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五十週年為奮戰的國軍辯誣

作者/李達人 

弁言

此文已寫十月了。緣於中外雜誌四十九卷第二期,載有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淡江大學講座教授劉昭明先生的「西安事變因果篇」鴻文謂:「西安事變,主因是東北軍不願意做內戰的犧牲品。又謂《李宗仁回憶錄》中,一再指出蔣介石利用內戰及抗日,消耗雜牌軍。」(李錄引於文中,茲不贅。)筆者及國人深知抗日戰爭,為國家爭獨立,領土謀完整,民族求生存的神聖戰爭,豈可誣指為蔣介石意圖消耗雜牌軍!因而為文辯正。文寄出後,杳無回響,竊意:若拙文刊出,恐予「西文」作者劉先生名氣受損,乃置之不問。近因政局欠安,與二、三年來事實演變,蔣公家屬,亦有臨深履薄冰之慮。蔣夫人逾耄耋之年,出國寄居。筆者深有所感,將此稿寄公論雜誌社刊出,以舒不平。

一、影響民國歷史中之數人

凡事不論大小,都有起始與結局;起始必有因,結局必成果。小事單純,不甚重要,大事乃關係國家盛衰,民族強弱的歷史紀錄。西安事變因果關係太大,問題太複雜,非簡單一兩件事可作定評,更不必引個人不實私記作根據為論斷,而須以時代背景,包括國際的、國內的以及敵人的強弱,自己的力量…種種事實,由史家無私、無我、無訛的記述後,再作論斷。

首先聲明,筆者不是李宗仁回憶錄中的黃埔系,蔣的子弟兵;倒是道道地地的地方軍、滇軍、雜牌軍。總之不管他人想法、看法和說法如何,我是受了三年雲南講武學校工科嚴格養成教育畢業後,由少尉一步一步幹起,身經剿共、抗日、戡亂;大陸淪陷,在滇緬邊區游擊四載,撤退到臺,直到退役,沒有停頓十天半月的國家軍隊中的一員。西安事變主角張學良先生,是民國以來改變歷史的一人。

溯自民國十五年革命軍開始北伐,至西安事變,與張先生發生戰場敵對關係的統兵大將,能影響部份歷史的有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今墓木已拱,可接受「論定」了。學良先生,仍身體健朗,精神腦力,猶不減昔。他多周覽經史,篤信基督,於公開談話中,益顯其光明純正。他說:「我知道我自己,我不等蓋棺由人論定,我自己可以論定了。」他在美國紐約,親友為其九秩暖壽宴會時,他自謂一生空懷雄心壯志,卻因魯莽操切,徒惹是非,有負國人厚望,並一再重申對先總統 蔣公的尊敬與感恩。他在美國西部一大學的座談中說:「我一生最敬佩兩個人,一為我父親,一為蔣總統,我只有一個長官蔣介石。」他於八十年三月六日,接受華視記者訪問,自承「西安事變,是我與蔣委員長主張相反,他主安內才可攘外,我主攘外自能安內;我的主張,緣實錯了!我同蔣公關係也十分微妙,痛恨有如仇敵,愛護期許,則如骨肉。蔣公對我有三事沒齒不能忘:一是蔣公令良同車往見汪兆銘於其宅,汪不在,蔣公囑其閣者告知汪,言張副司令親來拜訪,此等苦心,良深為敬感。二是某日同車,蔣公親誡良勿再事荒嬉。三是任良選擇某項工作,挽回國人觀感以增聲望。此三者,已超越部屬關係,非情同骨肉者,何能如此。」張的坦誠純正,充分顯露其無私情懷,深值欽佩。馮、閻、李三人,有研究歷史者評斷。筆者不敏,略記其各自可代表其品格的言行些許,作一比較。

三十五年十月,黎東方教授與馮玉祥將軍,由上海同乘開往美國的邁格斯將軍號輪,在餐廳中,眾人要馮玉祥、黎東方做一次演講。馮在演講中最引人重視的一段:「我們中國這一百年來,發生許多事,那一件最重要?是對日抗戰。誰領導我們對日抗戰直到最後勝利?是蔣介石先生。蔣先生做了這樣一件天大的事,對得起國家,對得起全體同胞。有人批評蔣先生,說他本人很好,就是左右的人不好。任何一個做父親的兒女不能個個都好,一隻手五個指頭長短不一,不能一樣齊一樣粗。」這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演講。

