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觀樓長聯之補詮及懷念
作者/李子幹
昆明大觀樓長聯,筆者於六十三年六月,曾寫「訂正」一文,登載於大華晚報,其後雲南文獻第四期,又復轉載,筆者曾將此文,向香港同鄉葉老先生辛恭請教,後接葉老先生覆函云,事有巧合,有名徐克弱者,於六十一年曾到昆明觀光,並將此長聯攝影,於六十三年八月,撰文敘述此聯,並製成圖片,登載香港某報,承葉老將此圖片,剪下寄贈,經與拙作比對,並無一字錯誤,足可澄清此聯原文之正確,現此圖片,當慎重保存,以作日後之參考。
關於此聯,尚有一段滄桑史及小插曲,亦承葉老告知如下:此聯係康熙間昆明孫髯翁所作,陸樹堂所書,懸於大觀樓底層大廳中。至嘉慶間,有廣東嘉應州(今梅縣)人宋湘,署理雲南曲靖府尹,因遊大觀樓,曾書七言聯一付,懸於大觀樓,(宋氏文章書法均佳,今曲靖尚有其遺墨甚多。)聯為:「千秋懷抱三杯酒,萬里雲山一水樓」。此聯頗具氣魄與抱負,惜為孫聯所掩蓋?故遊者多不注意及此。道光初阮芸台氏(名元,字伯元,號芸台,官雲貴總督,彼係由兩廣總督調雲貴總督,乃初次到雲南,亦未任過雲南撫臺,辭海及辭源,均有阮氏之略歷可考)。督滇,見此長聯,乃橫加竄改,以致受滇人之非議,自尋煩惱。(上期文獻中,巳詳為報導,不再贅述)。至咸豐七年,滇省因回民叛亂,大觀樓燬於戰火,兩聯均蕩然無存。同治五年,馬如龍氏(即回方降清叛將,曾任雲南提督。)重建大觀樓,因欲附庸風雅,乃剽竊宋湘之七言聯,題以己名,書懸於大觀樓。(徐君六十一年至昆明觀光時,此剽竊之聯,尚懸於大觀樓中。)光緒十四年,雲貴總督岑毓英氏,重修大觀樓,特請其西席趙樾村先生(名藩滇西劍川人,中過舉人,曾任四川藩臺,即岑春煊業師。)將孫聯之原文寫出懸掛。(今大觀樓所懸之孫聯,即係趙樾村先生所書者,徐君所攝此聯圖片中,尚有岑毓英所敘一行小字。)
關於詮釋方面,筆者多方查考,亦有新發現,似有補詮之必要,為使閱讀方便,不致脫節起見,故將原文,重行寫出,並全聯詮釋,其間有與上期重複者,敬請原諒。原文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註一),喜茫茫,空濶無邊,看,東驤神駿(註二),西翥靈儀(註三),北走蜿蜓(註四),南翔縞素(註五),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裏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註六),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註七),唐標鐵柱(註八),宋揮玉斧(註九),元跨革囊(註十),偉烈豐功,責盡移山心力,儘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註一:衣不扣鈕,而荷於肩,謂之披襟。岸係高出或顯露之謂,幘乃約髮覆額之巾,頭不裹幘,使額部完全顯露,謂之岸幘。
註二:金馬山巍立於東。
註三:碧雞山雄峙於西。(典出三都賦「晉左太沖所作」中之蜀都賦,蜀有金馬碧雞之神曜儀,「曜儀,即顯聖之謂」。恰好昆明有此象形二山,分列東西,故孫聯有神駿、靈儀、之句)。
註四:蛇山崛起於北。
註五:鶴山矗立於滇池之南。(在晉寧縣)按梁章鉅所編之「楹聯叢話」謂以縞素代表鶴,似亦不妥,筆者推測,此係引用東坡後赤壁賦中「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之句,並無不妥之處,特梁氏之不察耳。按梁氏乃阮芸台之門生,故對孫聯,吹毛求疵。
註六:因臨風二字犯重複,故用凌虛暗點出風。(筆者推測,係引用東坡前赤壁賦中「浩浩乎,如馮虛御風」之句,馮字改為凌字,更覺真切有力)。
註七:漢武帝欲征昆明,聞有池周圍數百里,乃派人潛入,暗中測繪池形,於長安附近,掘一小型昆明池,訓練樓船水師,以備征伐。
