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騰越起義張文光墓及故居
作者/張尊賢
張文光,字紹三,辛亥騰越起義的領袖。被害後葬於騰衝城東董庫村的後山上,歷經滄桑,幾經修繕,現在已被列為「雲南省省級歷史文物」,供後人遊覽、憑吊。
文光一八八二年五月生於富商之家,因家道中落,青年時即往緬甸經商和開挖玉石,常來往於中緬邊境一帶。性格豪爽,行俠仗義,一九○六年經同盟會員楊振鴻介紹加入同盟會,後與盈江縣刀安仁,本縣劉輔國等結為同志,並在清軍中廣為活動,暗結鄉人,繼辛亥武昌起義之後,於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在同盟會仰光支部的支持下,在滇西重鎮騰衝發動起義,一舉成功,成立滇西都督府,文光被公推為都督,政權稍固即分兵東進,攻下滇西保山、永平、臨滄、鳳慶等數十個縣,朝野震驚。後因發生騰衝與大理政權之間的衝突,在騰衝之後成立的雲南都督府派李根源西上處理,裁撒義軍,任文光為雲南省都督府協都督兼大理提督,移住大理,君顧全大局欣然到任,在任年餘,因看到當時政界中之爭權奪利「當道用人純出運動,全無公理,我輩苦情,竟成夢幻,假共和為名,藉行專制」(文光語)。憤然辭職歸里,正欲出國考察之際,大理楊輝武藉文光之名造反,雖與公無涉,但因文光之功績上為袁世凱所恨,下受省垣諸公所忌,一九一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被袁世凱、唐繼堯派人刺殺於騰衝著名的礦泉療養地──熱海,時年僅三十一歲,真是英年早逝。
被害後因形勢所迫,家人不敢認領,直至三天後才由其兄張文運偷運回遺體,草葬於故居後山上,黃土一堆,用草皮墊子相圍;一九二三年李根源、張問德兩公重修墓地,立大理石墓碑一塊、墓柱一對;一九八四年騰衝縣人民政府把墓列為「縣級文物」,撥款一一○○多元,整修墓地。一九八五年騰衝縣政治協商會議部份委員在墓周圍植樹,緬懷先烈。一九八七年雲南省政府公布墓為「省級歷史文物」加以保護,一九九一年省政府文物管理所撥款三萬元再次整修墓地及故居。
循著歷史的軌跡,我來到騰衝城東西的球牟山下,球牟山像一幅堅實的屏障屹立在騰衝埧子的末邊,球牟山伸出的一只腳是臥牛崗,臥牛崗上就埋葬著張文光的忠骨。從村中道路通墓地的小路已經過整修,小路兩旁豎著兩塊高約一七○公分,寬約二○○公分的石碑,右邊一塊為騰衝縣人民政府一九八四年立的「縣級文物」碑及重修墓誌銘,左邊一塊為一九八七年立的「省級歷史文物」碑,兩塊石碑像兩個忠貞的衛士守著墓地,亦向遊人展示著墓地的價值。
通往墓地的小道全部用騰衝特有的火山石鑲砌,依山勢而上,成幾個「之」字形轉折,道旁青翠的禿杉樹正在茁壯成長,尚未形成綠蔭,拾級而上約五○米,是一個平臺,平臺是用石塊在陵坡上垂起的高臺,一面是高坎,一面是山壁,長約十五米,徑約十米,平臺正中是張文光的墓,墓不大,既不顯眼,也不壯觀,更談不上宏偉,和騰衝大多數的墓塚一樣,成長方形,背靠青山,面對平埧,塚高約六○公分,長約二米,寬約一米,呈大頭小尾狀,墓塚前部是一個半圓形的拱嵌,拱嵌下的中部為墓碑,墓碑旁是一對墓柱,墓柱外為墓誌銘,墓的四周由石塊砌成,墓碑雖為大理石,但已有些風化,字跡有些模糊。墓碑上刻著「滇西都督大理提督張君之墓」十一個大字,筆力雄渾道勁,為國民黨元老,書法家于右任先生手書。兩旁的墓柱上是騰衝有名的抗日縣長張問德題聯「揭竿舉義想英風,埋骨此崗真吉壤」。墓柱外左邊的碑文為「張文光先生事跡簡介「簡略的介紹了張文光的生平事跡。右邊為一九八四年題寫的「張文光先生墓記」介紹重修張文光墓的情況。墓的左後方是張文光母親的墓,可能是文光生前修的吧,其母親的墓地比文光的墓更氣派一些。
墓的左前方,順坡而下十多米即是文光的故居,舊式庭院占地約有一畝,依山而建,圍牆已有多處倒塌,庭院西向,大門及門楣已經過整修,進門後幾級臺階,向右枴即是院場,尚有正房一間和廂房一間,均為全部木結構,由於年久失修,房屋破舊,人在樓上行走都會發出嘰嘰卡卡的響聲。正房的後面還有一花壇,是依山勢,挖去部分泥土後再用石頭垂起石塊的一條窄窄的平臺,長約十多米,寬約三米,雖說不上花木繁盛,也還古樸而寧靜。門廳右側有耳房及柴房一間,保存的還算完好,有幾處已重新油漆過,做為客堂的一間屋內牆上懸掛著一幀張文光先生的遺像,英姿勃勃,雙目炯炯,似乎在關注著他未竟的事業。近幾年有關報刊上選登的張文光的照片,就是由這張像片翻拍而成,文光的後裔歷經多少次的「運動」後保留了這一幅珍貴的照片,真是難得可貴。
從文光宅院大門順村中道路向東南行約二○米,有一成八字閃開的大門,門柱題聯為「民主政權偶經小試,天開世運終見大同」。此即為劉輔國先生故居,劉輔國先生也是辛亥騰越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當年張、劉二人志趣相投,長期患難與共,多方奔走,共同首義騰衝,功成身退,辭官不做,歸隱田園,重操舊業,在文光遇害之時,也遭厄運,幸抓捕之時,輔國行動稍快,翻牆脫逃,遠避它鄉,免遭被害,老年清貧。
文光先生的宅院面前就是「聯珠池」。兩潭清泉象兩粒碩大的翡翠,碧綠晶瑩,微風過吹皺一池春水,拂起陣陣漣漪,送來絲絲涼意,池邊一株古老的香樟樹,蒼勁魁梧,樹冠如蓋,濃蔭覆蔽,在樹下納涼,觀粼粼清波,看燕飛魚翔,別有一番情趣。如今這個地方已成為騰衝一處郊遊的勝地,每逢夏秋之季,烈日當空,熱風習習,人門常二五成群,或閤家出動,到這個地方劈波斬浪,游泳嬉戲,一展身手,或到先烈的墓前憑吊,緬懷先烈的業績。
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流逝,政治偏見的痕跡被歷史的銼刀漸漸磨平,辛亥年的騰衝起義,正越來越為史學家重視,起義領導者的功績將會公正地受到歷史的評價。文光先生啊!歷史不會忘記您,人民也不會忘記您。
(注:文光先生的嫡孫張兆與同志曾提供部分史料,謹此致謝)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5期;民國84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