閻錫山先生,在大陸淪陷前行政院長任內,支撐殘局,指揮政府撤退來臺,忠貞為國,勞怨不避。他領導的山西軍民,與日軍及共黨奮戰數年,當太原被共軍圍攻經年失陷,代省主席梁敦厚率全體員工五百人集體殉國。可證閻先生為何如人了。

李宗仁如何?民國十四年七月一日,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統編部隊為五個國民革命軍,以蔣中正、譚延闓、朱培德、李濟琛、李福林分任軍長。十五年七月九日,國府任蔣中正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統軍北伐,續任程潛為第六軍軍長,李宗仁為第七軍軍長,唐生智為第八軍軍長。十六年三月二十四日,革命軍克南京,國府於四月十八日在該地奠都。汪兆銘、李宗仁受共黨挑撥,在武漢另組政府與南京對抗,吳敬恆、蔡元培提案料舉,清黨討伐,汪兆銘出國,李宗仁敗退,組織瓦解。民國十七年一月,南京中政會任蔣中正為北伐全軍總司令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繼續北伐,後任李宗仁為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北洋政府失敗,段祺瑞下野,張作霖率部出山海關,被日本派其東宮大尉在皇姑屯車站預置炸藥,將張氏炸斃。張學良以少年英才,執掌東北軍政。是年十二月,通電服從國民政府,改懸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完成中國統一。

軍政結束,汪兆銘、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在北平召開擴大會議,組織中央政府,與南京中央抗衡。中央任張學良為陸海空軍副司令,率兵進山海關,擴大會議組織瓦解,汪兆銘逃出國外,馮、閻解除兵柄,李宗仁退回廣西,不受中央節制。民國二十五年六月,復舉兵犯湘:中央派大員朱培德、居正、程潛疏通勸解,幾經週折,始接受中央命令。抗戰開始,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勝利後,任北平行轅主任,行憲開始,選副總統成功,值戡亂軍事受挫,少數昧於大義,鼓吹停戰,認李宗仁能領導和談,野心分子乘機造勢,社會益趨不安。蔣公迫於情勢,弭戰消兵,於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宣佈引退。李宗仁代理總統半年,大陸幾全部棄守,李稱病棄職赴美,後又返大陸投共。

二、地方軍名稱由來

茲將「西文」引李宗仁回憶錄段錄出,再就事實說明:

「北伐開始,一直到抗戰,我國軍隊由十來萬,擴充到數百萬,有中央軍、東北軍、西北軍、山西軍、粵軍、桂軍、川軍、滇軍以及其他各省地方軍;除了中央軍屬黃埔系,係蔣的子弟兵外,其他的是雜牌軍。蔣的想法是雜牌軍不可靠,於是利用內戰和抗日的機會,將雜牌軍消耗掉。所以張的東北軍,在通電易幟後,多被調回關內參加中原大戰。民國二十五年,張被任為剿匪軍副總司令,利用東北軍打陝北共軍。蔣想藉機消耗東北軍的實力,但是陝北共軍力量亦不弱,以致東北軍在進攻洛川等地區時,一再損兵折將,連吃幾場敗戰。東北軍一方面哀傷於東北之淪陷,一方面又怕長期消耗在內戰的戰場上,而致光復東北無望,所以不願做內戰的犧牲品。此為東北軍熱烈響應張發動兵諫之主要原因之一。」

現說雜牌軍名稱由來:當曾國藩、李鴻章平太平天國,曾統三湘子弟,人稱湘軍;李率安徽青少,人稱淮軍。中山先生號召革命,武昌新軍首先發難,組鄂軍都督府宣佈獨立;各省駐軍紛紛響應,冠省之簡稱於軍頭,於是滇軍、黔軍、川軍、桂軍、粵軍、晉軍…等名便因之而起。民國四年,袁世凱稱帝,雲南組護國軍討伐,分路出擊,力達兩廣、川、黔及陝南,所部統稱滇軍。爾後,段祺瑞總理解散國會,毀棄約法,中山先生在廣州組護法政府,唐繼堯號召滇、川、黔組護法聯軍擁護。迨護法政府撤銷,滇軍之名未變,其他各軍,名亦如舊。

