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鎔先生事略

治喪委員會 

陶鎔先生字貫成,原名學深,為雲南景東望族,父芳字德光,號西園,前清貢生;民初法政專門學校畢業,任縣參議員、團總,一生急公好義,創辦學校,修橋補路,鄉人欽崇。先生兄弟四人,行三;長兄學源,畢業北京國立師範大學,曾任景東縣立中學校長;次兄學淵畢業於南京中央陸軍官校,積功升至師長;弟學治,中學畢業,服務桑梓;妹二,大妹早夭,二妹適彭姓,一家雍穆,為鄉人所樂道。

先生民前四年二月二十八日生於景東崇文鎮下營村。六歲入本鎮國小,十二歲以第一名畢業。十三歲,入昆明成德中學。十六歲畢業,考入北平國立法政大學。民十九年春預科將屆畢業,適值南京中央陸軍官校招生,乃往投考,錄取入校。自茲與軍旅結綠,創輝煌一生。

民國二十二年於第八期一總隊砲科畢業後,以成績優異,留校服務,分發砲兵學校新成立之砲兵第五團任少尉排長。是年九月調回中央陸軍官校,任教導總隊中尉區隊長。翌年一月,考入軍事委員會武官訓練班,受訓六個月後,以上尉奉派至英國,同年十月到任。一年後,以原任海軍中校武官鄭耀樞奉調回國,擢任少校代理其職,繼而真除,任職二年又半。在此期間,曾利用夜間至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選修國際法,與國際關係。至民國二十七年二月奉調回國。返國前,洽准英陸軍部,進砲兵學校校官班,六個月後畢業離英。

先生至重慶述職後,奉派至昆明,在中央陸軍官校第五分校,任第十六期學生獨立大隊中校大隊長,廿七年十一月到職。次年四月,調任雲南國民軍事訓練處上校副處長,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上校高級參謀。是年五月三民主義青年團籌設雲南支團,出任支團籌備處幹事兼書記。至廿九年九月調至重慶,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警衛旅政治部上校主任,三十四年六月,奉派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少將高級參謀。參與建立新國軍,以從事反攻工作。在此期間,先後奉調中央訓練團黨政班第五期,黨政高級班第一期,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二期研習。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我國為聯盟國戰勝國之一,乃派第一方面軍,於十月進入越南十六度以北地區接受在越南之日軍投降。先生任特派聯絡參謀,協助司令官盧漢辦理接受投降事宜。

三十四年雲南省政府改組,先生出任雲南省政府委員,兼雲南省訓練團教育長。

三十五年三月,任三民主義青年團雲南支團部主任。三十五年九月,三民主義青年團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先生任雲南區代表,並當選中央監察。三十六年六月,三民主義青年團,合併於中國國民黨,先生遂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在軍在政在黨均盡忠職守因而升遷迅速。

三十七年一月全國選舉立法委員,先生當選雲南南區立法委員,同年五月到南京報到,直至民國八十年底退職,均勤於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事事以國家人民為重,向不彰顯自己。

先生在任職立委四十四年中,曾先後任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召集委員,計三十二年次,考察過歐美等廿餘國,並於民國五十二年,受聘任為我國出席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代表。歸國後將所經所歷,撰寫成亞洲六國考察紀要。環球考察紀要兩書約八十萬言,並根據心得撰成「非常時期我國外交運作」,均受歡迎。

先生鑒於拓展外交,政府固應積極爭取與國,參加國際組織。而運用國民外交,以爭取與我國無邦交,或是與中共有邦交仍反共之國家,亦甚重要、印度、緬甸、錫蘭三國,與我國近鄰,更不能疏遠。乃於民國五十二年九月發起成立「中印緬錫文化經濟協會」,積極籌備,至五十三年四月四日在台北正式成立。先生當選理事長,連選連任至十一屆。在先生之領導下,積極推展國民外交,拓展經貿關係,相續在我國及印度國慶日,分別在新德里,台北集會慶祝,兩國僑民藉此與當地人民聯歡。先生並多次組團訪問印度,及參加印度慶典,如印度國父甘地百年誕辰等,藉機與印度總統、副總統、總理暨若干部長、和國會議長、各黨領袖、議員、社會團體負責人,廣泛接觸對增進中印友好關係,有很大效果,對緬甸與錫蘭,則通過兩地華僑從事聯絡,亦有進展。

