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紀行
作者/喬易夫
應台灣台海愛心會丁中江先生的邀請,雲南旅遊文化訪問團一行9人於二月十日至十九日赴台進行訪問。在台十天,我們受到各地同鄉會和眾鄉親的熱烈歡迎和盛情款待。我們參觀了工廠、學校、農場、港口、文物古蹟等,較廣泛地接觸了台灣各界人士。雖時間短暫,卻終生難忘。下面錄下自己的一些感受。
鄉誼情深
一九九五年二月十日晚八點四十五分,香港至台北的航班徐徐降落在桃園機場。我們走下弦梯來到出關口。「熱烈歡迎雲南旅遊文化訪問團」的橫幅映入眼簾,兩位不曾相識的先生走過來親切地說:「你們是雲南來的嗎?丁中江先生委託我們來迎候各位。」那親切的話語,如同春風,暖意融融。在這兩位先生的幫助下,我們享受了貴賓的待遇,順利通關,從下機到出關僅用了廿多分鐘的時間。候機廳外,丁燕石先生及丁家親屬,台灣新竹忠信高級工商職業學校的創辦人高震東先生與夫人及數位教師,還有在雲南投資的幾位台商早在外迎候。同胞相見,興奮不已,疲勞一掃而光。誰也沒有想到,我們竟能在台北機場見面,真是悠悠數載夢,相見親如故。
在台期間,丁中江先生、丁燕石先生為我們的訪問活動作了精心安排。我們特地到丁中江之小弟丁懋松家和丁中江的二女兒丁乃竺家做客。親人相聚,無拘無束,盡情體驗、一早受『家』的溫馨。丁中江先生有病在身還親自陪同我們參觀訪問,又從台北飛到高雄,為訪問團送行。在台灣,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骨肉親情。
台北、桃園、高雄、台南的雲南同鄉會都把我們看作貴賓,給予了很高的禮遇。每到一地,同鄉會總要設宴款待我們,同鄉會的理事長、理監事都起來同我們相聚。老鄉見面,說起家鄉的往事,談起今日的變化,大家總是興奮不已,真巴不得時間過得慢一點,再慢一點。在台南的歡迎宴會上,氣氛異常活躍,你一曲『夢里相思』,我一曲『來生緣』;他一段滇劇,我一段家鄉小調,最後丁中江先生的一段『琵琶行』的鄉音念白,把氣氛推向了高潮,真是「他鄉遇同鄉,多情更綿長。」
在台灣的時日,還有許多朋友給我們送來了勝似老鄉的同胞情誼。有一天,我們回到賓館,每間房的桌上放著鮮花擁著的水果,名片上寫著:『邱佩玲』。大家有些神奇,相互詢問誰認識邱佩玲。原來,邱小姐在丁中江的二女兒丁乃竺的超視傳播有限公司做事,聽說來了些雲南老鄉,有心的邱小姐便記下了各位的名字並特地為每一位雲南的朋友送來了這份情誼。台海愛心會的一位先生,他不在台北做事,聽說訪問團要到台灣便自告奮勇、不分白天黑夜地為我們開車,他說,能有機會為大陸同胞服務,是我的幸運。在昆明醫學院培訓過的幾位醫生,從北到南熱心地接待我們。台灣羽田集團不僅為我們提供車輛,還派兩位先生為我們服務了好幾天。台灣台福集團的幾位董事親自到賓館看望我們,並給我們許多實際的幫助。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我們雖迢迢千里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但由於眾多鄉親和同胞的熱心相助,使我們沉浸無比溫暖之中,竟沒有半點陌生之感。
清境農場見老兵
二月十五日的那天,氣溫驟降,天下著濛濛細雨,霧氣籠罩著山谷,汽車沿著蜿蜓的公路往上爬,窗外一片迷茫。下午兩點鐘,我們才趕到那裡。十多位鄉親在瑟瑟的寒風中等了我們三個多小時,見到我們來了忙迎上來,用那濃重的雲南口音說:「歡迎,歡迎,趕快來喝點濃茶暖暖身子。」「我是保山的,你是哪點呢?我也是保山的。」說著,把我們迎進了餐廳。在那裡,我們品嘗了他們親手種的蔬菜、自製的牛肉。不知為什麼,我們覺得那頓飯特別香,吃了一碗,又添一碗,頓時覺得全身都暖和了。
飯後,他們給我們介紹了清境農場建設發展的情況。清境農場位於台灣中部山區霧社,建於六○年代初。他們從緬甸撤到台灣後被安置在那裡。到農場後,他們含辛茹苦,開荒種地立家創業。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清境農場已建設成為盛產水果、蔬菜、茶葉、花卉、牛羊肉,集生產休閒遊樂為一體的「霧上桃園」。在那裡我們看到了,台灣今天的發展,是台灣、外省人,包括雲南人共同努力創造的。沒有他們,也就沒有台灣的今天。
隨後,我們到老兵家中一家一家地看望和拜訪。老鄉感觸地對我們說,四十年前一腳跨出家門,轉眼就是大半輩子,到了台灣艱苦奮鬥,創下了一點家業,現生活雖溫飽有餘,但總覺得缺點什麼。他們說,在台灣從未見過大陸同胞,更未見過雲南鄉親。所以聽說鄉親要來,我們就像盼星星一樣盼著你們。一席話,說得我們心都碎了。是啊,他們的大半生隨著歷史的變遷走了過來。他們那黝黑壯實的臉龐包含著嚴峻的經歷和痛苦的折磨,那額上深深的幾道皺紋留下了歲月的印泥。老鄉還告訴我們,他們吃夠了沒有文化的苦,所以苦來的錢,除了改善家庭生活條件外,還特別注意下一代的培養教育。他們捨得花錢送孩子到國外留學,有的一家就兩三個碩士生和博士生,聽到這裡,我們感到了一種快慰。