北洋政府所轄部隊,亦以地區或派系代名,當時各部隊常互相攻擊,有名的曹琨與段祺瑞之直皖戰爭,曹琨、吳佩孚與張作霖之直奉戰爭;曹、吳統者稱直軍,段祺瑞、徐樹錚統者稱皖軍,張作霖所部稱奉軍,閻錫山治晉最長,其部稱晉軍,馮玉祥駐陝,甘廣大區域,人稱其部為西北軍,張學良易幟後,中央委以東北邊防長官之職,人稱其部為東北軍。

上述部隊,按李宗仁回憶錄所云,都是蔣認為不可靠的雜牌軍,必須利用打內戰和抗日消耗掉。

據筆者親身經歷,在江西五次圍剿共軍時,東北軍、西北軍、川軍、滇軍、桂軍,都少參與;因這些部隊對江西戰場鞭長莫及,主帥不能遠勞師旅,耗費人、物資源。共軍由江西突圍西竄,至湘、黔邊境,雲南省政府主席、兼討逆軍第十路總指揮、革命軍三十八軍軍長龍雲,自動派其參謀長孫渡中將率步兵第一旅劉正富,第二旅安恩溥,第五旅魯道源,第七旅龔順璧等部,至滇、黔邊境堵剿,防共軍竄入滇境,危害地方。二十四年,蔣委員長到昆明視察後,任龍雲為中央剿匪軍第二路軍總司令,薛岳為前敵指揮官。轄第一縱隊吳奇偉,第二縱隊周渾元,第三縱隊孫渡,第四縱隊王家烈、猶國材,第五縱隊樊崧甫,第六縱隊李韞。共軍被追剿,逃竄川、康後,第二路軍總司令部撤銷,改設滇黔綏靖主任公署於昆明,任龍雲為主任;在貴陽設副主任公署,任薛岳為副主任。第三縱隊,亦即原討逆軍第十路雲南路隊,仍留置雲南。並非李宗仁說的「藉剿共將之消耗掉!」且還補充增強。到對日抗戰開始,雲南先編第六十軍(三師六旅),盧漢任軍長,參加臺兒莊會異。旋又增編第五十八軍、新三軍,孫渡、張沖分任軍長;參與武漢會戰,湘贛會戰,長沙三次會戰及湘鄂會戰,均能克敵致勝,迭創佳績。

抗戰勝利,五八、新三兩軍在江西整編,由魯道源軍長統率,後為第十三兵團之基本。六十、九三兩軍,入越受降,任務完畢,回國出關戡亂。有不明事實者謂六十、九三兩軍,生長於四季如春的雲南,調至冰天雪地的東北作戰,是極不應有的行為。其實,二次大戰歐洲戰場將告結束,亞洲戰場準備反攻,先裝備二十四個師,六十、九三兩軍所轄各師,是接受半美式裝備部隊。蘇聯強佔中國東北,抗不撤退,經幾許交涉,蔣經國先生親往莫斯科與史太林折衝無效,中央決定武力接收。對俄作戰,當然要用裝備好、戰力強的部隊。出關部隊中,以孫立人的新一軍,廖耀湘的新六軍,裝備最優,全部美式;兩軍係由印緬戰場回國。次為盧濬泉的九十三軍,曾澤生的六十軍,趙公武的五十二軍,石覺的十三軍,陳明仁的七十一軍,羅友倫的青年軍二○七師。以後出關的有周福成的五十三軍,闕漢騫的五十四軍,王鐵漢的四十九軍。至於各部隊的遭遇前途,乃是國運,並非中央軍與地方軍問題。

