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對雲南的影響
作者/楊集成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南聯大),由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它與抗日戰爭相始終,誕生於抗戰爆發之際,結束於勝利之時。八年中,從北京至長沙再到昆明,兩度遷徙,幾經輾轉,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同心協力,精誠合作,弘揚『剛毅堅卓』校訓,高舉民主科學旗幟,精心培育人才,為我國科學教育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我國教育史上一朵鮮艷奪澤的奇葩。
西南聯大不是三校簡單的算術和,而是融三校傳統於一爐的大學典範。既有三校共同之處,又有其獨具的風格。融匯貫通,推陳出新,形成了民主自由、活潑創新、嚴謹求實、團結實幹的新校風。
聯大的培養目標是通才教育,同時注重實用能力的培養。梅貽琦說①:『重心所寄應在通而不在專』,主張『通識教育』。他還說:『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學之良窳,幾乎全繫於師資與設備之充實與否,而師資尤為重要。』聯大聚集了全國學術界權威和一大批第一流的學者教授,保證了培養目標的徹底實現。
教師陣容整齊,學派淵源不同,治學方法各異,學術觀點紛然雜陳,風格氣度各有特點。講課中各抒己見,百家爭鳴,使課程具有很大的競爭性和吸引力。學生能聽到不同的見解,領略不同的致學門徑。這既有益於優化教學,活躍學術思想,開拓知識領域;又培養了學生善於思考、砌磋論辯的學習風氣。
聯大的教學特點是:治學嚴謹,不斷創新;要求嚴格,講課認真。從而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國際著名學者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楊振寧在一九八八年南開大學新生開學典禮大會上的講話中說:『回憶起西南聯大的情形…非常感謝那時我在學校受到的良好教育。…我一生中最幸運的是在西南聯大念書,因為西南聯大的教育傳統是非常好的,這個教育傳統,在我身上發揮了最好的作用。』
西南聯大之所以取得顯著成績,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我是一九四六級中文系學生):自始至終堅持了三條標準二一是在一個兼容並蓄的十分寬鬆和諧的環境中,在一個有無私奉獻精神的梅貽琦領導下,所有聯大師生在學術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二是在嚴格無私的考試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在人類社會優秀道德倫理面前人人平等。全體聯大師生都嚴格遵循,因而能共同協力為人類貢獻出一顆璀璨的明珠。師生們有中國勞動人民勤勞儉樸的美德,秉承中華民族優秀知識分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傳統,並接受了從伽利略到愛因斯坦等優秀科學家的科學精神。正如西南聯大紀念碑上說的:『豈非一代之盛事,曠百世而雄遇者哉!』西南聯大在國內外是享有盛譽的;西南聯大『盡笳吹弦調在山城②,』對雲南的影響更是重大而深遠的。
西南聯大的科學研究,成果輝煌。其中有的密切結合雲南實際,對雲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以工學院來說,土木工程系,在水利工程方面,一九三八年與資源委員會合作,組成『雲南省水力發電勘測隊』,由施嘉煬主持,兩年完成兩期的勘測任務,提出初步資源開發計劃,設計出一批小型水電站。一九四○年與資源委員會合作,勘測設計了騰沖水電站和富民水電站。並與經濟部水工實驗所合辦了『昆明水工實驗』,出版了《昆明水工研究室研究》的刊物。水利方面的論文有施嘉煬的《昆明集雨之研究》、《水力發電廠木引水管設計》和《雲南之水力開發問題》等。公路研究方面,與交通部合作,組成『公路研究實驗室』,李謨熾為主任,試驗研究路面的改善、土壤的穩定和代用材料、經濟分析等,出版了《公路月刊》二卷八期,其中有實驗報告十四篇、公路學術介紹論文二十三篇。在材料實驗方面,一九三九年與省建設廳林務處合設『滇產木材實驗室』,作了木材種類及機械性能等多種試驗。一九四○年,應滇緬公路委託,提出了《滇公路沿線木材之分佈及強度》的報告。衛生工程方面,協助雲南省抗瘧委員會辦理抗瘧工程。陶葆楷曾到昆明附近各縣調查研究了陰溝排水、改善環境衛生的工作。其他院系的科研工作,結合雲南實際,推動雲南發展的也不少,不再一一列舉。
西南聯大來昆,一時數百名教師雲集,知名學者甚多,給雲南教育、經濟、政治注入了新的活力。雲南省政府盡量為聯大提供方便,解決校舍食宿等問題,社會各界均表示大力支持。聯大為感激雲南盛情,應雲南社會各界的強烈要求,決定增設師範學院。一九三八年,經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聯大師院發揮其職能作用,為雲南教育培養師資提供方便,促進了文教事業的發展,這在雲南教育史上有著光輝的一頁。具體貢獻是:
一、促進了雲南文教事業的發展。雲南地處西南邊陲,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文化教育落後。直至三十年代,還未建立一所正式的高等師範院校,只是斷斷續續地辦過幾屆優級師範,或升格為高師,時間很短,師資奇缺。後有東陸大學一所(一九三○年為省立,以前為私立,一九四三年更名為省立雲南大學),初設預科兩班;一九二五年有文、工兩科;一九三○年改科為院,有五個系,學生不多;一九三六年有本科、專科,十九個班,三百零二人,還是不能適應師資的需要。一九三九年夏,聯大派師院院長黃鈺生、主任導師查良釗與省教育廳聯繫,願意通力合作,為培養師資提供方便。於是擬定『合辦雲南省中等學校在職教員進修班辦法原則』並貫徹執行。聯大蔣夢麟、黃鈺生、查良釗、楊石先等為委員,參與領導工作。進修班分國文、史地、理化、算學四科,進修期一年。教師都是知名學者,文史地有:羅常培、唐蘭、沈從文、羅庸、浦江清、孫毓棠、丁則良、張印堂、王乃梁等;數理化有:華羅庚、楊武之、楊正先、鄭華熾、許貞陽等。黃鈺生說:『聯大師院對於晉修班之鄭重其事,比之五年制本科有過之而無不及。』③
一九四三年,又辦文史地、數理化兩班。先后共收學員一五三人(一九三九年六十二人,一九四三年九十一人),在雲南教育事業中,發揮了極其明顯的作用。
一九四一年初,教育廳得到一批教育部發下的理化儀器及藥品,急待分發,但教師缺乏使用知識,便請師院代為培訓。六月初,雙方組成實驗班委員會,著手辦理。把全省高初中理化教師集中起來學習,經四個月培訓,提高了教師的知識水平和實際技能,推動了理化教學。
一九四二年暑假,又合辦了中等學校各科教員講習討論會,規模大、人數多,包括教育界行政人員和各科垂師。分文史地、數理化、教育三大組,大組下分科,有總有分。總的有精神講話、專題安排;各種有專業知識講授和討論,龐大而有系統。使雲南中學行政領導和教師大開眼界,受益匪淺,充分體現了聯大對雲南教育的熱情關心和積極支持。
西南聯大推動了雲南教育的發展,至一九四六年,全省有公私立中學一六七所、中師一四所、縣師二五所、職校一一所。學校領導和教師,十之八九是聯大學生。有些是聯大學生親自創辦的:如天祥中學、長城中學、黔靈中學、粵秀中學,還有松坡、五華、全江、建設、建國、峨岷、龍淵、大同、培文等中學。至於聯大附中、雲大附中的教師,更是聯大的優秀生。
雲南幾十種大小報刊,聯大師生撰文甚多。其中社論、專論,多是教授手筆。編輯、記者、採訪、通訊員,不少是聯大學生。《今日評論》、《文化論壇》、《民主周刊》等刊物,是聯大師生創辦的。師院辦的《國文月刊》,是全國唯一研究和討論國文教學的刊物,編輯、撰稿主要是國文系教授。共辦四十期,很有影響,推動和提高了國文教學。
二、為雲南教育培養了骨幹力量。師範學院開始時,多數是外省學生。一九三九年一二七八人中,雲南僅二三人。一九四○年起,師院除向全國招生外,特別接受教育廳招考的保送生。一九四一年增設在學二年實習一年的師範專修科,經教育部核准,招收文史地二八人;數理化二二人。一九四二年起,不限滇籍學生,但滇籍學生佔多數。從此滇籍學生逐漸增多:一九四一年以前,學生二二四人,滇籍生僅佔百分之十;一九四一至四六年,學生三五四人,滇籍生一五七人,佔百分之四十四。學生除昆明外,已來自六十三個縣,遍及三迆。並非降低標準錄取,教廳考送的,也由師院命題評分,達標才能錄取。成績考核,全校統一。
聯大結束時,畢業生二五二二人,其中,師院本科三六,專科一七九,加上晉修班共四一五人。這些畢業生服務於雲南教育界,加上聯大其他院系學生,加強了教師隊伍,改變了雲南的教育面貌。
聯大為繼續支持雲南教育事業,師院仍留昆明,更名為『國立昆明師範學院』。查良釗任院長,羅庸、譚錫疇、楊武之、胡毅、蔡維藩、蔣碩民等名教授,亦留下擔任行政和教學職務。昆明師院繼承聯大優良傳統,要求嚴格,注重質量,為雲南培養合格師資。
一九四六年七月三十一日,聯大結束。八年時間,雲南社會各界熱情關心和支持聯大教育事業,雲南人民與西南聯大結下了深厚友誼。為了表達感激之情,三校特向雲南省暨昆明市商會贈送『惜別屏聯』④,函件云:『敬啟者,八載推襟,一朝分襼,值離亂而設教,慚非通德之門,欲賦別而傷神,尚乏生死之筆,迺荷玳筵先饌。既厚擾夫柱盤,錦軸繼頒,獲青輝於蓬蓽。全鏘玉振,陳梁蕭亂之交,鳳翥龍翔,魏晉鐘玉之字,桃漂千丈,未足喻此深情。秋水一篇,差可方茲佳制。自當迴環雞誦,什襲珍藏,常留鴻卵之痕,籍志燕游之樂,唯是文成過譽,暢藻飾之詞,客去臨岐,難有瓊瑤之報。瞻懷所土,重晤何時?用修善戕,敬申菲謝。』感激之情,盡含於內,依依惜別,寓於其中。
雲南社會各界,紛紛前來送別,盛讚聯大優良校風,感謝聯大為雲南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所作的努力。其中雲南省暨昆明市商會分別贈三校屏聯一幅。贈給北大的是:『博我以文日就月將惠此南國;仰之強高察時垂象譽如北斗。』贈給清華的是:『萬里采葑來載將時雨春風已為遐方開氣運;九年稱帳去種得天南桃李長留嘉蔭詠清華。』贈給南開的是:『天教振鐸被南滇看到滿門桃李正開時為金碧⑤湖山平添春色;夜話避戎事列諸歐洲文藝復興史願乾坤抖擻早放曦光。』三幅屏聯,充分表達了雲南人民對三校的不忍離別和感激之情。
註:
①梅貽琦《大學一解》
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歌
③黃鈺生《回憶西南聯大師範學院及其附校》
④《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舍》
⑤金碧:泛指昆明,因東有金馬山,西有碧雞山。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2期;民國81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