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泰雲南同鄉近況
作者/蕭仁瑞
雲南同鄉很少僑居外國的,雲南地居我國西南邊陲,西疆與緬泰寮為近鄰,居民多少數民族跨界而居,彼此自由往來從未受到拘束限制,有如一個大家,有事前來辦事,無事也來探望故舊親戚,沒有安家落戶之事。又因邊地氣候惡劣,來後必生大病,九死一生,不服水土者多視作畏途,故鄉間傳有「要到夷方埧,先把老婆嫁」的警語。夷方是國人稱境外之地都是夷方,因錢好找,仍有人來淘金,但為避免炎瘴氣候,多趁乾季天氣清朗而來,雨季之前回家,故無住下安家落戶之事。
現在住居泰國的雲南同鄉,絕大多數是逃避共產暴政而向外投奔自由的難民,在共產「土改」的污腥血海中逃離家鄉進入近鄰緬甸的擺夷山區和卡瓦山區。因為緬甸是抗日戰爭勝利後恢復獨立的國家,對邊區的土司、山官,尚留有相當的自治權力,我邊區雲南同鄉又與該等地方首長早有情誼交往,他們對身遭不幸的中國朋友非常同情,盡力照料,乃得安居滇緬邊區,跑山、賣工、墾地維持生活。
稍後,政府派雲南省政府主席李彌,於民國三十九年來滇緬邊區領導反攻復國事宜。於是乃就難民子弟編練「雲南反共救國軍」三萬餘眾,聲勢浩大,士氣昂揚,人心振奮,常派隊深入敵後突擊,會至怒江西岸及十二版納地區,進入班洪,激勵了區內反共抗暴的士氣民心,導發了區內全面的反共抗暴。給共匪嚴重威脅。共匪無法自救,只有轉個灣壓迫緬甸向紐約聯合國告狀,迫我撤軍,由中華民國、美國、泰國、緬甸四國代表組成撤軍委員會,於民國四十一年集中泰邊旋即開始撤軍。能撤的人經泰國清萊機場空運臺灣,無法撤離的人,仍留泰緬邊區墾荒生活,有部份順山下到埧邊山腳,覓地耕種,為泰國政府所不容,時常迫使他遷,難胞此時一無所有,生活極為狼狽。
政府為照顧這批忠貞難民,乃派當時大陸工作處主任鄭介民至泰國與泰國警察總監乃炮商量,承乃炮幫忙派其親信虎將乃安諾,親到清邁清萊兩府及猛范夜柿兩鎮,面囑地方官員暫時通融中國難民在邊遠山區居住,不得進入城市,以免地方人士議論上報,使警方增加困難,警方的妥慎安排,果然避免了鑾披汶國務院的麻煩查究,以後的中國難民問題,便就如是的拖下來。
鄭介民主任安排了泰方通融難民後,即下令其屬於中國國民黨原雲南省特派員辦公處,不必撤銷,亦不撤退,應轉入地下,與各有關保持聯系,並規定三項中心工作任務:第一,軍事雖撤離,應即訓練幹部派遣入區發展敵後工作。第二尚未撤離的第三軍李文煥部隊及第五軍段希文部隊,以及其他的零星武裝,應全力輔導,保持其實力,保全此反攻基地。第三,與地方政府接觸,照料各處來泰難民。
當時雲南省特派員辦公處書記長李先庚,負責與泰方接觸,透過乃安諾的親信郭開,解決泰方對難民的問題。蕭仁瑞原係雲南反共救國軍第五路軍的參謀長,該軍擁第八李文煥縱隊,第九馬俊國縱隊,第十李達人縱隊,後又調總部蚌八千反共大學任軍官除長及教育處長,撤軍時任代教育長,對當時留下的部隊及入泰的難民都有淵源,乃負責與留下部隊及難民聯系,經實地勘查,乃就山腳埧邊水土均佳的猛范蠻秧,及清萊府屬之娘柿滿堂,給為雲南同鄉安身之處,助導遜入,並向中央報備。
中央對入泰忠貞難民,不斷派員前來慰問,經由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及僑務委員會送錢送物前來,資助各村建立難民自治會及難童學校,運發教科書,曾一次動用美金十萬元派來四位專家,作為期一年的輔導,舉凡難童教育、農耕畜牧、農產品加工,以及衛生飲水醫療等,都收到宏偉的效果,奠定了難民生活基礎。
在泰雲南難民同鄉進入都市經營的很少,多在邊地墾植務農,就耕作地分別聚居於塘窩新村、猛范、達端、回宗坡、美斯樂、老象塘、四海、滿堂、夜柿、景線、曷孔、金康山等地。種植作物有大蒜、馬鈴薯、蔬菜等短期收成作物,並有長期開發的水菓林園,種植荔枝、山桃,以及茶山,由泰國政府發給農苗茶種,泰國土壤極佳,農產年年豐收,家給戶足。感戴中泰兩國政府的愛護,各村都有學校,除兩級小學外,塘窩新村及美斯樂各辦有初級中學,不但提高了難童教育,同時也方便了附近的華僑子弟,遠道前來就讀接受祖國優良的文化教育。畢業成績優異的,保送臺灣升學,政府特撥經費充作獎學金,培育了不少為國為民服務的優良人材。
雲南同鄉在泰三十多年,對於泰國來說,開發了北部邊荒一變而為遍地黃金的農地,更鞏衛了邊防,安靖了地方治安,泰國政府認為是安份良民,於前年將全部原住難民村雲南同鄉歸化成為泰國公民,這一措施,不但解除了有被迫遷掃地出門的顧慮,更免除了匪泰建交後共匪對難民的煩擾,這正顯示出雲南同鄉,處變不驚,勤奮自強,克難創造,堅毅果敢的大無畏精神,自助、天助、人助!看守了此一反攻基地,保留了三、五兩軍的實力,枕戈待旦作為反攻復國前鋒。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11期;民國70年12月25日出版】