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翰一生淡泊

作者/陳春木

柏台五老之一的蒓老──監察委員張維翰,咋天上午因病去世,結束了他九十四年多彩多姿的生活。

蒓老是時人對張委員的尊稱,張委員別號蒓漚。

滿腹經綸的蒓老,文章詩詞深受士林敬仰。昨天大家知道這個消息後,莫不奔相走告,扼腕悲嘆不已。

九四高齡的蒓老總是一卷在握清茗一壺,名香一炷,環繞在書詩花香中,自得其樂。

體恤別人自己動手

「他老人家平素喜愛剪貼書報雜誌,卻從不勞動別人,一向親自動手。」蒓老的大女見師大圖書館館長張鼎鐘女士無限悲淒:「除了重病自己無法動外,日常生活的一切從不假手別人。」

蒓老做事向來認真仔細,自己的手稿,自己抄、改、校,掛衣服、穿衣服也都自己來。他常說:「自己能做、應做的事,何必麻煩別人呢?」

「半夜想喝水,他老人家寧願自己從溫暖的被窩中起身倒水,而不忍心喚醒家人或我。」家裏請來照顧蒓老的護士王小姐既感動又不忍。

革命討袁有功黨國

九十四年是一段漫長的歲月,對蒓老來說,有艱苦,也有歡樂。這位西南耆宿親身參與辛亥革命、護國之役,歷任軍政要職,更以能文善詩著稱於世。

張維翰早年畢業於雲南省立法政學堂,曾出任新軍第卅七協司令部秘書,並參與雲南辛亥革命。民國元年奉派隨羅佩金前往上海,晉謁國父孫中山先生,甚受陳英士先生器重,由其介紹加入國民黨,成為國民革命的急先鋒。

民國四年,袁世凱喪心病狂,妄想改制稱帝,蒓老故鄉雲南省羣情譁然。張委員時任雲南箇舊縣縣長,親率軍警數百人,抵禦來犯的袁部約萬餘之眾,打了護國討袁的第一仗。血戰三日,張委員流血過多,體力不支倒地,經路人救起醒來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口述殲敵計畫,並以密函派人馳報討袁軍領袖唐繼堯,分兵抄襲敵,才把袁之屬下龍體乾的部隊澈底殲誠,立下討袁謹國的第一功。

民國十七年六月,他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雲南省政府委員飲外交部特派駐滇交涉員,對法國在雲南省所享有釣種種不平等條約據理力爭,並在中法改訂新約會議上擴慨陳詞,使法國大使瑪泰爾窮於應付,於是中法平等新約得以告成。這是我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先聲,張蒓老功不可沒。

卅六年當選為行憲第一屆監察委員。政府遷臺後,膺選為監察院副院長,並曾依法代理院長職務。卅餘年來一木廉介志節主持風憲,監察院的一切,已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有著深厚的情感。

埋首書房生活規律

認識蒓老的人都深知他是一位最會安排生活,和享受生活情趣的人。即使已年逾九四,在公餘之暇,他仍天天埋首書房,看書、寫字、著述,每天都過得非常紮實。

一百多萬字的「蒓漚類稿」包括詩文、聯詻及講稿、其詩附以采風集、環遊集、卅六年來的除夕疊韻集等。「大關縣志」記述他雲南家鄉的縣治、家譜,一筆一劃都是蒓老埋首書房,孜孜矻矻,嘔心瀝血之作。

蒓老回憶錄只寫到民國卅九年到監察院報到,卅九年到目前的事蹟,亦已做好題綱。他的秘書、師大教授簡明勇說:「我義不容辭要幫蒓老完成這件心願。」

每天蒓老自己列有日課,按時作息,黎明即起,松下作深呼吸,領受平旦之氣,再於庭前作八段錦及轉目擺手等運動,然後輕快走數百步,自感心清神爽。

好學不倦的蒓老,每天花在看書讀報的時間,總在七、八小時以上,涉獵十分廣博,他竟日週旋於兩間書房中,心中常有怡然自得之樂。「簷際時來鳥語聲,圖書坐擁一齋清,南山翠靄依然見,小囿三弓藝當耕。」六十四年的這首除夕疊韻,把蒓老盡情天地的本性表露無遺。

詩文襟度右去讚賞

每憶及他瘦長的身材和清癯的面龐,使人不禁覺得蒓老就像一枝挺拔的青松或是一隻俊逸的白鶴。他的外表這樣,實質也是如此。

詩文唐來兩神品

襟度西南一布衣

上面這副對子是監察院故院長于右老贈送給蒓老的正是蒓老一生最好的寫照。

轉自六八、九、二中央日報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09期;民國68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