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滇中俊杰多──兼論人生的價值

施毅 

(一)

雲南自古滇國迄今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較長時期處於部族割踞。自西晉後期至公元一二五三年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這段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中央王朝實際上喪失了對雲南的有效治理,在近一千年的時光中,先後處於爨氏、南詔、大理部族統治。元朝統一中國後,雲南首次設立省治。自明初沐英在雲南實行屯田政策始,明、清時期,數百萬軍民入滇;近代和現代又有大量人口自省外遷徙而來。漢族人口中的大多數人如追根溯源,祖籍均為外省籍人氏。少數民族人口中,除傣族(百越民族)、佤族(百濮民族)等部份土著民族外,彝、哈尼、拉祐等民族,均為青藏高原遷徙而來的氐羌民族。自戰國時期開始,因各種原因進入雲南的移民和民族遷徙一直未曾中斷過,今天雲南人口中的絕大部份,都為外來移民的後裔。

另一方面,由於山高水深、交通閉塞,長期與中原地區隔離,交流甚少。無論其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均遠遠落後於中原及沿海地區。

基於這種特定的歷史和地理原因,雲南在中國漫長歷史的進程中,俊才英杰之士,確實不能與中原及沿海地區相提並論。

一個俊才英杰的產生,有其歷史的背景和社會的大環境,也有本人的天賦和努力。唐詩是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瑰寶,產生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王勃、元稹等眾多譽滿四海的大詩人,他們的不朽詩篇給後世留下了絢麗浩瀚的文學寶庫。這源於初唐和中唐盛世經濟的空前繁榮從而帶來了文化的空前繁榮;源於李世民、李隆基的開明以及對外開放的政策。為何在以後的封建王朝裡不能再現唐詩那樣的輝煌?因為沒有了初唐和中唐盛世那樣的社會大環境和李世民、李隆基那樣的開明君主。特別是明、清的閉關鎖國,使一個本來可以成為貿易大國和海洋大國的中國長期處於農耕社會,阻礙了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遲滯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一個俊才英杰的出生地並不重要,不論他祖籍何方,不論他是什麼民族、什麼宗教和政治信仰。重要的是:他一生中最光輝的業績是否在雲南鑄就?他是否為雲南的歷史譜寫過輝煌?他是否為雲南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他是否深沉地熱愛著雲南這塊紅土地和深切地關懷著生活在這裡的各族人民?

譬如一個才華橫溢的畫家,他的作品鬼斧神工、栩栩如生,但他一生閉門作畫,不問世事,這樣的畫家可以算一位才子,但絕對不是一個俊杰。一個真正的俊才英杰,至少應具備以下幾種基本的品質:一、知識淵博,素質極高,文彩飛揚;二、憂國憂民,心系黎民,有責任感;三、淡泊名利,言出必行,有原則性;四、俠肝義膽,幫助弱者,有同情心。「仗劍江湖蕩不平,紅袖添香夜讀書」,這是歷代中國遊俠的最高境界和人生價值,在今天看來,顯然是一種較低級的層次。「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以國家、民族、人民福祉為己任,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俊才英杰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價值的所在。

明、清時期,雲南曾出過一批名士,如清乾隆年間的書法家劉琨(景東縣人),歷任禮部侍郎、湖南巡撫;詩人程含章(景東縣人),歷任工部侍郎,倉場侍郎,廣東、江西、浙江、山東巡撫。均為官清廉、詩文卓著。他們可謂雲南人中的佼佼者,卓有成就的三迤子弟,但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和業績不在雲南,沒有為雲南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作出過實質性的貢獻。