註八:新唐書吐蕃列傳云:中宗景龍元年,虜以鐵緪梁漾,濞二水,(按即鐵索橋)通西洱蠻,築城戍之,姚雋道使御史唐九徵破之,毀緪夷城,建鐵柱於滇池(疑係洱海)以勒功。(此條與上期詮釋有異,筆者前在昆明,係聞鄉前輩所言而得,此次承葉老先生指正,有據可老,較為確實)。
註九:宋太祖派王金斌平蜀後,全斌欲逞餘威,進軍滇中,太祖鑒於唐天寶間,蠻夷南詔之禍,不敢輕率用兵,將地圖展開,用手中玉斧,(宋朝皇帝,以手中玉斧,代表權威)。劃大渡河以西而言曰:「此外非吾有也」。
註十:元人入侵中原,均跨革囊而來,此種革囊,(即羊皮筏子)平時將氣放完,携帶輕便,用時吹氣使脹,士兵即可浮渡江河,用六個或十二個,縛置於木架下,即可運送大批軍需品渡河,元人南征昆明,即憑此種革囊,橫渡金沙江。
此次筆等考查孫聯之原文及詮釋,不惜各方求證,總算如願以償,然亦勾起大觀樓之回憶,爰寫短文於後,以誌懷念。
大觀樓在昆明小西門外,距城約五華里,屹立於滇池之畔,有大觀馬路,直達其處,另有大觀河一條,溝通護城河與滇池之水上交通。出小西門,僱船沿河而下,益增遊興,兩岸老樹參天,田中阡陌縱橫,農村景色,一覽無遺。半小時即抵滇池,捨舟登陸,則大觀樓在焉。樓高凡三層,碧瓦朱欄,簷牙啄空,巍峨雄壯,富麗堂皇,上述孫宋二聯,即懸於此樓中。該處自闢為公園後,佔地益廣,園中廣植花木,增建樓館,曲徑迴廊,亭臺錯落,花圃遍佈,假山玲瓏,每當春季,則萬花吐艷,百鳥爭喧,置身其中,不覺心曠神怡,如入武陵桃源,復有茶樓酒館,分佈園內,而滇池又盛產各種魚類,鮮美異常,使遊客既得大快朵頤,又復飽覽滇池風光,邊飲邊賞,不醉無歸,人生賞心樂事,孰有逾於此者。
樓側建有唐公銅像,公名繼堯,號蓂賡,滇東會澤人,護國之役,建立殊勛,滇人思公之豐功偉蹟,特建銅像以紀念之。
大觀樓外築有長堤一條,將滇池隔一小部為內池,並有拱橋數道,供小船出入,堤中廣植綠楊,每當暮春初夏之際,鶯聲嬌婉,柳絲搖曳,靜坐堤邊垂鈞者,大不乏人,閒情逸緻,悠然自得,呈天然一幅「煙波釣徒」畫景。堤盡處即樓外樓,坐此品茗觀賞,則滇池之雄壯奇偉,盡歸眼底。烟波浩蕩,一望無涯,山光水色,氣象萬千,誠大觀也。左顧則昆市之炊煙萬縷,蕩蕩空際,右盼則西山之危崖千仞,高插雲霄,鴻雁蒼鷹,高空盤旋,素鷗白鷺,低過飛舞,洲汀錯雜,蘋葦叢生,潛鱗跳躍,悠遊成群,孤帆片片,海上浮沉,真乃江山如畫,景色迷人,斯時也,泛舟池上之遊客,莫不引吭高歌,樂極而忘形矣。
大觀樓之夜景,為中秋蕩舟湖上賞月,佳節佳景,更屬熱鬧異常,比及黃昏,大觀路上,即人潮擁擠,途為之塞,或携月餅水果,或帶美酒佳餚,士女雜沓,盡屬蕩舟賞月之人,小船遊艇,爭僱一空,一時欵乃之聲;不絕於耳。既而皓月東昇,光照千里,金風送爽,玉露滴涼,極目遠眺,則茫茫萬頃,天水相連,波平如鏡,浮光掠影,大自然之景色,飽覽無遺。而遊艇蟻集,頓成海上夜市,來去穿梭,有如行雲流水,或杯酒高歌,或管絃齊鳴,或猜拳行令,或笑語喧聲,五光十色,百態雜陳,真乃各行其樂,各盡其興者也。
偶聞笛聲破空渡水而來,則感其幽咽淒清,孤雁長空數聲哀鳴,則悲其流散失群,當此情景,不惟引動離人之愁懷,抑且撩起騷客之清吟。中秋,能令人喜,亦能令人悲,在各人心境感受之不同而已。迨至更闌夜靜,始漸有返棹之客,甚或醉臥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矣。
大觀樓之景色,四時各有不同,即風雨陰晴,亦各有其美妙之境,因其距城較近,交通便利,故中外人士,前往觀光遊覽者,終日不絕。筆者前在昆時,每暇輙往遊覽,今已廿餘載,不復得睹斯景,同憶故鄉名勝,井里家園,不禁泫然欲涕,在共匪暴政之下,民不聊生,想此勝地,無復當年之盛況矣。猶憶民國三十六年秋,與友人往遊,曾賦有七律一首,今錄於後,並就此結束本文。
民國卅六年秋,與友泛舟滇池
勝日偷閒湖上遊,綠楊隄畔泛扁舟,
青山倒影鏡中畫,白浪翻花水底鷗,
世事蒼茫雲狗幻,人情寥落海天秋,
烟波浩渺隨空盡,獨見孤帆片片浮。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五期;民國64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