憶當二十七年雲南部隊先頭出發抗日時,龍雲對少尉以上幹部訓話說:「我從民國十七年主持雲南省政以來,足足十年,在此十年中,國家發生許多變故;桂系數次派員向我連絡,給我最優厚條件,要我協同他們取一致行動。我始終堅持國家只有一個政府,部隊只要一個主帥。我堅持服從中央政府,擁護蔣委員長。相反的,中央要我出兵討伐廣西,我即刻出兵圍攻南寧。我的這個堅持與行動,今天已證明完全正確。今日全國軍民,都一致團結在蔣委員長領導之下對日抗戰。我領導你們,走在保衛國土主權完整,民族獨立生存的抗日道路上,是正確的。軍人以戰死沙場是最後歸宿;死在抗日戰場上,才是光榮的歸宿。」

說到川軍,在民國二十三年前,各軍各有駐地,自抽稅捐,自籌補給,自謀發展,阻礙省政推行。其中力量較強者,應推楊森、劉湘、劉文輝三部,各軍常因擴充發展時起爭端,楊森首先退出戰場,受命中央,爾後即未與川中各部發生關聯,軍紀、軍譽、戰績均佳。其餘各軍,又成兩系爭執,演成二劉戰爭。戰區民眾生活情況,不難想像。二十三年,中央軍事委員會組參謀團,以賀國光為團長,入川協助解決整理。二十四年,蔣委員長入川督導,將各軍駐區取消,按其實質整編,統歸省主席劉湘監督,受軍事委員指揮調遣。抗戰開始,有二十一軍唐式遵,二十三軍潘文華,四十一軍孫震,四十四軍王續緒,四十五軍鄧錫侯,四十七軍李家鈺,出川抗日,亦著佳績。一二三師師長王銘章,堅守滕縣,血戰陣亡,為抗日捐軀之首員將領。二十四軍劉文輝,抗戰八年,未出其西康省一步,大陸棄守前,反成協助投共武力,露頭角於川西北,此十足地方軍也。

西北軍及晉軍,不乏傑出將領,在長期歷練中,受蔣委員長倚重乞賦予極大權力與任務者,如冀察綏靖主任宋哲元,及其屬下後任國防部次長之秦德純,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劉汝明,鄂西會戰陣亡之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均能盡忠職守,不負所托。尤以張自忠將軍殉職之悲壯,上自統帥蔣公,下至各部兵卒,無不同申愴悼,永懷英烈。晉軍中徐永昌上將,膺命中樞,輔弼統帥,籌謀策畫,重極一時。抗戰勝利,代表中華民國在東京與盟軍統帥接受日本投降,更是一時無兩。此皆李宗仁回憶錄所云:「蔣要消除的對象」。

三、少帥的愛國作為

當張作霖與段祺瑞在北京合組政府時,學良先生年未而立,統領師干,意氣風發,眼看南有中山先生廣州革命武力之重建;東南有自稱五省聯軍首領孫傳方之企圖穩固地盤;吳佩孚實掩有豫、鄂,並觸及長、衡;閻錫山晉軍兵精糧足;馮玉祥武力猶非弱小;且閻、馮有傾向孫中山先生主張之思想意識;北京政權,雖係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但政令難行,全國實成割裂之局;蔣介石總司令之北伐軍,由廣州一隅,短期即擊潰吳佩孚、孫傳方,建都南京;平定群雄,統一寰宇,為期不遠。英氣勃發將領的視野,當較握現實權力者廣闊透澈,何況渠初欲習醫救人,後奉父命學軍事,以軍事實力救人,較之醫術救人之功效為大為速;復以閻、馮參加革命陣營,進軍平、津,段祺瑞下野,奉軍出山海關,不幸主帥被日敵炸斃於皇姑屯車站,學良先生肩負東北軍政重責,環顧四周,北疆息臥著有毒巨蟒,伸首黑龍江,展尾新彊省,其身稍動,將使中國邊境不安;東鄰日本帝國,鯨吞試食作為,無時停止;尤對東北肥美土地掠奪,更為積極;英有印、緬廣大殖民地,復圖我西藏入其懷中;法已佔穩安南,伸手滇、桂,必有綢繆;睹斯環境,中國非統一強大,不足以保國衛民,更不足以救國救民。當此時機,中央派員與之聯繫,彼即於士一月二十九日易幟,服從國民政府,完成中國統一。學良先生對國家前途的認知與作為,可以明告中外了。

