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不等於二
──淺談中國開發大西北
潘霦
中國大陸於二○○○年一月啓動開發大西北,中外傳媒不少報導,但語焉不詳,未見事景之述,可說只聞其聲,未見其事。西北地域遼闊,人口稀少,且無水無電,缺乏動力,開發建設,何其艱困,難免心存懸疑。此次藉絲路旅遊,潛心觀察,始略窺端倪,且覺開發一年績效已著。今後必將締造豐碩成果,為廣大西北闢一新天地。
這趟旅遊是隨旅遊團走三大絲路中天山南緣,世稱河西走廊的中部道路。為求詳覽沿途景點,捨飛機、火車,而就緩速之汽車。啓程由台北飛西安,再飛蘭州,此兩地人多熟諳,此文不贅。蘭州以西則乘汽車經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至烏魯木齊,以吐魯番為終點。烏魯木齊係新疆首府,清朝建省時定名迪化,意為「啓迪教化」。解放後循維吾爾語「幽美的牧場」音譯為今名。
此行因係車程,可隨停隨啓,沿途景點,舉凡風景、物產、古蹟均得充份觀覽。觀覽中可見處處建設發展,開發績效。
飛抵蘭州,自距蘭州遠達七十公里列名世界第三遠距都市的中州機場駛車入蘭。這段路程兩邊都是略帶灰色的黃土丘陵,無人家,無林木,真箇是荒山野嶺。不過,土坡上隱然可見羊腸小徑,且有點點綠意。據同行地陪(註)說,這些小草前所未見,係開發工程的績效。中國政府動員部隊在土坡廣鋪水管及灑水設施,引劉家峽水庫的水日夜噴灑且殖草種,所以自嶺至馬路邊始有隨風飄動的綠色。據地陪說,機場之途如此,其他地區亦採同樣措施。引黃河水為用,廣陳綠化景象。綠化績效,一年已著,去年測計劉家峽段黃河水流中含砂量已由原一百六十億噸減至一百三十億噸。一年綠化即有此宏效,長期綠化,草深根密固砂保土之力更增,水中流砂更減,則黃河之清亦非無望。
就地引用河水,因勢乘便,固屬當然,在水源遙遠地區則建人工渠道,引水灌溉。經張掖途中,馬路上空橫臥底寬約一公尺,槽沿高約七十公分的堅牢水泥水槽,是由甘青交界的大通河引水入甘省秦王川的高空水渠,名為「引大入秦」。渠長一百公里,灌溉地區一百六十平方公里,受益耕地一千七百萬畝。台灣地區喊了多年的北水南運未見實現,原以為事不可為,這次在甘省見證了此宏偉廣利的引水工程,方知我們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引大入秦水渠只是所見之一,其他地區亦有同樣設施。這樣人力、物力大量投入下,應了「人定勝天」的古語,相信西北開發宏效,闢建千里沃野,指日可待。
除了政府措施,當地民眾在政令宣導下亦景然風從,因為一切作為,都是視當地需要,實心實地的做。所以政府措施之外,當地民間及財團亦集資投入。在烏魯木齊西邊阿克蘇地區,由財團開發,種植楊樹蔚成阻擋風砂的保護林,林中廣植葡萄、杏樹、桃樹、梨樹和蘋果等已見花果。綠化績效,不只育成經濟林帶,畜牧業亦隨之興起。一位林管站職工養三三○○頭牛羊牲畜,生產肉食和鮮奶,為阿克蘇主要副食來源,而且綠化成林,成為當地旅遊景點,改善居民生活,更是意外收獲。
政府實地投入帶頭做之外,更大力宣導鼓勵,這可從沿途公私建物顯眼之處遍佈的宣導及鼓勵的標語察知:「功在時代,利在千秋」「改造山河,造福子孫」,更有「退耕造林,殖草種樹」、「加強水政監督,發展農田水利」。交通建設則廣築高速公路,更自蘭州至吐魯番迄西埋設光纖纜線,我們親見勞工群駕著工程車在烈日下埋纜實景,並設「推動交通建設,振興西北經濟」的標語。
交通、經濟建設之外,也兼重教育、生育等關係生活的宣導:「西部大開發,教育要先行」、「發展基礎教育,提高人民素質」。節育宣導則有:「勞動生產帶頭,計畫生育優先」、「晚婚晚育,少生富裕」。這許多標語,在多年習見的我們眼中,也許以為口號喊的響罷了。可是地陪說,各級政府都設專責機構,檢控標語所揭示種種施為的績效。
三五年前提到絲路旅遊,眾口一詞「辛苦」,且有病於途中或返台後一病不起種種傳說。經筆者親身體驗,想必三五年前,生活設施未達需求,不免有難於適應之苦。而今公路改善,且遍築高速公路,自蘭州至烏魯木齊我們就斷斷續續馳騁高速路。千里平疇,無山河之阻,新築路面筆直平滑,暢行其上,一樂也。惜天候不巧,四日奔馳,竟未見地陪所述的海市蜃樓奇境,遺憾殊深。
