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繼堯與蔡鍔

──紀念護國運動八十週年

作者/李天健 

梁啓超和蔡鍔在護國運動中儼然以首先發難者和領袖人物自居。加之由於梁、蔡對唐繼堯日益不滿,於是在後來印行的《盾鼻集》、《國體戰爭躬歷談》、《松坡軍中遺墨》等書中,更加抬高自己,對唐竭力貶低,甚至反唇詆毀。特別是梁的著作風行多年,其聲望和文字的魅力,使人受其宣傳而不自知,其影響至今依然存在。如在一本辭典(注一)中,還說什麼「蔡鍔率軍入川時,唐繼堯坐守雲南,拒不接濟蔡鍔部軍需」。

先父李宗黃雲南起義時任唐繼堯的駐滬代表,聯絡各方共同討袁,晚年在其《回憶錄》中對護國運動的全過程有詳實的記載。其中談到。唐繼堯堅決反對蔡與袁言和,但對蔡一貫禮讓謙退,對其統兵作戰也一貫大力支持;今天讀來,仍令人肅然起敬。茲根據先父的親聞、親見和親歷,為文說明真相,以還歷史本來面目。

勉從眾意綿攬全局

起義前的討袁會議上,有人主張成立元帥府,唐繼堯則認為有專私之嫌,不足以廣納愛國志士,共襄大業,仍宜以雲南都督府為統馭機關。唐以大局為重,獲得在場人士一致贊揚。於是雲南公民趙藩(國會議員)等人通電各省,舉唐為都督。唐卻一心領軍出征,在會上說:『松坡(蔡鍔)先生遠道來滇,共同首難,可敬可佩,雲南都督一席理應推請松坡先生擔任。』蔡則說:『蓂賡(唐繼堯)先生是現任將軍,理應推為都督,坐鎮滇中,策劃全局。』唐力辭不已,蔡謙讓再四,相持不下。後來,蔡激動地說:『蓂賡先生如率師出征,易招「侵襲」之嫌,往歲援川援黔已有疵議,今再自出,必為袁賊挑撥反間。且蓂賡先生主滇已久,軍民擁戴,實不應紛更,以免動搖了根本!』情詞懇切,與會者無不頷首,唐方勉從公意,但對蔡、李(烈鈞)二總司令改為聘任,來往文書用咨函。

蔡鍔入川全力支持

在兵力上,唐繼堯以十分之七最精銳的部隊交蔡鍔指揮,不虞大權旁落,甘留寡弱並募新兵守滇。護國第一軍每支隊都配有山砲、機關槍各2至4門(挺)。先遣部隊鄧泰中、楊蓁兩團(後改稱支隊,歸第一軍第一梯團)武器裝備更為精良,每團配屬砲兵、機關槍各一連,所用步槍是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製造的,當時是全國陸軍槍械中最好的一種。第一軍所屬部隊,訓練有素,有戰鬥經驗,戰鬥力很強。

第三軍雖兵力薄弱,但遇有需要,唐繼堯總是從全局出發,對第一軍給予支持。如敘府失守後劉部退到橫江,唐即令新編廖廷桂支隊前往增援;後蔡鍔電商唐繼堯,增派部隊來川以壯大聲勢,對川軍加重壓,唐同意派第三軍第一梯團趙鍾奇部前去。

梁啓超指責唐繼堯把『好的兵都留在省城』,蔡鍔『所能帶到前敵的只是二等以下的兵,二等以下的軍械』;梁又說:『松公(蔡松坡)與大敵相持於敘、瀘之際,望滇援如望歲,呼吁聲嘶,蓂之或應』。這些不是痴人說夢嗎?

在軍餉上,蔡鍔第一軍出發,唐繼堯便悉索敝賦,將雲南中國銀行庫存的銀幣二○○萬元的一半撥給,第二軍只發給八萬元,自領的第三軍僅發了象徵性的一萬元。但袁世凱去世後,梁啓超竟以護國軍的善後問題為辭,借蔡鍔請款之電,致電黎元洪,段淇瑞請撥款三○○萬元。梁引蔡的來電說:『其直接所部,滇軍原有三梯團,出發時僅領滇餉兩月,以後即毫無補充,以致衣不蔽體,食無宿糧戶全靠東借西挪,拮鋸度日』。試問:當時入川的第一軍,人數不過一五、○○○人左右,竟在兩個月裡耗光一○○萬銀元的軍餉,平均每人每月可攤得卅三個銀元之多,然後就『衣不蔽體,食無宿糧』,誰人能信?何況,一九一六年三月唐繼堯還匯了十萬銀元,並送了一部份物資給在川的第一軍。令梁、蔡失望的是:北洋軍閥嫉妒滇軍有如敵人,始終未曾給過分文,也不知梁、蔡所謂的『護國軍善後問題』,究竟是怎樣收場的?有人撰文說:『蔡鍔困大洲驛時,屢電乞濟械彈,正龍覲光寇滇之時,唐無以應』(注二)然而僅此一端,就能說唐繼堯『拒不接濟蔡鍔部軍需』嗎?