下午六點鐘,我們依依不捨地告別清境農場,老鄉們站在帶著寒意的連綿細雨中,噙著淚光目送我們遠去。…
『台獨』不得人心
訪問團赴台期間,正值江澤民春節講話發表之後。「江八點」成了兩岸同胞的熱門話題。台灣各層人士都在議論、研討。丁中江先生陪同訪問團參加多次歡迎會,每次都統一,斥責台獨。他說:「路遠不須愁日暮,老來遊子盼統一。」這話充分表達了丁先生盼望統一,促進統一的心願,也反映了廣大台胞的心願。台北同鄉會理事長簡漢生先生也說,我們贊成促進兩岸交流,首先從「文教、經貿做起。」「和則兩利,分則兩傷」,這已成為兩岸同胞的共識,據了解在九四年底的省市長選舉中,凡是主張「台獨」的,就會遭到大多數人的反對,人民就不投他的贊成票。可見,「台獨」確實不得人心。
儘管我們兩岸同胞在統一的模式、步驟、時間等問題上還存在著分歧,但主張和追求祖國的統一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台灣之行,更使我們增加了兩岸同種同源、血脈相承、文化相通的感受。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我們觀看了唐、宋以來的歷代宮廷藏品,包括陶器、青銅器、玉器、漆器、書畫、雕刻等各類工藝珍品。這些文物,在學術思考與藝術創造上,或恢宏,或縝密,或繁複,或雅緻,無愧中華文化之精準。據工作人員介紹,故宮博物院已成為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經常光臨的「聖地」。在台灣,我們參觀了一些文化藝術團體,無論是搞戲劇創作,還是搞舞蹈音樂,無一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再現和創造。遠東經濟評論稱贊台灣表演工作坊的表演為「中國語文世界中最精彩的劇場。」我們還參觀了新竹忠信高級工商職業學校。該校創辦人高震東先生創造的「忠信教育實驗法」,本人稱是「一部不帶西洋色彩的教育法。」他的關於「忠順父母,尊敬長上」的倫理觀念,「天下興亡,我的責任」的積極負責的觀念,「吃中國飯,講中國話,穿中國服飾,過中國節」的文化振興觀念等等,都是中華傳統道德的繼承和延伸。縱觀台灣文化其儒家思想,東方文化的特質、形式、語匯莫不與大陸同出一轍。中華傳統文化,好比橋樑和紐帶把我們兩岸同胞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同受中華傳統文化哺育的兩岸同胞,誰願吞食分裂的苦果,誰又會贊成台灣獨立呢?
『三通』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
『三通』,台灣同胞企盼,大陸同胞一樣期望。這『三不通』,不僅給兩岸同胞出入帶來不便,也使我們兩岸經絡的發展受到影響。我們訪問團是二月十日上午十點三十分從昆明出發的,經過香港出『關』,在香港換『入台證』正本,然後再乘國泰航空公司的飛機到達桃園機場,那時已是晚上八點四十五分。我們心中感慨萬分,總算到了,到了祖國的一個既近又遠的地方。昆明、台北兩地距離約三小時的航程,可為什麼折騰一天呢?這種人為的折騰,既費財,更費時,兩岸同胞迫切要求盡早直航,造福萬民。
兩岸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互補性,這是明擺著的事實。如果『三通』了,這種互補性就能充分顯示其威力。我們參觀了台灣羽田集團,它是台灣比較有影響,占市場份額一○%的大型製造集團,是一個具備培訓、設計、製造全過程的集團。其生產摩托車達二○多萬輛,轎車一○多萬輛。摩托車零部件自給率達一○○%,轎車零部件自給率達九十七%。帶領我們參觀的先生九紹,羽田集團現在提出了進一步發展的宏大計劃。但如果僅僅在台灣,發展受限制,主要是勞力不足。他們現在使用的外國勞工是菲律賓的,他們語言不通,交流起來很困難,而且勞務費要價很高。如果條件允許,他們更多地到祖國大陸投資,或使用大陸勞工的話,兩岸可共同開拓更大的市場。
台灣的農業也有不少優勢。在清境農場也好,在農戶家中也好,我們了解到,台灣農業種植水平很高。無論是優良品種的培育,還是先進耕作技術的推廣都有其獨到之處。我們雲南是一個農業大省,耕地面積廣,適宜多種植物的生長。如果引進台灣先進的栽培技術,就會使雲南的水果、花卉、茶葉等多種農業項目獲得大的發展。
總之,『三通』,兩岸優勢互補、互利、互惠,那是不得了的。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一定會讓世人震驚,這是我們的共同感受。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5期;民國84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