中國統一,革命的軍政時期結束,開始訓政,一切建設,必須逐步展開,而軍隊數量過多,軍費耗繁,必整編縮減,始有經費建設其他。乃成立國軍編遣委員會,然以一部將領不予支持,陰謀抗拒,汪兆銘等乘機鼓惑唆弄,致有北平擴大會議的召開,組織政府,稱兵反對中央,戰線長千餘里,時間經半載餘,以軍隊數量言,中央兵力不及對方三分之一;但中央有領導中心,能上下一致,命令貫澈;對方兵力雖多,異議常起,難期統合;因而雙方相持對峙,勝負難分。此時學良先生舉足輕重,繫國家禍福安危於一念。平、瀋道上,信使往遑,南京、北平,均派要員聯絡,希望其貫澈國家統一強大之理念,作一明智積極的行動,謀爭端的早日結束。當然少帥謀國家統一強大之意念主旨,毫不動搖變更,且既已早期服從中央,促成統一,猶見領導有人,豈可自違意願,另作圖謀。何況北平方面,各皆暗集力量,俟機稱雄,已若參與,亦難長期統合,分離割據,鬥爭難免,不幸回走民初道路,民眾何日能安,救人心願,必將全部粉碎矣。於是,決心接受中央委以中國陸海空軍副司令之職,率部入關,擴大會議瓦解,聯合部隊,全部潰退,汪兆銘逃國外,閻、馮解除兵柄,中原大戰結束。李宗仁退歸廣西,封閉自固。今看學良先生在美國西部一大學座談會中云:「我一生敬佩兩個人,一是我父親,一是蔣總統;我只有一個長官蔣介石。」於此可證學良先生入關結束中原大戰,一為求中國的統一自強之基本立場與主張;一為只服從一個長官。李宗仁回憶錄說:「張學良的東北軍,是調回關內參加中原大戰,利用打陝北共軍,蔣想藉機消耗東北軍實力。」此無異說學良先生是無定見、無主張、只能受人驅策、唯唯諾諾的庸愚。吾人實為英年即領師千,一心謀求中國統一強大的愛國青年不平。

四、統戰禍患之惡毒

西安事變,問題複雜,有國際問題導引國內問題。蓋日本滷明治維新後,其在軍事上的種種準備,已達使用最後年限,逾時將成廢品,是國力的浪費。乃發動「九一八」事變,復一再壓迫經略,企圖擴大事端,佔我領土,奪我主權,毀我民族的一切生存力量。我國以內部不靖,力量空虛,無力抗禦,將日本侵略行為控訴於國際聯盟,冀其主持正義,制止侵略。豈料拖延數月後,僅派李頓調查團前來,調查結果,發表一不切實際的宣告。日本則宣佈退出國聯,不受國聯的拘束,更得寸進尺,瘋狂進侵,迫華北五省脫離中央,經中央武力抗禦與外交折衝,局勢暫時趨緩。民國二十四年七月,蔣委員長在廬山召見二十九軍副軍長秦德純指示:「日本侵佔東北後,下一目標是平、津二市和華北各省,但我國統一未久,國防建設尚未完成,不能和日本全面作戰,亟待爭取時間,加緊準備,中央現已決定以宋哲元將軍完全負起北方責任;你回去將此話告訴他,務必要忍辱負重,在北方多支持一天,便可使中央對各種建設多充實一天,你們維持的時間逾久,對國家的貢獻愈大,惟要注意保持領土主權的完整,妥密應付,中央決以全力支持;此事僅可密告宋軍長,不可告訴別人。」蘇俄此時認為中、日妥協,日必轉移目標對俄;俄正禦防德、義之不暇,不能兩面樹敵;唯有設法加大中、日衝突,自己始有緩衝餘裕,以應將來。於是命毛澤東配合共產世界革命策略,轉移中國全力對日。因而毛共積極實施全面統戰的一切作為,用各式各樣的方法手段,宣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在華北接敵地區民眾及各級學校,對日本壓迫的感受更難隱忍,對抗日情緒的高漲,更如火如荼,文藝界的各部門,均配合共黨的統戰策略,所編演的歌、劇,均以停止內戰,全面抗日為主旨。如「打回老家去」、「槍口對外」、「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等歌鼓動東北軍,也震驚了全國各地,歌聲響徹雲霄。左翼作家及共黨御用文醜,發表言論刊物,均叫囂喧嚷「攘外自能安內」,甚至詆譭「安內攘外」是賣國行為的歪曲謬論。在此情況下,全國十之七、八人心,均傾向全面對日作戰,東北軍之心防,更已破裂敞開,任共產毒素之浸潤腐蝕,士氣極度低落,精神意志已轉移於全面抗戰;剿共一詞,棄之惟恐不及。何況此刻有與連絡者,均屬共黨頂尖要員,致學良先生此刻已堅信其「攘外自能安內」的主張為適時、適切,適於國際現勢,國內實情的政策。

