虹吸作用形成的自然風,每隔約八分鐘噴風一次,每次約四分鐘,噴風後又向洞內吸風,天天如此。噴風吸風時發出「呼」、「赫」的喘息聲,被稱為會呼吸的奇風洞。洞的周圍還配生了一片石林,具有觀賞價值。

宜良九鄉風景名勝區

宜良九鄉風景名勝區位於宜良縣城東北四十二公里的九鄉彝族回族鄉境內,離昆明城九十公里,是一片以近百座縱橫交錯的大型溶洞群落為主體,山水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族風情配套齊全的風景名勝區。九鄉溶洞或博大,或纖巧;或幽遽,或敞朗;或富麗,或清雅;洞內鍾乳石千姿百態,彩色斑闌,琳琅滿目,富於變化,素有「溶洞之鄉」的美稱。洞中有橋、有峽、有湖;地下暗河,瀑布流水轟鳴;洞內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構成了神奇的地下世界,堪稱溶洞博物館。到雲南昆明旅遊,地上看石林,地下看九鄉,合稱雙璧。

九鄉的山光水色,絢麗多彩,動植物資深珍奇名貴。全區內蒼崖峭立,峽谷幽長,松濤呼嘯,流水低昤,顯示出大自然的野趣和清新,被譽為「滇中勝景,洞奇峽幽」和「神奇的地球遺產。」

九鄉風景名勝區有六絕:一為百餘米高豎井入口──地門,二為大型邊石湖群造形──神田,三為洞內雙流飛瀑──雌雄瀑,四為多重天生石橋相疊──疊虹橋,五為長寬跨徑均達二百米以上的溶洞廳堂──雄獅大廳,六為洞中峽谷──驚魂峽及蔭翠峽等。

九鄉以小溝洞內生長的世界珍稀魚種──盲金線鰍最為著名。三腳洞、張口洞的歷史文物和阿路龍河谷的彝族先民刻,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九鄉風景名勝區於一九八八年十月開始開發,次年十月正式開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經雲南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同時向國務院申報,一九九四年一月,經國務院審定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陽宗海風景名勝區

陽宗海位於宜良,呈貢和澄江三縣之間,距昆明城區三十五公里,古稱「大澤」,明、清時.又稱明湖,總面積為三一、九平方公里,蓄水量達六億立方米,平均水深二十二米,最深處為三十米,是雲南省第三大深水湖泊,水質清澈,被-譽為「高原明珠」。陽宗海平均氣溫攝氏一六。五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避暑禦寒勝地。此水經化驗達天然礦泉水質,常年水溫攝氏二十度,又是極為理想的海濱浴場。

宋大理政權時期,這一帶設強宗部,後稱陽宗。陽宗海屬南盤江水系,形如一隻左足鞋底,南北長約二十二公里,東面寬三公里左右,經南盤江流入珠江歸南海。陽宗海群山環抱,湖水清碧,沿岸線多秀港良灣,峻峭秀麗。海近有湧金山高聳,山巔綠樹叢中,掩映著始建於唐代的萬福寺古剎,登寺眺望,山麓湯池鎮萬戶炊煙,南麓陽宗海碧波萬頃,西面萬畝良田綠浪滾滾,盡收眼底。明代謫滇詩人楊滇《萬福寺》詩「寺臨飛鳥外,樓出掛紅端。山翠沉雲暗,湖舟染雨寒」吟詠,至今還為人們所傳頌。

一九九二年九月,省政府批准把陽宗海旅遊渡假區定為雲南省第一家省級旅遊渡假區,規劃面積為二八‧五平方公里(其中湖面一二平方公里)進行建設,一年多來,這個旅遊渡假區以其神奇的魅力,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寬鬆和諧的建設投資環境,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開發者率先進入,建設國際化標準的高爾夫球場、水上飛機、渡假別墅、酒店、豪華型溫水游泳池及其配套設施。五千多平方米的人工沙灘已伸向湖邊。現代化大型遊樂中心已於一九九三年六月正式開放。此中心設計新穎,工藝超前,內設的彩虹飛渡、螺旋滑水道、遊流飛飛舟、造浪池、環流水池、水按摩池、兒童戲水池、家庭戲水池等遊樂項目,驚險刺激,遊樂安全,是一座規模大、內容豐富、建築氣派的水上遊樂中心。