在雲南歷史上,賽典赤‧贍思丁是一位對雲南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的人。他是元朝統一中國後首任雲南平章事,具有很高的施政能力和文化素養,並有創新精神,以一種卓有遠見的政治家眼光,將省會建於滇池畔的昆明,確實是高瞻遠矚。世界上一些重要文明的發源地,都以江河水源密切聯繫在一起:尼羅河文明、黃河文明、恒河文明、兩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文明,無一例外。省會建於昆明這一正確決策,對於雲南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其次,賽典赤‧贍思丁集中精力抓經濟發展,以此淡化社會矛盾、緩和民族矛盾。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扶持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貿易,促進了雲南(特別是滇池地區)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此外,他尊重知識和禮儀讀書人,注重文化教育,興辦學校,促進了民族和睦和邊陲的安定。賽典赤‧贍思丁雖為阿拉伯人,實乃我滇中俊杰第一人,他為雲南所作出的杰出貢獻,與三迤山水共存。

(二)

二十世紀的一百年,是雲南漫長歷史歲月中最輝煌的一百年,也是雲南歷史上人才輩出的一百年。自清光緒年間「雲南第一狀元」袁嘉谷始,各民族中的俊才英杰,猶如長江後浪推前浪,波瀾迭起,層出不窮,譜寫著雲南歷史的新篇章。

「東風吹徹萬家煙,迎面湖光欲接天。千載功名塵與土,碧雞金馬自年年。」這是蔡鍔將軍於一九一一年昆明重九起義後任雲南都督在五華山所作的一首詩,字裡行間,激蕩著一位奇男子、鐵血青年憂國憂民,志存高遠,以天下蒼生為己任而視功名富貴如浮雲的廣闊胸襟;洋溢著蔡鍔將軍深沉地摯愛著雲南秀美山水、與雲南各族人民命運息息相連的雲南情結。蔡鍔將軍與唐繼堯將軍同為雲南護國運動的發起人,組織和領導了護國運動,團結了李烈鈞、趙藩等大批英杰之士,共同譜寫了雲南歷史的輝煌。

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蔡鍔、唐繼堯、李烈鈞聯名通電全國,宣布護國宣言,發布討袁檄文,全國各省迅速響應,護國運動風起雲涌、波瀾壯闊。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雲南護國運動力挽狂瀾,改變了當時中國的政治格局。

今天,當我們追尋著歷史的蹤跡,徜徉在長沙岳麓山蔡鍔將軍陵園中。青山綠水、碧草萋萋,松柏垂蓋、莊嚴肅穆,憑吊這位為雲南近代史鑄就輝煌的三湘子弟、滇中俊杰!一種崇敬與緬懷之情徒然升起。讀著這位當年曾與唐繼堯將軍同為「南天擎柱」的中國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護國元勛的墓志銘,心潮涌注、思緒翻滾,讓人們重新回到雲南護國運動那澎湃激蕩的歷史風雲中。岳麓山上,楓葉紅遍,彷彿當年護國戰爭慘烈戰場上雲南勇士們流淌的鮮血浮現在眼簾;湘江北去,波濤聲聲,彷彿當年昆明北校場誓師討袁的陣陣軍號聲回蕩在耳邊。

創立於一九○七年的雲南陸軍講武堂,共畢業學員近萬人,是近代中國一所有名的軍校,大批學員後來成為昆明重九起義和雲南護國運動的中堅力量。二十年間,雲南陸軍講武堂先後培養出大批優秀軍事人才,造就出了一批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上的名將和風雲人物。

在雲南近代史上,名醫吳佩衡是一位深受百姓景仰的人。他醫術精湛,精益求精;醫德高潔,扶危濟困,一生中救治了無數患者。從不把醫技作為獲取名利的資本,為光大雲南傳統醫學作出了重大貢獻。更為可貴的是,吳佩衡先生高風亮節,不為權貴折腰;俠骨柔腸,幫助貧苦百姓。不論行醫和做人,堪稱雲南醫界之楷模。

在雲南近代史上,詩人張維翰堪稱詩詞大家和楹聯家,被授予「世界詩人」之桂冠;郵政專家簡爾康畢生致力於郵政事業,曾為近代雲南郵政事業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

雲南近代史上產生的風雲人物,不一一列舉。

(三)

在雲南近代史上,產生了一批杰出的領導人為雲南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作家劉樹生和詩人令狐安具有代表性。

