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園,憑弔抗日將士

作者/畢堅

在騰衝城西,秀麗的來鳳山麓,一片萬綠叢中,有一座抗日將士的墓園。

它的正面,一座巍然屹立的八字形大門上「國殤墓園」四個大字,在上面閃閃發光,烈士塔上,有蔣介石先生題寫的「烈士之光」四個大字。

十多米寬,幾百米一長的一條林蔭小道,斜斜地從大門一直鋪向墓園深處。墓道兩旁青松翠柏,花草吐芳,顯得盤曲、婀娜、青葱之美。墓園一側有一座精巧雅緻的忠烈祠,隱藏在古木翠柏內,好不端莊逸秀,古樸高雅。

站在忠烈祠放眼四望,滿園鮮花怒放盛開在蒼松翠柏之間,碑、亭、台、樹之下,把墓園的墨綠樹海,點染得極鮮艷奪目,春風徐過,花烟樹浪,喧喧嘩嘩,飛揚遊蕩,在這浩渺迷離的背景之上,遠望那墓園主體建築物──烈士塔、烈士塚,高高浮起,靜默屹立,更顯得無比的莊嚴肅穆,綺麗輝煌。

你看吧!大門左側,設立了墓園管理室,園林工人在這裡辛勤勞作,按照墓園的特點把它修茸一新,一年四季,這兒綠樹葱郁,春夏秋冬遊人如織。

而最引為盛況的,即是每年清明節了,烈士墓前,絡繹不絕地走過前來憑弔的人群。忠烈祠內各界人士及烈士遺屬,在共話滄桑。款款的春風,吹拂著他們的鬢髮和臉龐;幽幽的花香,在他們的身旁輕輕浮動,他們在這兒舉行過隆重的紀念儀式,然後並肩携手,大踏步地邁向明天。

遠在童年時代,我就聽過墓園的名字,聽到過有關它的一些史跡。記得那是一些明月高懸的夜晚,我們圍坐在客廳周圍,聽父親講騰衝的古今事跡。李根源先生那浪跡天涯,雄才大略的氣概;抗日戰爭期間,我軍在騰衝阻擊日寇的慷慨悲歡,捨身為國的英雄壯舉,就曾經帶著濃厚的傳奇色彩,飛進了我一童稚的心扉,在我矇矓的憧憬之中,喚起了一種崇拜英雄的情感。近廿年來,因工作關係,我漫遊了祖國不少的地方,我曾經站在黃埔江畔,看滾滾浪潮,嘩嘩地翻動中國近代史上憂患屈辱的首頁;曾經徘徊在八達嶺外的古戰場上,聽獵山風,傳誦民族英雄們抵抗外來侵略者的豪邁詩章;曾經躑躅於風雪瀰漫的京津道上,俯身尋找義和團無畏勇士的戰鬥足跡;也曾經倚在長江邊上的警鐘樓頭,側耳傾聽辛一亥革命的子夜槍聲。而每當去到那些地方,我總不免要想起滇西抗日戰爭紀念地──騰衝墓園。是啊,墓園,滇西抗日史上一支燃燒的火炬,中國近代史上一盞閃爍的風燈。憂患屈辱的年代,它喚醒過愛國者的心聲。在今天,在繼往開來的萬里征途上,我怎能不把這些先烈深情憑弔?不把這段歷史好好重溫?

今年四月,一個春風徐徐的清晨,我懷著深深的崇敬心情,來到了這個莊嚴肅穆的地方。

我首先走到那抗日將士的墓前,墓的頂端,高聳著烈士塔。我凝視著它,思想的野馬,馳過歲月的重重風烟,回到了四十年代,那些黑暗、動亂的年代……

我默默地離開烈士墓碑,到墓園的林蔭道低首徘徊,在青松叢中抱膝獨坐;我久久凝望著立在雲端的烈士塔,心中不覺陣陣悸痛,啊!騰衝土地上碧血尚熱的抗日先烈,為了祖國的每一寸領土完整,他們付出了多麼慘重的犧牲!他們壯志未酬,他們遺恨難消,他們怎能不大聲疾呼!怎能不警鐘長鳴!……

但最使我憤慨的是「文化大革命」中墓園內無人管理,抗日烈士紀念塔被炸毀,烈士的遺骨被掘在光天化日之下,忠烈祠被搞得面目全非,這些民族的敗類,人民的公敵的罪惡行徑,終於受到了歷史的審判。現在展現在我眼前的是重新修復後的墓園。

瑟瑟春風,把我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召喚回來。我又何必因緬懷歷史而悲傷!聽墓園上空,此刻正凱歌嘹亮,茫茫蒼穹,又飄下李根源先生「而微風波正可掠,要憑寶劍斬長鯨」;「苟利國家生死從,不因禍福避躅躅」的豪邁詩一章。

我從墓園大步走出,在大山腳下回首眺望,我彷彿還看見抗日先烈殷殷期待的眼神,我更加感到了肩上歷史重任的份量……。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0期;民國79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