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藩先生評傳
作者/張誠
雲南滇西的白族,從唐代起,就受到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與激蕩。這個民族的文化逐漸與漢族文化合流同化,這從『二爨』碑的發現可以看出,白族先祖的文化與漢族的融合相當早,白族先民原是南中爨氏部落。現今白族聚居的大理地區,就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這從很多考古發現已經證明。特別是南詔、大理國時期,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大理。就文化而言:南詔時白族清平官楊奇餛、段義宗所寫的詩文,已收進了《全唐詩》和《全唐文》中;在建築、雕刻、繪畫方面也為後世留下了傑作,著名的大理三塔、劍川石寶山的石雕以及《南詔德化碑》、《元世祖平雲南碑》等建築雕刻;在繪畫藝術上有《南詔中興國史畫卷》、《張勝溫大理國畫卷》(此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等精品傳世。白族的民居建築、服飾、音樂、舞蹈(如著名舞蹈家楊麗萍)戲劇都有它自身的特點和吸收漢族文化的部分。白族是我國文化較發達的民族,這個民族自古以來人材輩出。特別在知識分子階層中十分明顯,趙藩就是其中佼佼者。
趙藩祖輩世居大理,屬白族土著,幾代人經過辛勤勞動,家境步入小康。至他父親時,讀書中秀才,從此進入『書香門第』。父親在當地設私塾,培養鄉里子弟,備受地方尊崇。此後他家漸漸殷富,全家由鄉間搬進城里,成為當地有名望的家族。趙藩,字樾村,一字介庵,別號援仙,晚號石禪。清咸豐元年(公元一八五一年)生於雲南劍川縣向湖村。他自幼聰慧過人,讀書用功,從小打下了堅實的漢語言文學基礎,通讀四書五經,擅詩詞格律,並把握了漢字的特徵和傳統。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編輯整理了大量的雲南地方文獻資料,書寫了非常優美的書法作品。他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學者、書法家,是少數民族學者、書法家中的優秀代表。
趙藩出生前,正值鴉片戰爭(公元一八四○年)失利,中國賠款,大量白銀外流,雲南要分擔戰爭賠款三十萬兩白銀,相當於全省全年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一。於是官府捐稅增加,使本來就貧瘠的雲南成為全國賦稅最重的省份之一。農村貧困,礦業凋敝,各地各族人民的抗暴鬥爭不斷發生。十九世紀中葉,農民起義在全國風起雲湧,公元一八五一年一月太平天國起義爆發,起義從廣西波及全國。雲南各族也紛紛揭竿而起,滇南的回民起義軍於清咸豐六年(公元一八五六年)攻克大理,推舉杜文秀為首領,建立政權,勢力迅速擴展到滇西大部分州縣,劍川縣城已被義軍占領。趙氏家族由此遭到沉重的打擊,他的祖父和父親四處逃散,族人中有很多死於兵亂的。少年的趙藩目睹了這一動蕩的局勢,無法靜心讀書。他的叔父趙敏堂,不甘心趙氏家族就此淪亡,組織了一些鄉勇武裝與杜文秀義軍戰鬥,聲勢逐漸擴大。那時,趙藩已是十七、八歲的青年小伙子,他找到了叔父,參加了抗擊杜文秀義軍的武裝組織。這支地方武裝最後又編入正規清軍,趙藩在清軍中服務。清同治十一年(公元一八七二年)大理城被清軍攻破,杜文秀服毒自殺,回民起義完全被鎮壓下來。由於對大理地區的熟悉,趙藩在軍中出謀劃策,充當參謀,立了大功。他被保舉到雲貴總督岑毓英那裡作幕,擔任機要秘書工作,很得毓英的賞識。光緒八年(公元一八七五年),他參加鄉試得中第四名舉人。後曾六次往返於北京、雲南參加會試,均未得取錄。雖科舉不得意,仍腳踏實地,勸奮讀書。他才華出眾,很得毓英的重用。在他作幕時,還兼任岑毓英兒子岑春暄的老師,兼任易門縣的訓導(管文教)。著名的大觀樓長聯就是他於光緒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作幕時為岑毓英代筆重立的,顏體楷書,寫得端莊豐厚,一百八十字,字字珠璣,一絲不苟,為其平生書法佳作。寫時才年為三十八歲,由此可見其年青時書法功力之紮實。