劉樹生先生乃河北人氏,為人行事具有明顯的燕趙遺風,古道熱腸,扶危濟困,受到他幫助、惠顧的人不計其數。五十多年一直在雲南任職,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雲南各族人民,為雲南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為發展邊疆民族教育事業,為推動雲南對外聯誼和兩岸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劉樹生先生淡泊名利,生活簡樸,把自己的積蓄和稿費捐贈給瀾滄拉祐族民族教育。他知識淵博,觀念新穎,其長篇巨著《腳步的回聲》真實記載了數十年來雲南歷史的進程,閃爍著一個政治家摺摺生輝的璀璨人生;字裡行間,飽含著對雲南壯美山水和雲南各族人民深沉的摯愛。

「虎躍金沙一線橫,龍騰玉樹十三峰。山花無意爭顏色,天風吹雪香滿城。」這是一九九八年詩人令狐安在麗江所作的一首古風《麗江行》,其詩瀟灑飄逸、清新雋秀,如詩如畫的麗江山水盡在其中。另一首古風《傷別》:「自古多情最傷心,怎知春風了無痕?五鳳樓頭簫聲起,又是落日向黃昏。」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意境悠遠、深沉感人。使人讀後掩卷長思,深層體會到詩人的情感世界;同時頓生思古之幽情,彷彿在聆聽納西這個古老民族從遠古洪荒緩緩走來的歷史足音。令狐安先生擅長古風,在雲南任職期間寫下大量謳歌雲南錦繡山水和反映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詩篇,詩風獨樹一幟,讀後令人蕩氣回腸、難以忘卻。在其任職其間,以一個政治家的遠見,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建設(特別是高速公路建設突飛猛進),發展綠色經濟和弘揚民族文化,對雲南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令狐安先生特別關注雲南邊疆山區困難群體,心繫黎民百姓,其詩文「春城一席紅樓宴,深山十年貧家糧」,人品風格,躍然紙上。

劉樹生先生和令狐安先生都不是雲南人,但他們都把雲南當作自己的家鄉,對雲南的深沉感情,是我們很多雲南人無法比擬的。他們的詩詞文章,將與他們對雲南的卓越貢獻一道,定格在雲南歷史的長河中,鑴刻在雲南各族人民的心裡。

經濟學家李師程具有前瞻性眼光,早在一九九一年就對瀾滄江│湄公河的開發提出可行意見,大力推動思茅港建設,注重水力、公路、電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其著作《歲月備忘錄》對雲南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幾十年來,為雲南(特別是滇西南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李師程先生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著作頗豐。

社會學家孫榮祖幾十年在邊疆地區任職,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問題和民族文化的研究,有很高造詣。並無推動雲南對外開放,加速經濟、社會發展寫了大量有前瞻性的論文。孫榮祖先生文化底蘊深厚,尊重知識、愛惜人才,為雲南(特別是滇南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經濟學家鄭映德乃哈尼族中佼佼者,對雲南經濟的中長期發展,有獨到見解。為推動開發雲南豐饒的水利資源、礦產資源、林業資源和生物資源,寫了大量論著。鄭映德先生長期在邊疆民族地區任職,注重民族問題研究,關注邊疆民族群眾生產、生活。為雲南邊疆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經濟學家鄭希賢,滇中名士谷青、周世平、吳運崇等人,文化底蘊深厚,知識淵博,心繫黎民百姓,為雲南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為推動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卓有建樹,論著精辟。

雲南名醫馬應昌醫技獨特、醫德高潔、俠肝義膽、扶危濟困,以普通百姓為醫治對象,一生中救治了無數患者。恪守了行醫的宗旨和祖國醫道傳統和醫風,對雲南中醫學研究獨辟蹊徑,自成一家。

青年作家鄭千山乃現代雲南文壇後起之秀,文化底蘊深厚,對佛學研究有很高造詣。其散文集《雁語書香》清新悅目,見解獨到。文思飄逸,如閑雲野鶴;文筆流暢,如行雲流水。對雲南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佛教文化以及雲南近代史研究深透,著作豐碩。

現代雲南產生的風雲人物,不一一列舉。

評判一個政治家和杰出領導人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看他是否為他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繁榮與和平?在國家、民族的轉折關頭是否挺身而出,力挽巨瀾?是否促進了他領導的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讓人民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同樣,評判一個作家和詩人的標準也只有一個:那就是看他的詩詞文章是否跳動著時代的脈搏、演繹著歷史的滄桑?是否引導著歷史前進的方向,推動著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是否真實地反映出社會的面貌和人民大眾的心聲並久遠地流傳?