蔣委員長是國家民族的領導人,國家存亡,民族興衰的重責大任,落其雙肩,不得不作長遠而安全的打算;渠不能順應一般淺識者與國際、國內陰謀者誘騙鼓惑全民的意圖,將國家民族命運作賭注!何況他早於民國十三年孫中山先生命赴俄考察三個月回國,即已將共黨之不能妥協、合作,種種明告中山先生。且共軍實力,由初期二十餘萬,亂跡逾數省,於三、四年即將之驅至陝北,為數僅萬餘,消滅在即。欲將剿共成功之最後一役,賦予學良先生,乃委任其為西北剿匪副總司令代總司令。學良先生八十年三月,接受華視記者訪問中有:「任良選擇某項工作,挽回國人之觀感以增聲望。」曷其內心之不明如是!動搖信念,輕於接受敵人要挾。故蔣委員長對張之訴求,常於嚴斥。當時兩人年齡相差十五歲,兩人對事的認知體驗,也有相當距離,故兩人主張,則大大衝突,最後只有「變」了。

學良先生西安事變,動機是純潔的,認知是現實的,行為是操切的,結果是錯誤的。從西安事變到今日種種事實顯示,彰彰在人眼目。所以他接受訪問說:「我與蔣委員長關係相當微妙,政見相反,痛恨有如仇敵,關愛期許,則如骨肉。我是真的錯了。」學良先生光風霽月的磊落胸懷,深值欽佩。

「西文」多引李宗仁回憶錄,故再對李稍作補充:

李宗仁所部既早期即編為革命軍第七軍,李應是國民革命的重要將領之一,是中山先生的信徒,自應忠於革命,忠於國家。然以其所經觀察,則彼自認是桂軍的領導,是桂系的首腦,他不願與國民革命發生較深關係,以保其桂系屬性。故其有寧漢分裂的稱兵。第二次北伐期間,中央更委與第四集團軍總司令之職,未幾,則與汪兆銘等召開擴大會議於北平,組府抗拒中央,失敗後,退據廣西,閉關自固五、六載,且時謀稱兵抵抗中央。抗戰勝利,選舉副總統成功,取得代總統寶座,但不半載而使大陸棄守。正當忠於職守,忠於國家的軍民奮鬥犧牲,求取最後出路之時,彼竟棄職逃避美國,最後投入中共懷抱。觀其所行,渠早已不承認中華民國法統。而其誣蔑正義事實的私記,又豈可引作歷史事件證言。

最後,再說李錄中:「蔣的想法是雜牌軍不可靠,於是想利用內戰和抗日的機會,將雜牌軍消耗掉。」筆者也舉出滇軍、川軍剿共抗日的一切歷程事跡,也舉出西北軍、晉軍的傑出將領對國家的貢獻。茲再聲明,抗日戰爭是神聖的,是全民一致的,是爭取國家獨立,民族生存的。抗戰八年犧牲之大,以及勝利後收復東北四省,及淪於日本五十年的今日復興基地臺灣澎湖。這偉大戰爭,豈可說是「蔣為了消滅雜牌軍」的戰爭。這已使千千萬萬犧牲的軍民蒙冤受辱,更使所有抗戰的炎黃子孫氣憤難平。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5期;民國84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