渡假區內具有中國民居特色的民俗街,新建購物中心、綜合服務樓,可提供方便的食宿。一幢幢採用中國民族建築形式的建築物錯落有致,旅遊景點、星落棋布。新落成的遊樂城、內設電子射擊廳、音樂廳、舞廳等,以彝族建築形式,修建的友誼軒商場,各種工藝品琳琅滿目。幾幢仿傣家竹樓式的建築物,四週為亭台水榭、小橋流水及垂釣場等。

陽宗海附近的白龍森林風景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僅公園範圍內即有國有林三萬多畝,集體林二萬多畝,開闢了蘋果、梨、油茶等經濟林園。目前正充分利用其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把陽宗海風景名勝區建設成集觀光、渡假、娛樂等多種活動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烏蒙轎子山風景區

轎子山在烏蒙山主峰馬鬃嶺的南側,地處祿勸縣東北部的普渡河畔烏蒙鄉最東端,與柬川市接壤,距昆明城一八○公里,距祿勸縣城一三一公里,頂峰海拔為四二二四米,雄峙雲南高原北部,氣勢磅礡,風光旖旎,既有莽莽原始森林,又有高原草野、湖泊;既有奇峰異石、飛泉流瀑,又有雲海湧動、花海如潮。夏秋季各色奇花異卉開滿山野,冬春季銀裝素裹,一派冰雪風光,正是一個理想的高山旅遊區。整個山蠻氣勢雄偉,造型奇特。山頂西南面由五座相連的巨大峭璧組成,遠望酷似五面旗幟,由東北方向望去形似轎子,因而得名。

烏蒙轎子山特是的地理位置、地質構造和生態環境,造就了特有的珍稀動植物物種和自然景觀,具有較高的保護、科研、開發和利用價值。其主要自然景觀有如下述四類:

㈠植物:整個轎子山植被覆率幾達百分之百,從海拔二五○○米左右開始,有大面積的杜鵑灌木叢林及大蟲草地,以「烏蒙杜鵑」和「烏蔡冷杉」最為名貴壯觀。杜鵑品種不少於二六種,冷杉約有二萬畝之多。

㈡水景:在海拔四千米的山頂地帶有天池;有垂直高度約百米的瀑布,晴天涓涓細流,雨天形成較寬幅度,十分壯觀,山間還有多處溪流,蜿蜓曲折,掩映於樹林中,別有佳趣。

㈢奇峰絕翠:轎子山拔地而起,凌空飛騰,形成許多挺拔的奇峰和懸崖絕璧。其中大黑菁的「一線天」,山谷狹窄,峭璧聳立,險峻異常。

㈣雲海佛光:轎子山四季雲霧繞纏,變幻莫測,景態萬千。風吹動時,峰頂、樹木象被一面巨大神秘的細網套住,淹沒在茫茫雲海中。山巔的佛光,不僅人像清晰,且有流光溢彩的光球,雲蒸霞蔚,奇麗美觀。

烏蒙山在南詔時期,曾經國王封為「東岳」,但迄未得到開發。改革開放以來,祿勸縣政府已將烏:轎子山列為自然保護區,成立轎子山旅遊開發機構,積極集資開發,現已開始接待遊客。近期還將進山公路延伸十一公里,抵達海拔-三二○○米的四方井,縮短遊客的向頂峰沖刺的距離。市、縣政府還繼續作出努力,把烏蒙轎子山建成為新的風景區。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5期;民國84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