袁氏不倒決不罷兵

一九一六年三月中旬,奉袁世凱命節制川軍的第二路總司令張敬堯,風傳已和蔡鍔約定雙方停戰。三月廿二日袁取消帝制後的第五天,其心腹陳宦即為此電蔡,蔡於卅一日覆電:『此間現已電飭滇黔各軍,停戰一星期,以副雅命。』四月十八日馮國璋發出『巧電』,提出八項條件,以圖息爭,其中第一條就是『袁大總統仍居其位,實行責制內閣制度』。電中還說,這八項條件先已商得黎元洪、段祺瑞及蔡鍔等人的同意。蔡同意袁仍居其位,這一置輿情予不顧,親痛仇快的主張,始終未向唐繼堯報備,確使大義凜然的唐憤慨不已,而全國各地又紛紛電滇責難,唐乃以軍務全體撫軍名義致電馮國璋,嚴正聲明:『非項城(指袁)退職,時局斷無以解決』,『項城一日在位,公憤一日不息騙,尊處主張若歧,恐無復商榷餘地』。對蔡、張協議,唐只好解釋為『停戰之約,在蜀中兩師(北張南蔡)互訂,其性質限於局部』。

在此之前,唐已電各軍團長,謂『前敵將領不能自由發表意見,以免與政府主張兩歧。』蔡見電後,認為唐竟以上司自居,頗為不滿。到了這時,蔡更以為唐對他不支持,又不顧他的情面;而唐則認為蔡不過是五省合組的軍務院之下的一個撫軍,護國軍第一軍的總司令而已,怎能擅專越權,大膽作此重大的承諾,唐自己身為首義領袖(都督)、軍務院撫軍長,就無法顧及私人情誼,不得不作嚴正聲明,以正天下視聽。至此,唐、蔡之間的重大分歧,暴露無遺,而梁啓超、蔡鍔對唐的不滿,又更進一步了。

孫中山對唐的這種決心則給予高度贊揚,在先父以唐繼堯代表身份在滬恭請孫的宴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說:『今後尤當全力聲援唐都督,袁氏不倒,決不罷兵』的主張。請李代表將此微忱,電告唐都督及雲南諸君子,望能再接再厲,努力奮鬥,達成吾人最後之目的』。接著,孫並在五月九日發表了《第二次討袁宣言》,進一步表示堅決支持。

『一生一死交情乃見』

雖然唐繼堯與蔡鍔,距離越來越遠,但唐始終對蔡從無惡言相向。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七日,蔡病逝於日本,唐在昆明為之舉行追悼大會,並在會上發表了重要演說,略云:

『松坡為國盡瘁,病歿日本,實為國家之一重大損失!雲南起義係由孫中山先生提倡,吾滇自主為之,外間不察,有謂松坡主動,雲南係被動者,此一不符合事實的說法,今日願在松坡靈前,有以耕正。』

雲南首義之前,孫先生已迭派董福開、呂志伊來滇,有所策劃。起義之初,本人立派李宗黃駐在京滬,聯絡各方討袁,首先即向孫先生及國民黨負責人士請示機宜,通力合作。因此,討袁護國之役主動者為孫中山先生,毋庸置疑;至於本人與松坡、烈鈞,均係承教奉令,躬冒矢石而已,斷不能奪孫先生發蹤指示之功。不過本人與松坡迭共患難,吾滇對松坡之英年長逝,尤應表示非常之哀悼。諺云:一生一死,交情乃見。是非毀譽,吾人實不必縈之於心。

(注一):《簡明歷史辭典》(闕勛吾主編,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二九頁。

(注二):見白之瀚:《梁啓超與唐繼堯》一文,載《雲嶺拾穗》一書。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5期;民國84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