百年滇中俊杰多,萬里長江水東流。跨進新世紀的門檻,萬千思緒涌注心頭:一百年來,無數滇中俊杰,為了雲南的崛起和振興,譜寫了一曲曲澎湃的贊歌。為三迤錦繡山川增添了絢麗的光輝,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畫卷中留下了凝重而輝煌的色彩。在他們身上,真正體現出了人生價值的精粹。

(四)

文章千古事,滄桑一瞬間。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匆匆過往的旅客,宇宙循環,生老病死,是大自然永恒的規律。一個人,卜當他幾十年奔波忙碌後,驀然回首,才發覺自己已經進入了人生的晚年,眼看著人生的航船漸行漸遠,歲月垂暮,生命將逝。此時此刻,每個人都會生發出不同的感受,很多人正在用統計學的公式計算著自己已經活了多少年,並希望再活多少年。其實,人生的價值是不能用年輪來作標尺的。每個人對人生價值的認同也大相徑庭:有的人會為自己一生平平安安而慶幸;有的人會為自己一生坎坷困苦而悲傷;有的人會為自己曾經擁有過的名譽地位而自豪;有的人會為自己聚斂的財富而牽掛;有的人則會為自己家人的未來而擔憂。不一而論。

對於人生的價值,世界上各個宗教均有自己的闡釋。以印度教為例,該教主張人的一生應努力做事,辛勤勞動,要有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要關心、幫助別人,多行善少作惡;一切財富都是身外物,生活越簡樸修行越高,享受和奢侈是罪過。在印度,很多富人聚斂了財富後,仍然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死後財產捐贈給社會福利。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養育著十億多人口,社會卻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跡。這正是印度教的教義在主導著人們對生命、對人生價值的認知。

一個真正的俊才英杰,他的人生座標和人生價值取向是與常人截然不同的。蔡鍔將軍領導護國戰爭出生入死,戎馬倥傯貽誤了喉疾的醫治而英年早逝。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光明磊落,廉潔儉樸,轟轟烈烈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沒有為家人置下任何財產,死後家徒四壁,境況十分凌涼。然而,正是他的這種鳳凰涅槃般的精神、超逸的人生理念和人生價值取向,為後人樹起了一座豐碑。

大多數的俊才英杰,他們的人生道路都有著驚人的相似:都曾經有過貧苦艱辛的少年時代,動蕩坎坷的青年時代,勤奮刻苦地汲取知識,然後進入仕途或在各個領域卓有成就,服務社會、造福百姓。一帆風順的人生道路是沒有的,即便有,對於一個人來說其實是一種悲哀,這樣的人不可能擁有多姿多彩的人生。清貧困苦的環境、歷盡磨難的旅程,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種歷煉,是一筆財富,是奠定他厚重的人生底蘊和成才的基石。

跨進新世紀的門檻,雲南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發展機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圈正在形成和完善;昆明│曼谷高速公路定於二○○六年全線通車;昆曼鐵路即將動工;國家西部大開發正在和將在雲南上一批大項目。這一切,必將加速雲南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加速雲南邁進現代文明的行列。

跨進新世紀的門檻,雲南將會產生出新一代的俊才英杰,引領著雲南歷史的航標。以一種新的思維和理念,加快雲南經濟發展,擴大雲南對外開放,推進雲南海外聯誼和兩岸交往,促進雲南與國際接軌。讓雲南走出大山、走進東南亞,走向世界。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3期,民國92年12月25日)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