交通改善,公權力也,民間則在協力開發中:「建強勢都市,創觀光勝境」、「改善服務設施,提高旅遊水平」的共識下在各城鎮普建觀光旅館,全程各地除吐魯番尚僅三星級旅館外,其他各處五星級飯店巍然聳立,餐食則都以當地所謂「風味餐」饗客,菜色魚肉齊全,羊肉則是主要美味。一路來去,腿足勞動外,實未覺辛苦。
筆者經驗,絲路之旅頗有價值,套句廣告詞兒「值回票價」。沿途美景之外,古蹟處處,動輒千年、二千年,少的也有五、七百年,不負「古」的美譽。吐魯番近郊的高昌古城,交河故都建於公元前一世紀,至今城垣雖已頹圮,但殘存建物門窗仍可辨識,規模依舊。並從所遺摻合糯米漿泥土的牆壁雖經兩千年風雨摧殘仍堅牢屹立觀之,不能不嘆服先人精湛的技術及用料之紮實堅固。
嘉峪關以西各地,古代散居各種少數民族,多聚族建國,各建堅美都城。至今尚有許多未經發掘的寶藏。已發現的如吐魯番地下博物館之稱的古墓群,葬著西晉晚年至唐代中期的貴族、官員遺體,而今保存完好,且遺體不腐而成乾屍。又如酒泉郊區的雷台漢墓,原係高約七十公尺的土墩,建雷台寺於其上,近年發現廟基下竟是一座漢墓,為了保存寺廟,只得從旁挖掘隧道進入,雖有侷狹悶窒之感,但墓型宛然,古物完整。據說類似此種深埋土中的遺物,所在多有,只為保其完整未行挖掘,如西安秦俑附近,已測出三十餘處地下建物,但工程浩大,且保存不易,未有開挖之議。
未曾出土的且不多說,只就已開陳數處略述。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人類遺產。現已發現石窟逾千,大小雕像無數,而且窟頂及壁上均有造形精美且色彩艷麗的壁畫。可悲的是以前遊人喜在壁上用銳器刻劃「××到此一遊」之惡行,而今管理當局只得在每一面壁前建厚約五公分的玻璃框架以為維護,今去之人雖可見畫,但阻於玻璃,視線模糊,難覘精髓。此外吐魯番千佛洞、蘭州炳靈寺石窟,雖然規模較小仍頗有可觀之處。
吐魯番的坎兒井,係與都江堰、大運河並列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亦屬奇觀。在這高熱(地面攝氏四十至六十度)地區,進入陰涼沁人的井道,眼見清澈流水,耳聞淙淙清音,渾身舒泰,辛勞盡滌,身歷休憩之地,觀古蹟勝境,何其幸也。
在烏魯木齊我們曾暢遊瑤池仙景,那是海拔一九八○公尺位於天山之巔的天池。也就是西遊記所述孫悟空偷吃王母娘娘蟠桃的瑤池。船遊其中涼風習習,烈日當頭,不覺暑熱,真箇是仙境勝地。十數日的奔馳,至此耳不聞喧嚷塵囂,眼可接皚皚雪嶺,絕塵人寰,宛如王母貴賓,一刻仙身,樂何如之。
開發大西北,績教斐然,揆其原因,簡述三點:
一、政策合乎民情,計畫周詳。官民合作,投入人力、物力,均視地區需要,績效卓著,所以事半功倍。
二、落實施為,實地做事。一切按所揭櫫目標,踏實施政,務見功績,絕非高喊口號蠱惑群眾的手段。
三、民眾有信心,奮力合作。種種施為,均應實際需要,且監督周嚴,絕無貪瀆虛矯之處,凡政府所倡,民眾均景然風從,官民合作,障礙盡除。
這開發工程,不只增進福祉,且教育民眾,自覺未來之可期。茲介紹兩個牧羊兒的對話:三五年前如果問一個牧羊兒,放羊幹哈?
攢錢,
攢錢幹啥?
娶媳婦兒。
娶媳婦兒幹啥?
養兒子。
養兒子幹啥?
放羊。
而今如果同樣的話,最後養兒子幹啥的答話是「開工廠」,可見民智大開,對未來已有新的思維。
開發的績效,不是可以用數字來核算的,如建成綠地林帶,土壤蘊涵雨水,水汽上升成雲,集而為雨,再升為雲,再下雨,周而復始,土地改善,資源豐富,增進福祉。又如環境改變,民智大開,對社會進步之促進,亦難以道理計。這種改益必為一瓢一勺洒灑的倍蓗,絕非投入數據相加的數學級數,而是相乘的幾何級數,也就是一加一不等於二,因以為本文題。
註:各觀光點接待觀光客,訓練一批熟諳當地風土民情的年輕男女陪同遊客解說人員。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4期,民國93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