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觀樓長聯試譯

作者/李道顯 

㈠原文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幀,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蜓,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髮霧鬢。更萍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捲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㈡試譯

「方圓五百里的昆明湖,突然奔赴我的眼前。敞開衣襟,推高頭巾,喜見茫茫滄海一望無際。看那東西的金馬山像奔馳的神駒;西邊的碧雞山像奮飛的鳳凰;北走的長蛇山像彎曲的巨蟒;南翔的白鶴山像潔白的仙鶴。詩人隱士啊!何不選此勝景登樓遠眺?趁著螃蟹一樣的島嶼和田螺似的沙洲,去觀賞那搖曳生姿的垂柳,正像少女梳洗後的蓬鬆盤髻與薄霧般的雲鬢。還有那漫天的浮萍,遍地的蘆葦,點綴著一些翠綠色的飛鳥和五彩繽紛的晚霞。請莫辜負:四周芳香的水稻,萬頃白淨的沙灘,夏日鮮艷的蓮花,春天嫵媚的楊柳。

幾千年來的往事,一時湧上心頭。面對長空舉起酒杯,歎連續不斷英雄豪傑如今安在?遙想漢武帝為開通西南而治樓船以習水戰;唐中宗為開拓邊疆而豎鐵柱以記功;宋太祖揮玉斧而把西南置於疆域之外;元世祖乘皮筏渡金沙江而征大理。雖然費盡移山填海之心力,但這些豐功偉績,隨著朝代的興衰更替,也不過像珠簾上的朝雲和畫棟上的暮雨一樣,帷幕還來不及捲起,轉眼間豐功偉績已經消逝,記功的碑文,便成了斷石殘碣,廢棄在蒼煙暮靄之中。只留下:幾聲稀疏的鐘聲,半江漁船上的燈火,兩行秋日的歸雁,滿枕冰冷的寒霜。」

㈢後記

此聯號稱「古今第一長聯」上聯描繪大觀樓所見之滇池景色。下聯追敘歷朝開拓雲南之歷史事蹟。作者孫髯,字髯翁,祖籍陝西三原,寄籍雲南昆明。博學多才,能詩善畫,澹泊名利,終生未作過官,自稱「萬樹梅花一布衣」。晚年貧困潦倒,隱居昆明圓通寺咒蛟臺以卜易為生,自號「蛟臺老人」。髯翁因常年寄居昆明,生於斯,長於斯,故對昆明湖之山光水色,耳熟能詳。又因能詩善畫,博學多才,故能將歷史上的豐功偉績,透過斷石殘碑的具體形象,融會在轉眼即逝的蒼煙暮靄之中,徒留下滿枕寒霜的慨歎。詩詞之翻譯不易,對聯之翻譯更難。作者孫髯翁學養淵博,匠心獨具,用事用典,律切精深,含不盡之情意,盡在言外,可意會不可言傳。筆者於七十九年初返鄉探親,得實地觀覽大觀樓風光之美,景物之盛,故不揣淺陋,試譯此聯,以廣讀者,並就教於鄉親同好。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3期;民國82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