先生於民國八十年立委退職後,黨政及社會,依舊寄厚望,中國國民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仍續選任中央評議委員,總統府聘為國策顧問,台北市雲南省同鄉會選為第九屆理事長,先生依然竭力以赴。對其故鄉特別關懷,捐美金五萬元,與景東職技學校,興建足容六百人同時上課之教學大樓,係於八十三年三月奠基,十一月落成,名為「貫成職業技術大樓」。樓旁並刻聯「貫通學術明善用,建設桑梓人稱頌」,「成功大業顯才德,造福社會世所欽」,以示敬。先生並藉此鼓勵海峽兩岸同胞溝通情感,促進中國早日和平統一之實現。

先生事業上有成就,導因其具有日新又新之精神,與強壯之體力,而其方式,在知識方面,每日將閱覽國內外重要報章雜誌,加以融合,記入日記。在健身方面,每日六時即起,例作徒手操,深呼吸,再慢跑睡前亦如是,因是年逾八秩,仍如六十許人。詛料八十三年八月,忽覺身體不適,乃住台大醫院療治,經診斷結果,所患為胰臟癌,療治月餘無效,醫認割治,亦只百分三十五希望,嗣聞氣功可療,曾至日本就醫,初尚見病勢緩和,後亦無效,竟於八十三年十二月廿七日十一時廿九分與世長辭。

夫人劉香谷女士,為山東革命先烈劉殿華公之女公子,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系高材生,民國廿年後,即活躍網壇。先生任駐英武官期間,即同往伴助,並在英國倫敦大學卑禾女子學院研究。回國後,曾任雲南大學教授、私立雲嶺學校校長,雲南省婦女福利協進會會長,雲南省婦女運動委員會委員。並當選雲南省婦女團體國民大會代表,四十餘年代表人民行使政權之暇,仍不斷出國參加國際網球比賽,每次比賽必配中華民國國徽,奪得之冠軍,以百餘計,因有「網壇長青樹」之譽。

嗣子士興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物理學士,企管碩士,以從事經貿為主,鑒於旅遊為現世最大之產業,且能推展國民外交,兩岸溝通乃組織頗具規模之全興旅行社公司,並以餘力從事外交工作,曾任世界反共聯盟國關組長等職,八十二年起中印緬錫文經協會選任理事長。中印緬錫間之文經交流,將由此更上層樓。媳徐西妮中國文化大學高才生,治家有道,育孫其聖,現已十歲,聰明伶俐,蘭桂騰芳,新象已顯。

先生溘然逝世國家失棟樑,社會失柱石,吾人失良友,自有無限哀思。惟念先生一世忠勤,在國家留勳績,在社會留遺愛,在人問留典型,在家庭光於前,裕於後,兼而有之。息影九原,當含笑九天,又有何憾!

馬樹禮 陶百川 脫德榮 許水德 莫萱元

陸潤康 梁永章 梁肅戎 章孝嚴 陳立夫

陳庚金 陳紀溼 陳雪屏 陳蒼正 陳寶川

陳展安 陳雄飛 陳玉琴 陳鶴齡 曾廣順

郭俊次 郭寄蟠 郭婉容 曹聖芬 辛振甫

張子揚 張希哲 張邦貞 張敏鉉 張祖飴

張國英 張導民 張劍寒 張鼎鍾 張鴻學

張寶樹 張繼正 張 谷 張偉光 張景齡

張鼎鈺 費 俠 路國華 葉 琴 黃 通

黃少谷 黃通鎰 黃奕堵 彭金泉 虞 為

楊西崑 楊增柏 楚崧秋 雷時昌 趙守博

趙文藝 趙自齊 趙彼梅 鄭鳳梧 蔣仲苓

蔣彥士 蔣縴國 滕 傑 潘衍興 鄧傳楷

鄧勵豪 蔡維屏 劉 實 劉先雲 劉友琛

劉安祺 劉松藩 劉昌平 劉延濤 劉崇齡

劉 贊 周錢純 錢 復 錢劍秋 閣振興

薜人仰 薛毓麒 鍾湖濱 蕭天讚 蕭萬長

謝森中 謝深山 戴喘明 瞿韶華 簡漢生

魏 鑰 關 中 瞿大廷 羅 光 羅友倫

鄧景福(依姓氏筆劃為序)

總幹事:謝生富

副總幹事:羅成典 彭晉生 周爾新 朱心一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5期;民國84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