作幕期間,岑毓英多次以軍功保舉,首先出任四川酉陽縣令,后調川東統稅局總辦,川南永寧道道尹。最后升任為四川縣台(相當於省高級法院院長)兼任鹽茶道,護理布政使。趙藩為官時,官聲很好,人稱「趙菩薩」。在川體察民情,整頓經濟,從教化入手,開辦學堂,稽查貪污中飽,不遺餘力。辛亥革命前夕,他在四川做縣台,當時川督趙爾豐捕殺密謀起義的革命黨人謝奉琦。趙藩在滿清末年的官吏中,思想比較開明,傾向於民主。趙出審案情,看到謝奉琦被捕后的英勇表現,使他深受感動,曾竭力加以援救,疏導趙爾豐。終因川督梗阻,一意孤行,未能得救。他為救謝不果,竟至忿然辭官不做,返回原籍劍川,可見趙藩的為人。在四川縣台兼鹽茶道任上,他於光緒二十八年(公元一九○二年)為成都武侯祠書了一副聞名中外的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此聯流傳甚廣,影響極大。內容樸實精闢而辨證,富於哲理又發人深思;其書法以顏真卿、錢南園為宗,用筆凝重端樸,深厚剛健自成一格,是一副文書俱佳的傳世精品。他把諸葛亮治蜀的政績概括為「攻心」(對孟獲的七擒七縱)和「審勢」(賞罰分明的政策),此聯是趙藩一生懷古楹聯創作中的最優秀作品。如果沒有高瞻遠矚的政治見解,才學過人的大手筆和對四川民情史實深入透徹的理解,是不可能在短短數語中把四川的政情概括得如此周全,並提出了治蜀的深謀遠略。這對於一個出生在祖國西南邊疆的白族學者來說,是相當難能可貴的。難怪毛澤東到成都視察時非常讚賞這副對聯,給予高度的評價。文革中,他與新到四川主持工作的劉興元談話時,引用了趙藩所作成都武侯祠對聯,他要劉興元好好的讀讀這副對聯,並說這是治理四川問題的好方法,哲理很深。
趙藩辭去滿清的官不做,對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卻很熱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推翻滿清王朝的統治。同年十月三十日,雲南響應,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辛亥重九起義」。民國初年,趙藩當選為首屆國會議員,一度任眾議院議長。當時袁世凱密謀稱帝,曾通過他手下與趙藩有舊的人,以高官厚祿對他利誘收買。趙不為所動,並與李根源聯名反對,更以詩詞登報諷刺袁賊。袁即派人逕行監視,伺機殺害。後趙藩相機潛返昆明,與唐繼堯、蔡鍔發動護國起義,並署名「滇男子趙藩」通電討袁。
護國軍出師,他被推舉為「全省團保總局總辦」,負責組訓地方民兵,維護後方治安,使北伐的護國軍得免後顧之憂。一九一八年,趙藩又出任孫中山廣東軍政府交通部長,致力於南北議和和統一全國的工作。兩年後,軍閥混戰,國事日非,趙藩年事已高,無力周旋其間,遂辭職回昆。
趙藩回昆後,全心致力文化研究工作。晚年受聘雲南省圖書博物館第一任館長,兼任《雲南叢書》總編纂。他先後延聘陳榮昌、袁嘉谷、由雲龍、秦光玉、方樹梅等著名學者為編輯。他從開始創辦這項整理地方文獻的事業直到他逝世,對此工作竭盡心力。計初編一五二種,一千一百四十八卷;二編五三種,二百五十四卷;收錄滇人著述二百多種。這部浩繁巨大的叢書,內容豐富,皆由趙藩親手校對,付梓刊行,對保存雲南地方歷史文獻有很大的貢獻。他還編著了《岑襄公年譜》(雲貴總督岑毓英)四卷,《滇中兵事記》二十卷,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史料。
趙藩的書法,主攻顏真卿和錢南園。但他學得靈動活放,有時楷中帶行,行書中亦偶有草書結體。以顏為根基得南園剛勁靈動之氣,在結體上又有別於顏、錢兩公的氣勢結構。這從大觀樓長聯和成都武侯祠對聯的書法藝術中可以看出趙藩的風格。他不僅學顏、錢的書法,更敬重他們耿介正直的人品。他的字,豐而不肥,腴而有骨,在楷書中特別突出耐看,偶有一兩筆拙稚的筆意出現,整幅作品生機盎然。他的行草頓挫含蓄,穩沉不狂肆,似乎與其閱歷有很大關係。書法作品與其佳聯妙句珠聯璧合,含而不露,不是為寫字而寫字,寓意雋永深沉,可謂千古絕唱。因此,在昆明找他題寫匾聯、求其墨寶的人很多。因為他是學者型的書法家(嚴格地說也是政治家),不是寫字匠。凡請他賜墨寶,他都一一允應,曾一時昆明有「滿城皆趙字,無處不藩書」的稱譽。
趙藩的詩名,不僅在省內,即在全國也有相當影響。我國近代著名文學團體「南社」的高天梅就很推重趙藩的詩詞,南社詩人也常與他唱和。他一生創作的詩不下萬首,很多是他政治生涯、經歷、感情的抒發。數量之多,藝術性之高亦令人嘆為觀止。有《向湖村舍詩》初集、二集、三集和《小鷗波館詞鈔》等傳世。他的藝術修養是多方面的,除書法、金石考證、詩詞外,還擅畫墨梅。在楹聯創作上,他獨具匠心,最善審財評政,啓迪後世。世有「滇人善聯」之美譽,這與趙藩的楹聯佳作倍受歡迎,廣為佳誦是分不開的。
趙藩一九二七年病歿於昆明寓廬,享年七十七歲。
附大觀樓長聯及武侯祠聯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6期;民國85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